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曾侯乙编钟》设计背后的故事有哪些「曾侯乙编钟是什么」

时间:2022-12-08 14:05:06 来源:生肖集邮快乐

大家好,《曾侯乙编钟》设计背后的故事有哪些「曾侯乙编钟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古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令人瞩目的一颗璀璨明珠,又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钟在辽阔的中国大地无所不在,悠扬的钟声从远古一直响到今天。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而且在古代礼乐制度、音乐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技术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现存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按照音谱进行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钟上有错金铭文,铭文内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与音乐相关。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1987年12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曾侯乙编钟》小型张一枚编号T122,面值3元,这套小型张是中国国宝系列邮票的第一套,发行量396.45万。本套票面下部为编钟形象,上部为竖排的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交相辉映,类似中国古代文人画卷中诗画一体的风格,此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先生设计。

让我们一起穿梭30多年的岁月,了解邮票设计泰斗邵柏林先生当初设计《曾侯乙编钟》小型张背后的故事。

一、《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及邮品设计背后的故事

谈到邮票邵柏林先生兴致高昂,而且三句话不离本行。设计初期曾侯乙编钟的照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由于曾侯乙编钟保存在密闭的玻璃窗内,正面拍摄时玻璃的反光影响拍摄效果,故摄影者采用斜位拍摄曾侯乙编钟的全貌,这就不能真实再现曾侯乙编钟的正面。做事一向“不做则已,做则努力做好”的邵柏林先生,为了将曾侯乙编钟最真实展现,亲自去湖北省博物馆实地观测曾侯乙编钟。

出于小型张真实展现曾侯乙编钟的原貌及为湖北省邮票总公司设计《曾侯乙编钟》古曲唱片邮折的需要,邵柏林先生脑海里冒出了大胆的想法,向湖北省政府申请将国宝级的文物由保护窗内搬出,近距离观察曾侯乙编钟;同时,再用曾侯乙编钟演奏古曲“竹枝词”将其音乐制成唱片,制成的唱片作为邮折的一部分内容,让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悠扬古曲“竹枝词”与《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同时展现在邮折中,更能实现中国钟文化与邮票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邵柏林先生一直深信:邮票艺术的价值体现,除了作品内容本身,更多的是艺术性、欣赏性、文化性的综合体现。邮票既要有好的题材,又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没有这两者和谐的统一,是设计不出好的邮票来的。将曾侯乙编钟国宝级文物移出密闭的玻璃窗的申请报告首先由湖北省博物馆发给了湖北省政府,未获批准;为此,邵柏林先生费尽心思又以邮票发行局的名义致函给湖北省政府申请将曾侯乙编钟文物移出玻璃窗,经反复几次与湖北省政府的沟通和努力,终于获得了湖北省政府的批准,为保证国宝级文物的安全,省政府申请当地部队派了一个连队的士兵严格把守看护曾侯乙编钟,确保万无一失。可想而知搬动这套共有65件总重量为2500公斤中国古代打击乐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曾侯乙编钟演奏录制中的插曲

由什么乐团敲击演奏编钟乐器,演奏什么乐曲更能体现古老的曾侯乙编钟的文化韵味?也是由邵柏林先生反复深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后,确认这次的演奏工作请湖北省歌舞团演奏,演奏古曲“竹枝词”。在实际录制过程又出了问题,由于原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东湖附近,东湖边蛙声不断,多次录制都是“蛙声版”古钟竹枝词无法保证录制的效果,一时间大家束手无措,只能耐心等待蛙声的消失,等至后半夜蛙声突然消失了,大家顿时没有了困意,演奏乐团顺利演奏了曲目,完成了唱片的录音工作。

可想而知,将国宝级的文物曾侯乙编钟由保护窗内搬出,再用其进行演奏,并将音乐制成唱片的工作是多么的曲折和困难,这份唱片邮折是多么的珍贵。此唱片邮折的问世,开创了集邮邮折的先河,为世界首创,也是邮票史邮折的绝唱,不可能再出现用原出土文物演奏的音乐出现了。

