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知识:首任社长吴昌硕,西泠印社

时间:2021-10-25 13:45:01 来源:

首任社长吴昌硕,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的四位创始人吴隐(字石潜,号潜泉)、叶为铭(字品三,号叶舟)、丁辅之(名仁,号鹤庐,以字行)、王福庵(原名寿祺)于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在杭州孤山创建西泠印社时,谁都不愿意出任社长。十年之后的1913年(农历癸丑年),他们才把诗、书、画、印和学问等方面的佼佼者吴昌硕请了出来。这时的吴昌硕,已是70高龄且闻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家了。

四位创始人谁都不愿意出任社长,不是因为他们的学问特别是印学水平不高,而是因为四位都是贤德之人,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吴昌硕出任社长时,被誉为“巨刃开山”,以他的渊博学识及其在当时书画界的显赫声名,当首任社长也是名正言顺。据说,吴隐当年在上海就开设过“西泠印社”,出售自己研制的“潜泉印泥”,还出版印谱,并和当时在上海的吴昌硕有较多交往。吴隐对吴昌硕的艺术十分崇仰。他治印是从浙派入手的,后来因为跟吴昌硕学了“钝刀中锋”之法,印风大变,受到了赞扬。他与吴昌硕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再者,吴隐研制的“潜泉印泥”也很得吴昌硕的赏识。据说,“潜泉印泥”有“暑不化,寒不冻”的特点。吴昌硕鼓励吴隐创办一个印泥厂,同时帮助他把“潜泉印泥”的色调定为“深玫瑰红”,并亲赐嘉名“美丽朱砂印泥”,还把自己的用印以“潜泉印泥”钤成《缶庐印存》,让吴隐出版。他的这些举动,在艺术上给予了吴隐很大帮助,在经营上也使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吴隐就可以更好地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吴隐和吴昌硕交往的情况逐渐为创社的另外三人知道后,他们也同样对吴昌硕尊重有加,再征得吴昌硕的同意,随即促其出任了虚空十年的“首任社长”位子。

出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固然需要学识渊博、艺盖群雄,但主要的还应该在治印方面成就卓著。这时的吴昌硕,在治印方面已经形成了高古、强劲、苍茫、雄浑的风格,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大家。当然,他的成就也并非一日之功。他的父亲吴辛甲,不仅在诗词、书法上造诣过人,在治印方面也功力颇深。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岁左右的时候,吴昌硕就拿起了刻刀。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怕他刻印耽误学业,多次劝阻,他依然偷偷学习刻印。由于不断努力和进取,27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22岁至27岁间的作品辑成《朴巢印谱》出版。吴昌硕印风的形成,多半还是得益于书法。他曾对印友和学生说:“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他还曾对学生诸乐三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那就不可收拾了。”他还把篆刻生动地比喻成“造屋”:“刻印犹如造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作恰当部署。”他在治印方面的这些深入浅出的教诲,使得众多学生受益匪浅,深有所悟。

西泠印社的观乐楼,如今已被专门当作吴昌硕的纪念室。在这里,观者可以比较系统地领略这位一代巨匠的成功业绩,但更多的还是可以从这位巨擘成功的过程中得到深刻启示。在孤山,在西泠印社,与吴昌硕有关的碑刻、遗存,不下几十处,尤其是仰贤亭里的石刻,有一块吴昌硕撰并书的《西泠印社记》,能使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西泠印社的创办经过和中国印学发展的渊源、脉络。在《西泠印社记》中,吴昌硕说西泠印社“创于甲辰,成于癸丑”,初创四人“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于癸丑九月开社”,而开社的盛况是“彬彬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实在可以和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之事相比美。说到印灯传焰,代代相承,他写得明白如话,洗练简洁:“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刓玉范金,间以犀角象齿。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说完传承,他又至为精彩地分析道:“尝观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笺牍,罔不重之;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亦生辉,无印辄疑以为伪。印之与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书画既有社,印社之设,又曷可少哉?”其后,他说到了自己的学印经历和担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原因,写得生动诚挚,情真意切,令人感慨:“予少为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正变。同人谬重予,社既成,推予为之长。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是则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吴昌硕记并书。”这篇《西泠印社记》,作于吴昌硕担任首任社长的第二年(1914年,农历甲寅年),全文不到七百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华彩照人,实际上就是一篇西泠印社面向世界的宣言书。

吴昌硕与西泠印社有关的许多逸闻趣事,也很耐人寻味。他的长孙吴长邺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由洪氏兄弟创办的“楼外楼”菜馆与西泠印社比邻。那里经营各种杭州特色菜肴,备受世人青睐,特别是西湖醋鱼,外酥里嫩,食之回味无穷。吴昌硕抵杭后,时常到“楼外楼”品尝一下那里的美味。洪氏兄弟有意让他自己点菜写单,然后把他写的菜单当作珍宝留存。洪氏兄弟广交雅士,常让一些名人书写店招,而后不时更换悬挂。吴昌硕到店,总要看一看不同人书写的店招。他总觉得“外”、“楼”二字笔画一少一多,章法不易安排。一次,吴昌硕又到店吃饭,觉得这次新写的店招俊秀挺拔、笔酣墨畅,而且布局章法也很得体。但是,店招却未署书者姓名。吴昌硕暗暗赞赏的同时,又为书者没有署名而遗憾。洪氏兄弟这时才说此店招是出自一位青年书法爱好者的手笔,由丁辅之先生推荐书写。吴昌硕立即决定与这个青年人见一见。青年人叫张坚,字子固,就是杭州本地人。张坚见到自己久已崇仰的吴昌硕,不胜惶恐,吴昌硕则亲切地与他促膝长谈,交流书艺。因为能时常向吴昌硕请益,张坚进步很快,书法日臻妙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