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七夕节的传闻「七夕相关故事或传说名称」

时间:2023-01-20 19:17:06 来源:慧鉴艺术讲堂

大家好,七夕节的传闻「七夕相关故事或传说名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们,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牛郎织女真的是情侣吗?

我用了整整16个小时,梳理了完整的七夕演变史,感觉已经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说到七夕啊,当然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我们一直都以为这里面有个爱而不得、海枯石烂、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可是结果呢,我在梳理的时候发现,这七夕本来和牛郎织女根本就扯不上关系!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借着各个朝代能挖掘到的资料和证据,来一起推理破案,深度剖析一下,七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牛郎织女究竟是谁?又是怎么成为史上最大情侣IP的!

七夕的故事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牛郎和织女两个被王母娘娘硬生生拆开,只有这天才能通过鹊桥见面嘛!

那这一天当然是可喜可贺对吧,而且充满了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情怀。

所以一般来讲,七夕这天送个花,约个会,过个情人节什么的,大家都觉得非常的应景、毫不违和,对吧!

然而,我们发现,真实的七夕,压根就没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任何一对情侣的故事,都没有。

那有什么呢?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

到底有没有牛郎织女?如果有的话,他们究竟是谁?



一、牛郎织女到底是谁?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经》上,这首诗的名字叫“大东”。

周朝是那个诸侯国的制度嘛,当时距镐京比较近的各小国统称小东,比较远的就叫大东。

然后从镐京到东方各国有一条战略性的要道,大周朝从这条路往东边运输军队,也从这条路上把从东边敛来的财富运回去。这就是所谓的“周道”。

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

——《逸周书》

诗经里面这个《大东》,唱的就是由于这条吸血的大道带来了压榨和劳役,东边的各个小国当然就会对周朝的统治各种怨声载道。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可服箱。

——《诗经·小雅·大东》(节选)

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

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毫光。

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

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

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

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

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

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小雅”指的就是士大夫阶级用雅乐唱的歌。

所以这首诗里面的文字真的是非常有文化,使用了很多对星象的描写来进行民生和政治上的隐喻。

正是在这里,牛郎和织女这两个名字第一次出现。

这几句的大意就是天上的银河里面,织女星怎么都织不出布来,然后牵牛星也拉不了车。

后面还有启明星怎么怎么着,长庚星怎么怎么着……指的是星象,也就是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颗天上的星星。

所以简单来说,理论上讲啊,牵牛和织女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两个“专有名词”。

即便是拟人化了,作为星神,那也是各司其职。一个是负责织布的。一个是负责牵牛拉车的。

谁跟谁都不搭界。

在我们当今的天文学领域,织女星是天琴座的主星,牵牛星则是天鹰座的心脏。据说啊,这两颗星星相隔的距离足足有14光年。

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呢?

这么说吧,我查了一下啊,1光年,乘坐火箭的话大概要飞三万年。14光年的话,怎么着也得42万年了!

总之,他俩要是想见面谈个恋爱,或者每年让喜鹊给他们搭个桥什么的,就还……真是挺难的。

我跟你说啊,一般人要是讲七夕,可能讲到这儿就到此为止了。但是经过我们的深挖,关于七夕有意思的事情,从这儿才刚刚开始!

咱们就来看看,没有了主角牛郎和织女,真实的七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说他俩根本没有情侣关系,更没有夫妻关系,但是七月七这一天的节,还是要过的。

关于这一天的民俗记载最早是在汉代。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

当时的人们会在这一天晒经书、晒衣裳,喝粥,在宫中演奏西域音乐,还会相互赠送一种类似用五色丝线编的手绳,等等,很有仪式感。宫女们还会比赛穿针引线,这引得民间的百姓也都纷纷效仿。

也就是说,七月七在汉代,确实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民间习俗。只不过跟牛郎织女的爱情,没有一点儿关系。

那七月七这天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连最重要的爱情典故都没了,为什么这几千年来,还会在这一天过节呢?


二、牛郎织女为什么在七月七日见面?

我觉得啊,首先这跟古人对单数的崇拜有关。

像一啊、三啊、九啊,这些单数,在中华文化里都有着特别的含义。

单数再跟单数来个重叠,这就更不一般了!

你想想啊,农历的一月一,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

怎么样,是不是全成了古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个都没落下?

诶?你说九后面还有单数啊,还有十一月十一呢?

其实在古人眼中,九就是最大的阳数。在他们的眼里,十一那是又从一开始轮回了,九九归一嘛!

