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敦煌曾经的辉煌「百年敦煌」

时间:2022-12-10 13:01:06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大家好,敦煌曾经的辉煌「百年敦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说,有生之年,我们总要去一次敦煌。

几百年的开窟造像,近千年的尘封遗忘,几十年的颠沛流离。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悲伤的事实:敦煌壁画是迟早要消失在漫漫岁月长河里的。

因为现在还没有技术,能够阻止敦煌洞窟的逐渐风化。

但几代敦煌人默默地守护于此,传承并发扬着敦煌文化。

敦煌壁画的绘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蕴含了历朝历代,1600余年间无数画工们的心血。

只有被看到,留下来,技法被传承,敦煌壁画才能继续“活”下去。

这种信念感,是敦煌画院的各位传承人几十年来来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临摹和传承敦煌壁画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些敦煌艺术的研究者、守护者,一遍遍执着地临摹,我们才得以让时光逆转,重见那些鲜活的古代形象,回到敦煌曾经繁华绮丽的世界。

这次是敦煌画院首次出书——《敦煌如是绘》,将珍藏多年的摹绘壁画一次性展示给我们。

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说:这是我从业以来做过的最美的一本书!

这本书究竟美在哪里?

下面就让阿信带大家开启千年之美,共赴一场古人与今人理想相通的交流之旅。

一本全览敦煌壁画临摹精品,现代人接触敦煌壁画的最佳路径

敦煌,是由历史上无数人接力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者说它像一个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无前例的密室,里面夹杂着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而本书收录的敦煌及榆林壁画,都是珍品中的珍品,至宝中的至宝。

书中囊括了104幅代表作品,最珍贵的包括:

莫高窟不开放的洞窟中24个的61幅临摹画作,特窟6个17幅临摹画作,非常之难得一见。

而这些临摹的壁画都出自敦煌画院一位位画师之手。

敦煌画院于1993年组建成立,30年来一直深耕于敦煌艺术领域,长期探索泥本临摹技法,真实还原壁画的本色,复原所达的效果无第二家能及,是国内唯一大规模使用这种技术复制敦煌壁画的机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专业的机构和一群大牛的画师,使得书中的画面效果非常出色,将传统中国壁画中繁复、奢华、对称、精致的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临摹范本。

书中的敦煌壁画既有众生、神将、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

以及虎纹、团龙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华美的藻井图案......

除了纯粹的审美体验之外,每幅壁画都配以文字解读,带我们进入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一一解析画面细节与艺术特色,教大家如何进行壁画鉴赏,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看到敦煌特窟中的绝美艺术。

对大众而言,飞天几乎就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其实,壁画中的飞天多以配角的形象出现,一般在壁画的上端,对整个画面起装饰作用。

在敦煌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中,飞天有4500余身,几乎是窟窟有飞天。最早的飞天概念来自古印度,叫作乾闼婆和紧那罗,分别是香神和歌神,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具体人物逐渐模糊,职责也变得多样,最后变成老百姓们理解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北魏、西魏、隋、唐、元代的飞天,你更喜欢哪一身?

我们一般会认为飞天的形象就是唐代那种丰腴的形象。其实飞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时代不断演变,具备强烈的朝代特点,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壁画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飞天形象。

《莲花飞天藻井》

出处:莫高窟329窟 窟顶 初唐

这是一幅色彩非常鲜艳的藻井,以莲花为中心,莲花四周画了四神执花飞天。

从上往下分别是葡萄纹、莲花纹、联珠纹和忍冬纹,涵盖了敦煌壁画中的大部分纹样,很适合作纹样、配色的参考灵感。

再来看壁画中常见的乐舞。这不是中原习惯的娱乐方式,一定是当年的敦煌画师见过商队中的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把它画在了墙壁上。

你会看到乐舞图的画面中,两侧是乐队,中间是巨大的灯塔,把整个场景照得灯火通明,在欢快的乐曲之中,有一名舞者在圆形的垫子上越转越快,却始终不会转到垫子外面去。

乐舞中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造型,有一种叫做反弹琵琶。琵琶这种乐器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反弹琵琶是一种结合弹奏的舞蹈形式,在今天相当于唱跳组合。

“看着他们的用力演奏,似乎可以从壁画中听到高亢优美的乐声”

