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从《十七帖》看《神龙兰亭》的真伪

时间:2021-10-02 09:45:02 来源:

从《十七帖》看《神龙兰亭》的真伪

《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禊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下,茂林修竹边,王羲之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此作今已不存,仅有历代摹本数卷行世。存世摹本《兰亭序》墨迹以唐冯承素本为最著名,称为“神龙兰亭”。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被推为存世的最好摹本,但此本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下面笔者将王羲之《十七帖》刻本与《神龙兰亭》做一比较,试分析《神龙兰亭》的真伪。

《十七帖》与《兰亭序》均为王羲之所书,而且在时间上也很接近,但是在用笔、结体、韵味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在对两者的比较中,时代之风格、用笔之方法、结体之特点、格调之雅俗差异,都将暴露无遗。

一、时代风格分析

blob.png

《十七帖》

《十七帖》中绝大部分作品乃王羲之永和九年(353)前后所书,然与《神龙兰亭》(《兰亭序》创作于永和九年)意趣相距甚远。《十七帖》为王羲之的若干分帖合并而成的总帖,因帖首有“十七”二字开端而被称为《十七帖》。

《十七帖》中的第十九分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的。“(右军)与抚幼结深谊,过从不绝,以至终生。抚镇蜀,羲之正在金陵、会稽之间,亟札来去频繁。”(应成一《〈十七帖〉文义释》)周抚何许人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记载:“周抚,字道和。强毅有父风。王敦命为从事中郎。为敦爪牙。敦败,亡走入蛮中。寻诏原敦党。咸和初为江夏相。从温峤讨苏峻。峻平。迁监沔北军事,镇襄阳。永和间以破蜀寇功,累进镇西将军。卒谥襄。”了解周抚的生平,对说明本文大有裨益,因为下例均为王羲之给周抚的信札。

《十七帖》之十五:“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应成一在《〈十七帖〉文义释》中分析此帖:“此致周抚……抚曾助温(桓温)平蜀,温又于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北伐姚襄,疏请引之同行。右军在京先得闻此消息,以报抚使有准备。”张传玺在《中国通史》中说:“第二次北伐是在356年,桓温击败羌贵族首领姚襄,收复洛阳。”由此可见,王羲之这件尺牍当在永和十二年桓温北伐姚襄前夕所写无疑,时间稍晚于《兰亭序》。

blob.png

又《十七帖》之四:“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应成一在《〈十七帖〉文义释》中这样解说此帖:“致周抚。抚以晋明帝太宁三年至蜀,至穆帝永和五年,则廿六年也。”此尺牍乃永和五年所书。

又《十七帖》之二十:“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应成一在《〈十七帖〉文义释》中这样解说此帖:“致周抚,羲之在京都所书。抚为王氏故吏,与王氏诸人多有关系,故羲之举王氏共相习知之两人近事以告。修载名誉之。司州乃王胡之,字修龄,永和五年已授司州刺史,疾作未行而殁。信中似对于时政颇有难言之反感。包安吴谓永和六年,以殷浩督扬、豫、徐、青、兖五州军事,假节图北伐,殆指此事。”

以上三帖分别为永和十二年、五年、六年之作品。根据文意以及各分帖的书法风貌分析,《十七帖》中绝大部分是永和九年前后(包括永和九年)王羲之的信札。《十七帖》虽为草书,但其中有部分行书,为我们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可喜的条件。

二、用笔与结体分析

blob.png

同是行书,同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居然风格有天壤之别。现举两帖字例具体分析一下《神龙兰亭》(以下简称《神龙本》)与《十七帖》之间的差异,以便更清楚、更有条理、更加理性地认识《神龙本》。这里《十七帖》的字例选自上海图书馆藏本。

1.藏露

《十七帖》以藏锋为主,《神龙本》以露锋为主。如图一(《神龙本》选字)与图二(《十七帖》选字)中的“以”、“之”、“曲”、“盛”几字,藏露差别极为明显。

2.提按

如图一中“以”、“之”、“盛”、“悼”、“畅”、“能”、“峻”、“听”等字,从外表来看,好像提按丰富,其实是尖锋丰富。这种“丰富”给人的感觉是丑,并不是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而《十七帖》中的字才是真正的提按丰富。如图二中“以”、“之”、“人”、“将”、“尔”、“度”等字,提按自然有度,富有节奏美感。

blob.png

3.字形

《十七帖》如颜体,有扩张之感;《神龙本》如欧体,有中宫收紧之感。如图一中的“之”、“曲”、“将”、“有”、“修”、“同”、“感”、“其”等字都属于中宫收紧之类;图二中的“之”、“曲”、“将”、“仁”、“乃”、“久”、“朱”、“且”、“火”、“又”、“六”等字都属于扩张型。再看看王羲之的其他墨迹本,如《丧乱帖》、《二谢帖》等莫不如此。王羲之《十七帖》的书法与王献之比较,属内【注字1】型;而与《神龙本》比较,则属于向外扩张型。

根据现代笔迹学的研究可知,字形与人的性格有关。如唐初大书家欧阳询的楷书字形是中宫收紧型,行书字体也不例外;颜真卿的楷书是向外扩张型,其行书也是如此。两位书家的结体风格与其性格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就《神龙本》与《十七帖》而言,尽管《神龙本》的作者刻意模仿王羲之的笔迹,但最终还是不能掩盖其性格特征。正如中国有句古语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根据字形笔相的观点,也可以判断《神龙本》不是王羲之的性格所写出的笔迹。

三、格调分析

1.个性

前面分析过《神龙本》是属于中宫收紧型,而《十七帖》属于向外扩张型,它们的字形所代表的个性是不同的。正如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谈到文章风格时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行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章、音乐是这样,书法和音乐是姐妹艺术,何尝又不是这样呢?王羲之的书法和王献之的书法就有“内【注字1】”和“外拓”的区别,真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此言妙也!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羲之的个性不是其他人可以代替的,连王献之都代替不了,更何况别人?