所以农历十一月十一是没有节日的。兴许啊,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今天的公历十一月十一,有节日了。

根据典籍记载,汉代的七月七,还和一个重要人物有关,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重大的事情。

这个人,就是汉武帝。

从后世的记载来看,他跟七月七这一天简直是命运的纠葛。

首先,有记载说他是在农历七月七日出生的。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

——《汉武故事》

他这一生多次震慑匈奴,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就不用多说了。

等年纪大了一些,他痴迷于求仙问道,直接推动了中国的神仙文化。

传说他有一座专门用来供奉西王母的宫殿,侍奉的非常虔诚。

这个西王母呢,知道了这事儿,深受感动。既然皇帝这么诚恳,那好吧,我就显个灵,让你见识一下吧!

诶,于是就在汉武帝(46岁)的七月七日,西王母先谴神使来通知汉武帝,说我们西王母要来啦!你赶紧准备好接待工作,该供的赶紧都给供上!

汉武帝一听,求仙问道这么多年,夙愿终于要实现啦!那还不赶紧准备啊!

于是到了七月七日夜漏七刻。你看这儿又是个七啊。

昼漏多少刻、夜漏多少刻,这是古时候一种计时的方式。我们今天说的一刻钟就是来源于这种计时方法。

但是它的标准一直是处在一个动态的演变中,各个朝代的一刻都不一定一样。

总之,是在那个时候的夜漏七刻,西王母果然坐着一辆紫云车来了,气派非凡。典籍中有各种描述。

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西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大华替,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立侍母旁。

——《博物志》

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祭嵩山,起神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至四月戊辰,帝夜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侍。忽见一女子,著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山来。”语帝曰:“闻子轻四海之禄,寻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似可教者也。从今百日清斋,不闲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暂来也。”帝下席,跪诺。言讫,玉女忽然不知所在。帝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兰室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出入灵州,交关常阳,传言玄都。阿母昔以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官也。”

——《汉武帝内传》

帝于是登延灵之台,盛斋存道,其四方之事,权委于冢宰焉。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之内,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帐,然九光之灯,设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酒,躬监肴物,为天官之馔。帝乃盛服立于陛下,敕端门之内,不得妄有窥者。内外寂谧。以俟云驾。

——《汉武帝内传》

完后西王母还送了他几个仙界的蟠桃,三千年一成熟,吃了可以强身健体。

可惜啊,要是送九千年一成熟的桃子,据说就能寿与天齐了。

所以你看,七月七这个日子是不是很特别,它这一天是隐隐约约的有着某种神力的,是可以有机会人神相会、打破禁忌的含义在这里头的。

我觉得,后来七月七发展成见不到面的牛郎织女只有这一天能鹊桥相会,也跟汉武帝这个故事脱不了干系。

而且根据我个人的推理,这个汉武帝应该是对七夕这个日子做出了极大的推动,或者是后人通过他的名号,对七夕进行了IP运营。

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你看啊,不管是生日、还是传说中他跟西王母见面的日子,对一个皇帝来说,都实在是太特别了。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没事儿都得弄出来点儿什么神迹安在皇帝脑袋上呢,像什么“刘邦夜斩白蛇”啊,什么“陈胜吴广鱼腹丹书”啊,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有了七月七这么一个素材,能不好好的做点儿功课吗?

神化这个日子,就等于什么呢?

哎对了,就是神化汉武帝。

我还在书中找到了这样的零星记载:

据说汉武帝曾经在自己练兵的昆明池两边,分别立了两个石头人,一个就是牛郎,一个是织女。

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池沼·汉昆明池》引《关辅古语》

当然了,也许这纯粹就是对星象的一个模仿。

因为在天上银河的两边,最亮的两颗星星分别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所以他可能是模仿的时候就拟人了一下,用两个神仙来给自己加点BUFF。

所以我觉得,汉武帝不光是推动了七月七这一天的神化,而且,很可能在牛郎织女这个事儿上,他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怎么样,这事儿梳理到这儿,是不是有那么点儿意思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这么说,那牛郎和织女是从汉代才开始相爱的吗?


三、牛郎织女的恋爱进化史

准确的说,可能是从东汉才开始的。

根据迄今为止的出土文物,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发现了牛郎牵着自己的牛,奔向织女的画面,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关于这两个神仙的爱情元素。

在这之前,包括与这同时期的其他文物上,牛郎和织女都只作为星神的形象出现,没有被赋予任何感情色彩。

也就是说,从西汉到东汉之间,才有部分地区的人们为这两个神仙赋予了爱情萌芽。

本来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的两颗星星,从此开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既然爱情已经开始萌芽了,那接下来,两个人的发展就迅猛起来了。

如果说东汉还只是在有的地方开始萌芽,到了不久后的晋代,牛郎和织女就开始在七夕约会了!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喜鹊搭桥才能见面的桥段,也没有西王母棒打鸳鸯什么的,就是约会了——甜甜的恋爱。

七月七日,牵牛织女,时会天河。

——晋傅玄《拟天问》

七月七日……言此二星神当会。

——晋周处《风土记》

本来这一天就有各种的过法对吧,现在又加上了这么浪漫的爱情故事。那大家自然就把习俗升级了。开始夜观牛郎织女二星,还要举行祭祀,设汤饼,就是白汤煮面食,汉代宫女们的穿针斗巧加入了向织女乞巧的环节。

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曰:“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日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晋周处《风土记》

而且啊,既然牛郎织女这一天公开约会,我们凡人的男男女女可不都想要约会了。

怎么样,有没有发现爱情一旦萌芽,那真是拦也拦不住啊!

