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论语12章原文图片「论语理解」

时间:2023-02-07 15:09:05 来源:天天国学萧星云

大家好,论语12章原文图片「论语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间接批评武王夺取天下的不善

这两章谈的都是孔子对音乐艺术的评价。他不只是欣赏艺术的形式之美,更注重艺术的内容之善。孔子的音乐评论从来都是从政治高度出发,坚定地认为艺术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有明确的政治标准,不单单是娱乐和修身养性的角度去研究。这种观点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艺术评价,直到当今的艺术评论也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第一章是对《韶》乐和《武》乐的比较,体现了孔子“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虽然文武周公都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发端,也是孔子树立的儒家标杆。但孔子内心对武王靠武力夺去天下依然存在着些许的遗憾。孔子赞赏的是尧舜禹的禅让,又不方便批评武王的武力夺权,通过对《韶》乐的评价指出其不完美。这就是圣人高超的语言技巧。第二章又是说《韶》乐,再一次对尽善尽美的《韶》乐给予无上限的评价,“三月不知肉味”!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我们没缘分听到《韶》乐和《武》乐,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去体会其美其善。这么多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遗失也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焚书坑儒还能找到秦始皇这个罪魁祸首,而经典音乐的消逝确实连个祸首都找不到。

关于《韶》《武》

我们在前面讲“六艺”时说到过六乐:包括《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huò)》、《大武》六套乐舞。本章孔子评价的两个曲目都在“六乐”之中。

《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乐曲。传说舜的天下是尧禅让得来的,这符合孔子的仁和礼的最高标准。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产生的根源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以他用了尽善尽美来形容《韶》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方面说明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另一方面也表明其高度重视“政治正确”的思想。“三月”解释成“三个月”,或者“很长时间”都没有问题。

周武王发动战争讨伐商纣王获得帝位,虽然被赋予了正义之战之名义,但《武》乐歌颂的是武王夺取天下,赞扬的毕竟是武力,这不符合孔子所推崇的“和平”和“禅让”的“王命”思想,所以孔子说《韶》美而不善。孔子对自己的理论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且随时随地“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也不会离开他一以贯之的“道”。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坚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的言行之中。人云亦云,没有定见的人表面上给人“随和”与“从众”的感觉,实际上会被人看不起。我们很多人所受的教育是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到齐说神话”。真的以此为原则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而其内心追求的一定是对个人有利的“小利”,完全忽略公众利益这个“大利”。过过小日子,做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是无可指责的,但这样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承担重责。成大事者必有坚定的信仰,哪怕是别人认为坏的信仰。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人的根本。

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我为人处世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呢?只有明确了这个根本,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道客村曰:

三月不知肉之味,

韶乐尽善又尽美;

武乐尽美不尽善,

须臾不忘仁之髓。

【注释】

(1)韶:相传是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对《韶》赞美不已。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3.25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美极了,也好极了。”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很美了,但还不够好。”

7.14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