《神龙本》的特点和《十七帖》的特点是显然不同的。《神龙本》有唐人、明人面目,而《十七帖》则有晋人风貌。正如明末清初冯班所说:“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

晋代社会风气好老庄,尚清谈、重风韵。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一切都纳入轨道,因此重法度。不同社会风气反映在书法风貌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好像清代人有辫子,而现代人没有辫子一样,差别显而易见。王以坤在《书画鉴定简述》中一语中的:“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的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楷、隶笔意

《神龙本》中的字有明显的楷意,而《十七帖》中的字大多隶意盎然。现就笔画来具体说明。

①横折笔画

如图一、图二中“曲”字的横折笔画明显不同:图一的横折处有明显的顿挫,而图二中的横折处用暗过的方法。这是晋、唐人在横折上不同的处理方法:暗过法用的是隶书法;顿挫法用的是楷书法,在晚唐及宋时尤为明显。图一中的“同”、“九”、“信”等字也带有明显的楷法特征。

②撇画

图二中第一个“大”字的撇有明显的隶意,而图一中两个“大”字用的却是标准的唐楷撇法。图一中的“九”、“又”、“激”等字也是如此。

③斜钩

图一中“盛”字的斜钩用的是典型的唐法,而图二中“盛”字的斜钩用的是纯粹的隶法。

④捺

《十七帖》中凡捺均用长点代替,而《神龙本》中却有很多典型的长捺,属于标准的唐代风貌。如图一、图二中“大”、“又”、“人”等字之比较,另见图一中“峻”、“激”、“夫”、“文”等字。在《神龙本》三百多字的文章中竟有30个字有长捺,特别是“夫”字的长捺,是标准的唐楷笔法,标准得不能再标准了,与柳公权的捺很像,这在东晋时期的任何书家笔下都不会出现。再如图二中“示”字的右下点隶书意味是多么浓厚、典型!虽然不像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凡属晋人书帖,必为隶书,《兰亭帖》非隶也,故为伪”,但是要求东晋时的书体带有隶书意味是完全不过分的。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由隶而楷的演变从东汉末年至唐大约通过了五百年的艺术实践。

东晋时期,各种书体都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王羲之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也要受到时代风格的影响,其用笔或多或少带有隶书的意味,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楷书是什么时候成熟的问题,许多书法家们说楷书成熟于唐代。但是当论到《神龙本》的真伪时,楷书成熟的时代便一下子被提前到东晋,甚至汉朝。庾人俊在《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中说:“很明显,楷书、行书和今草在汉朝已经萌芽而出并渐趋成熟。”请问,什么叫“成熟”?笔者认为,凡是带有隶意的楷书都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时代越古,它的隶意就越浓),只有到开元以后,楷书才真正成熟。而《神龙本》所带的隶意太少,是成熟的楷意,所以唐兰先生断定《神龙本》为赝品,且判定它是宋理宗的驸马杨镇伪造之后又有人(明人)重新伪造的本子。

3.自然与做作

《十七帖》行笔大方自然,正如唐孙过庭所说的那样:“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如图一中第二个“以”字,左右部分均有做作之感,而且提按不分明,笔路交代不清,特别是右边上半部分。而图二中的“以”字提按分明,笔路交代清楚。图一中的“将”字右边部分“夕”的最后一转笔停留过程过长,笔锋没有很好地提起,于是出现了一个圆圈。而且,“将”字中“寸”部的竖钩和最后一点缺乏呼应。而图二中的“将”字浑然天成,提按有致,轻重分明,点画顾盼有情。又如图一中“峻”字右下部牵丝与横的过渡处极不自然;“清”字的“青”当中一竖按情理、按运笔之势均应与下边的“月”相连,但是却突然断了;“不”字的一竖居然和一撇接近顶端的部分相连,这不是画蛇添足又是什么呢?“茂”字与“戈”相连的牵丝也是断得令人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笔断意连的情调,好像在亲亲热热的一家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崇”字“宗”部右上边的一点也是一个“不速之客”,叫人难以接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4.功力之深浅

《十七帖》把丰富的笔法隐藏于笔画之中,既大方自然,又变化莫测、恰到好处;而《神龙本》却像东施效颦,装模作样,终乏自然之姿。《十七帖》如骏马下山,四蹄着地,强壮有力,气势雄强;而《神龙本》如病驴下坡,四脚发抖,跌跌撞撞。

如图一中“以”字右边“人”起笔处软弱无力;“犹”字右下部分像在画圈圈,笔力全无;“兴”字左下点明显过大;“能”、“有”、“修”等字中“月”部中的两横皆交代不清。

5.晋韵与唐法

对于《神龙本》缺乏晋韵的问题,翁鼐在《〈兰亭序〉之管见》中说:“现存的各本《兰亭》我是不敢怎样推崇的,尤其是墨迹诸本,显然流露着唐人面目,与《怀仁集王圣教序》相比,还觉得隔了一层呢。”唐兰先生也在《〈神龙兰亭〉辨伪》一文末尾指出:“如果说这个本子可以代表明代的书法风格,而且在流美甜润一方面也确有可取之处,则更是合于事实的。”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之作品,与永和九年前后所写的作品《十七帖》同是王羲之一人所书,而《十七帖》有晋人风味,《神龙兰亭》竟然有唐人、明人风貌,狐狸的尾巴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