《天宫伎乐》 出处:莫高窟435 窟 北壁 北魏

壁画勾勒出的敦煌繁复绮丽的世界,在书中的一笔一画中活灵活现。

“择一事,终一生”,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匠人

壁画临摹几乎曾是延续敦煌壁画生命的唯一方式。

上千年来,敦煌壁画因为时间、风沙、气候或人为破坏等种种原因而不断剥落和损坏,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只有依靠经验丰富的专业画师们高超的壁画临摹技艺,才能做到为敦煌壁画“续命”。

而敦煌壁画临摹也分为纸本临摹和泥本临摹。

把壁画直接画在宣纸上称为纸本临摹,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刻画出壁画厚重的感觉和气息。

敦煌画院长期探索的是古法泥本临摹技法,力求真实还原壁画的本色。

泥本临摹,从选画板到敷泥,都极其耗费心力。

用的泥必须是敦煌当地的澄板土,因为这和敦煌壁画的基底材质相同,最贴近洞窟里的气息。

之后便是附着麻质、敷泥、磨平,每个步骤都是对画家耐心和功力的考验。

漫长的筹备之后,画家才能提笔,在画板上开始审慎、小心翼翼地临摹。

敦煌画院副院长沈永平在介绍泥本临摹时,说道:

刚开始,我做了几十次实验,对比里面掺入不同的东西,将会呈现什么效果。

比如说里面掺胶的比例不一样,出来的墙面效果也不一样,在上面上色的效果更加不一样。

泥本临摹,光做板就需要十多天。所以一般一幅大壁画要画七八个月,有的甚至要画一年多。根据内容的繁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一样。

除了时间久,在泥本上临摹必须尽量做到零失误,纸上临摹可以通过拷贝再修改,泥本上则不行,画师需要在泥本墙面徒手起稿,去修改就会把墙面弄坏,整体的效果就会有差异。

顶尖的画师沉浸于此,每一次提笔,都能感受到与千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三尺案头,便是心境一方净土。

画师庄生源说:

你必须要感受古人当时是怎么画的。当时没有电灯,画壁画的那种难度有多大?他们利用铜镜的反光,获取微弱的光线去画。

所以我每临摹一幅画都在想象古人是怎么画的、怎么起稿,这个过程有多难,一边想一边画,不由自主地就跟他们心心相印,画出来的效果就跟原作很像。

余秋雨曾说过“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个“生命”,或许指的就是不同时代之间画师们对于敦煌壁画的传承和延续。

敦煌壁画是由世代画师共同创作的延绵不绝的心流,是代代相传的技法积淀。

千百年来,画师们通过传承前人技艺、临摹技法、相互学习,延续敦煌壁画这一艺术形态, 直至今日。

通过这本书,会发现在今天,敦煌壁画背后仍然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大多生活在敦煌,终身以临摹敦煌壁画为使命。他们既是书中作品的创作者,也是千年敦煌艺术文化的传承者。

这些忠于原作的艺术,既是对昨天历史的延续,又是对今天现状的储存,让身处现代的我们得以回溯历史时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壁画宛如一条穿越了历史的文化长河,汇聚了千百万人 之心力,在沙漠之上创造着奇迹。

装帧精美宜收藏宜礼赠

不过书的内容足够美,装帧设计也是一绝。

这本书的装帧采用特种纸云萱封面,表现土层纹理,那种岁月留痕感,仿若亲手触摸千年洞窟。

封面采用哑色烫金搭配低调印金,时间的玫瑰,徐徐在手中绽开。

仿佛从大漠中缓缓走来,浮光跃金,千年一叹。

内文选用的是“东方书纸”,纸张细腻的展现和温柔的表达,尽可能还原画作的惊艳效果,却又不失优雅沉稳。

全书专业调色,五色印刷,效果精美,可谓是纤毫毕现。

精巧开本,易于捧读,也可180°平摊览阅,舒适方便。

随书附赠敦煌九样,临摹、涂色、照描,多种用途,一册搞定。

“敦煌,真的只是壁画吗?”

敦煌,其实是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理想国。

面对天灾、战乱和饥荒,古人专注于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画在墙壁上。比起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洞窟里的这个世界,意义更加宏大而美好。

透过古人的线条、色彩和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一种笃 定感和向善守正的价值观。

由古至今,物质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而我们的内心始终如一。

敦煌,其实还是一味医治心病的良药。

当今天的我们,站在这架跨越1600多年的桥梁上,通过一幅幅壁画能看到古人的爱与恨、对未来的想象、对美的思考。

我们会发现,对于内心安定的渴望,对于未知的好奇, 对于未来的向往,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断过。

飞天乐舞、长河落日、饮马灌驼、勾栏百戏,千年敦煌之梦,在书中静待我们的探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