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作品:中国山水画的意象

时间:2021-11-05 13:45:34 来源:

中国山水画的意象

山水画自唐宋以来就在中国美术史上独占鳌头,成为绘画的主流,其地位、成就和影响力是中国其他画种所不能比的。而山水画的意象在其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山水画艺术的生命。

山水成为画家描绘的物象,最早是在西周帝王的冕服上(上面有山形的装饰纹样)。西周的一些玉器上也刻有山川、卷云的纹样。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川都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出现在画面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画面的背景演变为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了中国画的舞台。山水画的意象在某一方面指的就是山水画的“情”和“景”的关系。

宽泛的“意”有“意境”、“创意”、“意蕴”等多种意思,宽泛的“象”指“表象”、“形象”、“物象”等综合性表征。“意”与“象”没有绝对的区别,而是连在一起共同作用中国画的一个综合概念。

山水成为画家的主要表现对象后,就逐渐不用装饰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描绘。山水画题材丰富,涉及地域广。比如,戴逵的《剡山图》和《吴中溪山邑居图》都是表现吴中一带的景象,而宗炳的《秋山图》表现的则是南岳衡山的景象。画中的山形不同,意象不同,画家所描绘的景象和所传达的情感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丰富而广泛的山水画意象。

宗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他提出的“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很好地说明了山水画艺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山水画艺术具有“畅神”的功能。

自然山川的意象与中国画家表达的意象略有差别。自然山川随气候、时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飘动的云雾、风吹动的树木、摇曳多变的光影、哗哗作响的溪流等也都时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画家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山川,觉得它好像静止不动;然而,随着画家的走动,所看见的山川形象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说,自然山川的意象是动态的,而中国画家所表现的山水意象是定格于某一刻的。用笔墨和色彩表达画家的感受是山水画由意象转向具象的一种方式。

“目亦同应,心亦俱会”指的是画家将山川万物融于心中,两者相互生发,从而达到精神愉悦、产生共鸣的境界。

山水画的意象还表现在画家所营造的画面氛围中。比如,李可染山水画中的痛快淋漓、飞泉涌下是其个人豪放性格的真实写照;黄宾虹的写生稿既是对景写生,又超越了对现实景物的再现,浓淡、虚实的笔墨变化中蕴涵着画家的沉着、冷静与成熟,体现了画家老练的笔墨功力。

色彩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家表达意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山水画中的晨曦、黄昏、雪中点景等无不是画家用色彩营造出的意象;暖红的山头给人以晨光突现、万物苏醒的感觉,这也是色彩所起的作用。在泼墨山水中,色彩与水墨能达到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效果。

画家可以通过对景象远近的观察来提高自己表达画面意象的水平。宗炳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可见宗炳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体会和捕捉自然景象的意象,具有较高的表达意象的能力。

另外,儒家和老庄思想也共同影响着山水画家的意象表达方式和观察方式,对山水画哲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王微主张,山水画写生不要照抄自然,不要单纯追求形貌的真实,而要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一种融合。自然物象与画家精神的结合,就是山水画意象表达的精髓。

审美意识的发展也影响着山水画的意象。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自然与生活相结合的一个缩影。此画中,气势磅礴的山脉以静止的意象横亘了一千多年。范宽用雨点皴表现出山的巍峨浩大,用山间的行旅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外,为画面营造了一种意象空间。

国画与文学的结合使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得更为深入。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们放松自我、修身养性的佳地。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传达了他寄情山水的心态;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实,诗意是山水画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诗意的山水画,就好像是缺少旋律和节奏的乐曲,毫无趣味。诗、书、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晚唐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象由探索、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的表达阶段。如张璪作画不拘泥于形似,而是随意纵横,其“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王洽作画也是“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其笔下的山石、云烟、风雨等如自然生成一般。从此,中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象的新天地。

师承是山水画意象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五代的荆浩注重观察大自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他主张,山水画要“真”,即画家要表现出山水与自然界本质的真实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山水意象传神的手段要通过“六要”(气、韵、思、墨、笔、景)来实现,并提出山水画的品评标准———神、妙、奇、巧。荆浩与李成、范宽有师承关系,倪瓒、黄公望、文徵明、唐寅都尊奉荆浩为山水画的宗师。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分别传达出中国山水画意象的区域性和具象性特征。

南北方山水景象的不同,造成了山水画意象描摹的差异性。南方多为平缓连绵的山体,表现南方山水的画面多苍润、清淡、幽雅、天真;而北方山水那干枯、苍浑、雄伟、寒冷的特点在山水画中体现为苍茫、雄浑、厚重、凄清。不同地域的山水画丰富了山水画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方式。

由于区域性、季节性、师承性、差异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达也越来越丰富,如长期专画东北风景的画派中又派生出冰雪画家,陕、甘、宁一带因师承关系和意象表现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了长安画派,以太行山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则被称为太行画派,以新疆、西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叫做西域画派。还有一批以云南、广西少数民族居住环境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画家,他们的绘画特色也越来越突出。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意象是山川境象的自然表达,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是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有利条件。意象中既有传统在起作用,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潮、观念更新在起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也会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如今已经到了中西合璧、意象合一的齐头并进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象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