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赏百科:书画艺术 氛围营构

时间:2021-10-08 17:45:14 来源:

书画艺术 氛围营构

宋人罗大经曾言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罗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

不同的事由,不同的氛围。

相谐的氛围给人以情绪上的渲染,以至于更增加深刻和淋漓尽致。

有一些书家在挥毫时将氛围调整到热烈激昂。在前人的论书诗中,怀素的挥毫之处不是安宁的,是在“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的嘈杂场景中。他动笔之后,与观者又形成互动,“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如果说书写得成功,只能归结为怀素很适宜于公共场合上挥洒,因为众人的赞叹、惊愕之声又强化了他的激情,以至于笔走龙蛇,愈加不可捉控。

而在另一些书家看来,氛围正好相反方可作书。持这种认识者为大多数,以虞世南之说最有代表性:“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与此论相协调的是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气象雍容,气度平和。

blob.png

氛围对于创作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相投合的创作氛围是需要细心营构的。这有点像古琴的弹奏,有些氛围是不利于弹琴的。如《文会堂琴谱》就认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而如王维那样则是最理想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是泼墨挥毫,与之相适的氛围,就有利于个人的情性,笔下自然更为畅达有神。书写前的一些细节的叠加,正是氛围形成不可缺少的要素,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必不可少。古代书家创作前的举止在今人看来是繁琐了一些——择时、择境、研墨、焚香、沐浴、静想。但真要写一幅好字,确实是有许多条件的,并非抽笔即书,毫不讲究。

等待氛围形成,乃下笔。

氛围的营构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有心机寄托。宋代画家宋迪曾说过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朝夕视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成,不类人为,是谓活笔。”显然,虽氛围形成时间较长,却最终将人的心情、笔墨都融在一起,是在缓慢、自然中汇为一道的。

可以发现,大环境下的氛围并不利于挥毫,氛围一淡,书者视为可有可无,而氛围形成的一个个环节、细节都脱落了。书法家变得什么场景都可以挥毫,完全没有心理顾忌,有纸有墨,墨汁一蘸便骎骎而走,连想都不想,已无氛围之念。

对于那种在什么场合都能挥洒的人而言,创作心灵上的家园标志已经残破失落,而今人反倒认为这是心理素质、笔墨技巧绝佳的表现,因而赞赏。

而那种在不适场合上谢绝书写或书写水准失常的情形,通常被认为心理素质不佳,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是具有氛围意识的,他们对不适氛围抵制,是创作感觉敏锐的表现,本性理应如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