到了南朝,他俩就不光是谈恋爱了,而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织女被天帝许配给了牛郎。

此时的吃瓜群众,也开始不满足于纯粹的HE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有了明显的起承转合,比如说像被迫分离啊、只能每年一次鹊桥相见啊这样先甜后虐的情节,都是这个时候补充进来的。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

这还没完。可能是大家觉得先甜后虐还不够劲儿。我发现啊,没过多久,又出现了更虐的情节,成了这么一个现在流传很广的版本:

牛郎成了一个凡人,救了一头从天上被贬下凡的老牛。老牛为了报恩,给他支招,让他去偷织女的衣服,最终让织女无法升天回家,嫁给了牛郎。

这个版本的故事就没那么单纯了。你看啊,老牛出这么个损招,你说到底是向牛郎报恩,还是向把它贬下凡的西王母报仇?

而且,故事进化到这里,是不是越来越坎坷,越来越虐了。

还有一个传说跟这个故事很像,经常混淆,就是董永和七仙女。

他们都结合了《搜神记》里面中国最早的仙女羽衣传说。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之,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女,女亦得飞去。

——东晋干宝《搜神记》

这本书虽然作者署名是东晋史学家干宝,但是实际上原来的本子大部分都已经没了,里面的内容大多是后人增补、或者从其他书里面辑录过去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内容都是东晋以后,可能不知道什么朝代加入进去的。

因此我推测,这个版本的故事,应该是相对靠后的一个版本。

从这一版的内容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证明。

像以前两个人本来是甜甜的自由恋爱,这时候成了牛郎拿走织女的衣服,织女只好留下嫁人生孩子什么的。

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推测,这种情节应该是成型于魏晋过后,某个女性地位比较低下的时代。

因为魏晋时期女性的地位跟其他封建时代比起来,还是很可以的,甚至在婚姻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特别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性,应该不会像织女这么惨。

更何况,她还是个星神,是个仙女呢!

所以呢,这就是一个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发展的最基本的流程。

就是先有一个拟人化的依托,让他们像人一样工作生活,然后让他们产生感情,然后随着时代变化,再加入各种甜,还有各种虐。

你看我们深入分析完之后,再提炼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


四、七月七日对男人更重要?

在南北朝到唐这段期间发展出来的七夕风俗,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蛛丝乞巧。

姑娘们把瓜果摆在庭院里,盼着蜘蛛在上面结网。

如果七夕当晚看到有蜘蛛结网,就算乞巧成功了。而且那个网是越密越好。估计是觉得蜘蛛织网跟织女织布差不多吧。

等到了宋代,七夕可算是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在这之前,有的地方过节的时间还不太统一,到了宋太宗这里,他就直接下诏,规定七月七从此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还有一天的休假福利。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南朝《荆楚岁时记》

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

——《唐岁时纪事》

全民放假一天,这七夕节的活动当然立马又升级了,那是白天也庆祝,晚上也庆祝,还设立有乞巧市,专门售卖七夕节乞巧相关的物品,从七月一日开始,一直营业到七夕,真的是跟咱们现在的春节有一拼,车水马龙,热闹的很。

七夕佳辰,著于式令。

——宋太宗《改用七日为七夕节诏》

“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为始,车马喧阗,七夕前两三日,车马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其次丽景、保康、阊阖门外及睦亲、广亲宅前,亦有乞巧市,然皆不及潘楼。”

——陈元靓《岁时广记》

在以前啊,七夕主要是女孩子过节,然而宋代这时候,就连男人都开始忙起来了。

一个是可能要忙约会啊,这个就不用说了。

此外在东南部分地区,男人还有一个习俗,拜魁星!乞求自己能金榜题名,考运亨通。

所以你看要么说宋代是七夕的高光时刻呢。

女子乞巧,男子求榜。还要忙着约会啊,许愿啊。感觉好像不少人的人生大事全都着落在这一天了,对吧!


怎么样,你现在是不是跟我一样,对于七夕的认识已经完全被颠覆了?

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代变迁,很多东西看似已经混乱不堪。不过我们今天罗列了很多记载啊、证据啊,来辅助咱们的推理。你是不是发现,我们国家任何一个传统的节日、习俗、故事,都远不止我们印象中那么简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扒任何一个中国文化上的点,都像是在破案。

行了!今天应该聊的也过瘾了。如果你刚才一直都没给赞,现在,是时候了。

那就这样,下次见!BYE~

慧鉴艺术讲堂,艺术超简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