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百科:歙红”和“歙青”砚料考及收藏

时间:2021-10-27 09:45:02 来源:

歙红”和“歙青”砚料考及收藏

根据有关文献和实物考证,“歙红”这种石料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发掘。《砚林胜录》记载:“祁门县文溪所产石,紫色理润,发墨颇与后历石美坚。”根据此线索,笔者于1983年在祁门县境内发现此石,石色呈紫绛色、紫红色、石质细润。1994年笔者在香港一位朋友那里见到一方正方形,三阳开泰图案歙红砚(照片一),背面有砚铭:“似端非端,祖传奇珍,晶莹可爱,产自邑中。嘉靖壬午年(1552年)石山居士。”

“石山居士”是祁门县明代名医汪机的号,“石山”是指祁门县城北的石山坞,是汪机祖居之地。由此说明在明代山城祁门就开发了“歙红”。1995年笔者与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毕先梅教授再次实地考察,采集标本测制地质剖面,进行石品分析试验。为了与歙县境内产的“歙红”石料区分,故命名为“祁红”。1980年在歙砚调查中,在歙县博物馆鉴定古砚时,发现——方清代“吴梅颠砚铭”背有巴慰祖像的砚。呈长方形,砚长23.5厘米、宽10.7厘米、厚2.3厘米,重3斤。砚呈紫黄色,略带微红,石质坚润。砚的左右、上额、背面均有砚铭。上额砚铭:“好山好水吐精英,石声入耳清而坚,不教微凹心难平,日砥月沥业乃成,融融春暖古香生,濑面于水刻砚铭。”左边砚铭:“黄山之麓,练水之滨,凝晖含润,产此奇珍,德堪结邻,为田为农,以存吾真,乾隆甲午五月隽堂主人铭。”(注:隽堂是巴慰祖笔名)。右边砚铭:“戊子秋,偶游郡北,适于山涧中,得片石。爱其莹润,携归作为砚。以试墨,盖良才也。复往取得若干片,虽歙产。而大类产端溪,制成,辍为误者,巧取乃珍藏之。”背面为吴梅颠所题砚铭,并有巴慰祖像,曰:产龙尾实婺产,人乃歙名之,惟歙自有材,而人不之知。蕴久会始出,足微君好奇,因知天下事,遇合会有时,琴中山水音,吁嗟谁子斯。梅颠吴熊题。”在此足以说明歙县境内早产砚石。

笔者根据此砚线索,1983年在歙县上丰乡岩源山区找到了“歙红”砚石。又在徽州区富溪找到紫红色砚石,当地人称“紫石”也称“徽红”。历史上有过“庙前红”的记载,据程瑶田《纪砚》中将“庙前洪”石认为即产于古庙前之水中者。洪者泓也。程的好友武建周曾送他一方“庙前洪”色微红,接近端色,故此又称“庙前红”。

歙砚石收藏家曹一尘先生曾收藏过一方“庙前红”砚。琢成残荷状,色如端溪之“淡紫,质地极佳。但产地失传。“歙青”历史无记载。但“庙前青”始于唐宋时期。则有文字可考。宋唐词《砚录》中记载:“常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见砚四五寸,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盖歙石之美者。”清代汪扶晨《龙尾石辨》中记载,“于丰溪吴太史家,得一蔽字砚,要传为朱元璋所藏,石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表里莹洁,因之龙尾之精,以色青肌腻为贵,不在金星与刷丝纹之下。”

近代徽州著名砚藏家许承尧在《歙事闲谈》中记载:“余得庙前青,竹叶青各一,石皆青色,肌腻无纹,其间有金星耳。”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方“清代庙前青歙砚”背刻“醉酒图”极为精美。歙县博物馆珍藏有一方唐代出土的“风字形庙前青歙砚”长6.2厘米、上端宽7厘米,腰宽10厘米,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一市斤。整个形状是“风”字形,两池间有孔。四旁略有花纹。

从以上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考证,说明唐代就有“庙前青”砚石问世。笔者多年砚石调查研究,在歙县境内有“庙前青”砚坑存在。多处可找到此种石料。“歙红”石料稀少,含砚石层属前震旦系牛屋组上部紫红色层,距今9亿年左右,砚石层厚30米左右,能作砚料者仅0.2米左右。石料颜色研丽,纹饰稀珍,有翠斑、斐点、红线、石眼、彩带、火捺、胭脂等。其石质细润,发墨,但石料难取,而且稀少,小料多、大料少;优质少、劣品多。取制砚的石料成材率低。

其岩性经镜下鉴定定为板岩,呈紫红色、猪肝色。“庙前红”是歙砚中罕见之珍品,其色呈黑紫色、深淡紫色 。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