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意识形态的根本基础」

时间:2022-11-27 14:37:10 来源:娱象儿

大家好,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意识形态的根本基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软决定论”,即强调人的能动性在媒介与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受历史、社会语境、文化、意识形态等影响,受众在观看电影,接受电影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中西方意识形态不同

意识形态由特拉西在1797年提出,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在一种“下定义后理解”下,美国、欧洲的新闻寡头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对某一事件进行判定,进而影响受众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

其中《纽约时报》就中国环境这一话题报道了许多雾霾、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新闻,加重了中国环境的事实。

美国在19世纪出现了种族歧视的行为,其中出台的《排华法案》更是将排华风潮推向了高峰。

快速中国友好协会媒体编辑德克•尼米格尔斯就曾对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做过详细的分析,认为西方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如下现象:不准确、负面的选择与措辞、大问题重于大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电影全球化也随之而来,与政治经济不同的是,电影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不仅是反映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导演注入情感,体现人物内心的主观创造。

如今,电影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和深刻,人们更多地把研究对象转移到意识形态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使这一部分电影带上较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各国间电影的较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识形态间的较量。电影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利用好莱坞电影向世界输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将美国意识形态植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意识中。

西方电影对我国受众的价值观、政治立场、文化取向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政府虽然设立了相关政策,如配额限制、发行限制等,但中国市场依旧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威胁和挑战。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系统内最基本的、比较恒定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基本命题:

(1) 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

(2) 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主体主义把“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特点是:重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涉,倡导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并开始强调自由的道德基础。

2. 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价值观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道德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共同影响。

首先,中西方的道德建构有很大的不同,西方道德观立足于个人,具有英雄主义倾向,追求个人的幸福,私欲大于德欲,擅于人物之间的情感表达。

中方的道德观往往是反功利的,注重仁、义、礼、智、信,讲究集体主义,禁欲主义,往往以隐忍自己,顾全大局为重,人物表达情感较含蓄、内敛。如道德经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中,往往将各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幸福与社会团体联系起来,将道德观道义化,所以在中国电影史中出现了许多讲究道义的“江湖文化”以及围绕“江湖文化”塑造出的一大批具有江湖豪情的狭义人物。

中国崇尚整体主义而西方信奉个人主义。中国人以祖宗为神圣,西方认为上帝才是至上而神圣的。中国的孝讲究“无违”,不违逆父母的意志,西方讲求平等,不需求子女无条件地服从。

西方人有强烈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要求。

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导方面是反功利的,把人视为一种道德的存在,把善恶视为人的天生本性。西方承认个人的幸福、快乐、私欲和私利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价值观念的总体目标是幸福。

3. “家”文化的不同阐释

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把“家”作为根基,从家庭延伸为家族、家国。

在贾樟柯电影中,总有对“归属感”的思考和追寻。影片《小山回家》中,进京打工的农民工王小山被老板开除,想要赶回家过年的他四处寻求同伴,甚至不惜穿越整个北京城,联系同乡的大学生、建筑工人、票贩子,试图说服他们一起回家。

这部电影体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家”文化,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你在何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都有一颗回家的心,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山河故人》中,沈涛与张晋生离婚后并没有选择离开家乡汾阳,她并没有和许多人一样走城市化的道路,而是选择留在老家,原因是她的家在这,她的父亲在这。

父亲去世时,涛儿专门让与张晋生在上海生活的儿子到乐回来祭奠外祖父。在坐火车送儿子回上海的路上,涛儿给了到乐一把家里的钥匙,告诉儿子:“这个大的是大门的,小的是客厅的,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副的,你的家随时可以回来”。

生存空间地理位置的超越,证明人对空间具有自主把握的能力。“家”作为移民形象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移民者往往有对原生家庭的留恋以及回归心理。贾樟柯一直强调需要在自己、演员、故事之间寻找距离感。

《山河故人》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当晚,新浪娱乐记者问到贾樟柯:“家这个概念是以什么样的符号存在于电影当中”?

贾樟柯回答道:“家也是一种情感,中国人对家乡,对家还是有一种信仰的”。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较于中国来说比较弱,他们比较独立,讲究个人主义。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视家为自己非常隐私的个人区域,而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这种尊敬也并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

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习惯性地遵循某一程序或角度进行思维,就是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着文化的不同特点,又反作用于文化的发展。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西方人偏好抽象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它凭借着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习惯用严密的语言归纳或演绎出一个推理理论。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解决问题的思维,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

例如,作家描述一个文学人物形象,导演塑造一个电影形象之前,都要在头脑里构思这个人物的外表、性格、身份等多种因素,这种构思的过程是以人或者物的形象为素材的,故叫做形象思维。

2.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将思维方式运用到电影中可以发现在观看电影时,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受众对电影接受程度的不同,人物形象理解的不同,认可的不同。

例如,由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不正当报道以及因意识形态等差异对中方的偏见使得部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带有主观色彩,并无意识的将电影人物进行分类,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判断自己对该人物的喜好。

当他们坐在电影院甚至踏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就凭借自己无意识的固定认知有了对电影人物的评价。

3. 跳跃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西方人习惯直线式思维,中国人习惯跳跃式思维”。

中国人看待事物的理解方式是发散式的、注重对立中的统一,讲究中庸之道,主客观区分不明显,集体主义价值观较为明显,强调与他人的和谐与一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