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收藏:书横幅唐王昌龄诗三首

时间:2021-09-13 09:45:19 来源:

书横幅唐王昌龄诗三首

我出身于贫寒之家。童年是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度过的,我十几岁便报名参军,从此步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转眼我已步入了晚年,回首几十年来的军旅生涯,可以说缤彩纷呈,至今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兵时,从甘肃麦积山下出发,背负数十斤、日行军上百里,随部千里挺进至宁夏中宁县搞军事演习,提干后在陕西凤县抗洪救灾和陕西宝鸡金陵河施工,这期间苦中有乐,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而最使我引以为自豪的是:当连队政治指导员时的两年自卫反击战,真可谓“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谈笑凯歌还”。尽管在军旅生涯中,岗位千变万化,工作干这干那,职务由一名士兵提升到团级干部,但唯独我的业余爱好始终没变——那就是闲暇之

余用“浪费”笔墨纸砚的方式,来抒发我人生之感悟和军旅之情怀。就拿近期我创作的横幅唐王昌龄诗三首来说吧(见作品),作为军人,不但要有一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英雄气概,而且还需要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忘我牺牲精神;同时,不管是从军也好,从艺也罢,都要先从自身修养做起,要有一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格操守。

blob.png

把这三首诗书法在同一幅作品中,最大的创作难度在于重复字过多。像“关”、“明”、“不”、“时”、“山”等字,还有“子”、“氵”等部首。为了追求变化、避免雷同,从微观上讲,我采取了“行草书体搭配”、“繁简字体并用”、“点画移位”等手法。如两个“时”字采用的是繁简并用,而对“关”、“明”、“不”、“城”、“还”等字则采取行草书体搭配及点画移位的办法;在线条的处理上,有侧锋、中锋,长放、短收之别,力求作品在微观上先有所变化。从宏观上讲,整幅作品(连同落款)共计13行94字,用一支大楷熊毫笔,在一张五尺整幅特净宣纸上一气呵成。

由于落款太满,盖印时将名章与闲章分别盖在落款的左侧较为空档处,在名款的右上角加盖一方肖像印,把引首章盖在“秦”与“明”两字之间,既有对整幅作品起到“烘托”作用,又不破坏作品的整体视角效果。此作品创作完成后,总的感觉还好。但经过本人一番认真赏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小章法来说,五个“氵”、两个“在”字等基本上是“克隆”而成;就大章法而言,整幅作品四平把稳,缺乏起伏感,通篇还存在着前重后轻、前收后放的现象,同时在墨色上,有浓淡干湿变化不大等缺陷。这大概就是业余爱好者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