三、《曾侯乙编钟》唱片邮折生产背后的故事

用编钟演奏所录古曲为“竹枝词”,经过录制完成后,常规的唱片都是直径在25cm大小,要制作成直径在8cm左右的小唱片联系制作厂家又费一番周折,首先联系了北京唱片制作厂,当生产厂看到要制作8cm大小的唱片后,一口回绝,这没让设计者灰心丧气。之后经与上海唱片厂联系,该厂立即同意为湖北省邮票总公司制作《曾侯乙编钟》邮折所需要的唱片。这枚小型张它是中国邮票史上第一次出现无齿小型张;第一个不是由北京邮票印刷厂印刷,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印钞厂印制;第一次不仅做了小型张,并同时配发编钟演奏的古曲唱片,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邮折发行的唱片。由此世界唯一的唱片邮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诞生了,而且这邮折成了世界绝唱。这邮折成为了世界邮票折的三个第一和一个唯一:第一个用唱片和小型张一同展现的邮折;第一个大小是8cm的唱片;第一个由邮政部门正式公开发行的无齿邮折;唯一用战国出土曾侯乙编钟文物演奏的古曲唱片。《曾侯乙编钟》小型张有声邮折, 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让海内外更多听众从中领略到编钟宏亮豪放、庄重肃穆的典雅古曲。之后随着《曾侯乙编钟》的成功复制,用其演奏的乐曲飘向五湖四海。

今天,我们能收藏到1987年设计的《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和唱片邮折,感谢30年前设计者邵柏林先生的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我收藏的《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和唱片邮折是家父所赠,家父是1987年邮票发行前由湖北随州市邮电局所函购。由于我家身居黑龙江省林海深处,那时候家父的集邮藏品都是靠函购和交换收集的。至今我保留着家父赠予邮折时的函购清单,在泛黄的唱片函购清单上,我请邵柏林先生郑重签名,留作永久的纪念。

四、《曾侯乙编钟》小型张“中国人民邮政”是何字体?为何人书写?

邵老先生回忆起小型张文字设计的故事,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时期文物。由于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不尽相同,故统称战国文字。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邵柏林先生认真研究了战国时期的使用战国字体,认为展现战国时期出土《曾侯乙编钟》小型张上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采用当时使用的文字更符合编钟的气质,也更能体现艺术性和历史感最后决定请福建省著名金石篆刻专家周哲文篆刻了大篆体“中国人民邮政”六个大字用于邮票面中。一枚《曾侯乙编钟》小型张的设计及制作倾注了邵柏林先生的辛勤汗水和智慧,体现了古老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及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设计艺术功底。

四、《曾侯乙编钟》小型张采用的印刷技术

时任邮票发行局总设计师邵柏林,为使《曾侯乙编钟》小型张真实展现文物的原貌特点及邮票的艺术质量,参与邮票设计的同时,细心组织讨论小型张的印制工艺,采用胶版和间接凹版印刷点线光洁饱满,层次丰富完整。最终确定1987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即是采用胶版和间接凹版这种方法印制的。间接凹版是雕刻原钢版手刻完成后,冲压在透明的有机玻璃成为阳片,再晒版用胶版印刷,点线光洁饱满,层次丰富完整,粗看与雕刻版印刷一模一样,唯油墨是平面的,用手摸时没有油墨凸起的手感。因这种制版方法是用原钢版直接复制晒版的,不易伪造,且成本低,效果好。间接凹版印制的《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印制精美,制作精良,小型张艺术水平具有中华文明古国画卷中诗画一体的风格,深受集藏爱好者欢迎,在全国第8届佳邮评选中荣获1987度最佳邮票。

(邵柏林先生赠予笔者的编钟照片,在下右下角亲自手写了这是胡锤原作)

交流集邮知识,

传播集邮内涵,

宣传集邮文化,

分享集邮快乐。

畅谈集藏心得,

邮话生肖天下,

培养品赏才智,

关注小微账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