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文艺片为什么不受欢迎「好看的文艺片」

时间:2022-12-03 16:29:03 来源:宋雯婷

大家好,文艺片为什么不受欢迎「好看的文艺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目这种观点背后,表达了这样五个观点。

1.许多独立电影喜欢用长镜头等纪实性强的镜头语言;

2,长镜头很枯燥;

3,固定镜头更加强了这种枯燥;

4,丰富的镜头语言会让电影更好看;

5,为了让电影更好看,我们"应该"或者说”需要“采用更丰富的镜头语言。

我来尝试分析一下。

我们是个缺乏影像记录的民族。一方面是视觉理解有问题;另一方面,这个记忆产品本身对于个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远没有被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尊重记忆。"当下许多年轻导演多面临的困难也正在于此。我们想做的并不是赏心悦目,不是让观众在一个半小时 快乐之后就完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工作。其实,我们理想里面想要弥补或者想要承担的是记忆部分的工作,而这一部分工作是不受大众欢迎的。

观众说的”不好看,“用贾樟柯的话应答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对视觉的认识和理解的确非常需要进行提高和改进。比如说,直到今天我们认为一些电影视觉非常精彩(比如说《英雄》),所谓的视觉效果不是内容而是那个视觉效果本身,从一个真实视觉理解上,我们说它可能是品味非常低的视觉作品。

简单点说,就是目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受众的视觉认识还主要处于传统、甜腻、通俗和具体的画面上。

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人是没有视觉生活的。

视觉生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你能看到什么(对于你而言”什么叫做美“),另外一方面在于你有没有进行视觉活动(你如何去”发现美“)。

扯一点“纪实美学”的东西来帮助理解:

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出现了以卢米埃尔为代表的主张纪实的逼真性来描绘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的午餐》等记录性质的影片乃是电影的开山之作。从而可以想见,摄影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赋予了其纪实的本性;因此纪实从一开始就成为摄影与社会的通道,由这条通道,人类用自身的形象形成了对社会的看法,并影响人们的行为,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所以纪实摄影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指向社会的人,关于人的一切都是胶片感光的对象。

纪实性美学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它的特点是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五、六十年代纪实美学在中国开始盛行,蒙太奇美学受到贬抑,长镜头理论被推崇,现代题材影片在整个影坛占据相当比重。

很多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尊重生活事件自身的完整性,用一种平视和倾听的方式来纪录人物的情态和谈话。电影中保持有一种现场感,同时保持一种间离意识,挖掘过去与现在相呼应的深度,努力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曾经一度风行的摄影影象的本体论和克拉考尔物质现实复原的理论成为我们理论观念的主导,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是照像式的物质现实的还原,电影的纪实性功能地位被一群电影作者极度重视起来。

题主口中的“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独立电

影‘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思路。记录真实,从真实中挖掘哲思与禅意。

综上所述:

1,枯燥与否跟作品的表达方式本身有一定关系,但是认识和化解这种”枯燥“的关键更多的在于观影者的水准;

2,电影是否好看跟由作品决定,由观影者解读;

3,合适的镜头语言才会让电影好看,否则再丰富的电影语言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矫揉造作“。

4,我不认同“成本限制了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甚至说“成本造成了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枯燥”这种说法,任何一部电影开拍之初都会有成本预算,“成本”如果没有损伤“质量”,那么“成本”就不需要过多讨论。

补充陈伟文采访娄烨时的一个对话:

一部好的作品,如果不首先从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讨论其艺术价值,那么我觉得这是对那群兢兢业业的电影工作者审美的侮辱,这样功利的想法,尊重了市场,但轻视了艺术本身也暴露了自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