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浅析秦汉书法现象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秦代书法史」

时间:2022-12-10 12:05:06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大家好,浅析秦汉书法现象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秦代书法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书体变化衍生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时期,是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字和书法,在秦汉时代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汉字字体由小篆向隶、草、行、楷的演变,书法作为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这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字体的隶变和篆隶书法的高度成就。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中国的文字不仅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还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人们在写字时还追求其形态之美,使它成为一种表达民族美感、主观意识、心绪和感情的艺术。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书体变化衍生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时期,是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字和书法,在秦汉时代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汉字字体由小篆向隶、草、行、楷的演变,书法作为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这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字体的隶变和篆隶书法的高度成就。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其书体可称为大篆,又叫做籀文。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推行书同文制度,规定以小篆作为统一中国的标准字体。小篆的产生是书体由繁就简的必然趋势。战国末年,民间使用的文字已将商周大篆简化到一定程度,只是诸侯各国的文字体式不一 致。

到了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在文字方面进行了统一整理简化的工作,总结出小篆的书体,因为又是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所以又称为秦篆。随着春秋战国以来知识的下移,汉字打破了商周时代为少数史官所垄断的局面,使用文字的人日益增多,文字的社会化和通俗化愈来愈要求其走向简化,因此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秦代又出现了另一种字体一一隶书,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说:

秦代有八种书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仔细研究,秦代实际只存在大篆、小篆、隶书三大类书体,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统一整理六国篆书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月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流传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有《泰山刻石》、《琅哪台刻石》、《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传均为丞相李斯所书。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的书体,并不是像秦刻石那样标准的小篆书,而是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已接近于隶书,现在称它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它进一步简化了篆书,变曲笔为方笔,字体结构由圆形转为方形,提高了书写速度。当时书写公文书信大都用这种字体,而书写者大都是徒隶一类的小吏,因此被称为隶书,秦代的隶书被称为秦隶。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写年代有的为秦代。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相传赵高曾作《爰历篇》、胡毋敬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到了汉代,隶书这种书体由涓涓细流发展为汪洋大河,隶书取代小篆成为官方文书通行的文体,中国书法史从此进入了汉隶的时代。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甚至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它使汉字摆脱了那种象形的古文字。

西汉早期的隶书很接近于云梦秦简的秦隶,显得古拙,因此被称为古隶。

西汉中期,西汉书法家吸取了秦代官定典范书体如《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等铭文结构谨严的优点,以及秦代隶书中笔道方折易刻易写的长处,综合为一种崭新的书体,称为汉篆。其整齐规矩胜于秦代诏版。

汉篆作品主要见于金文和某些石刻。如神爵四年的《成山宫渠斜》、初元三年的《上林豫章观铜鉴》、嵩山启母庙、太室、少室三石阙。同时汉代是书法蓬勃发展的时代,隶书获得了大发展,西汉时隶书已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书体。西汉早期的隶书仍受秦隶的影响,显得古拙,被称为古隶,直到西汉晚期才完成转变,发展为带波挑、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也称汉隶,西汉晚期体势由长方渐变为扁方,波势愈加明显,汉代的隶书进入了成熟时期,通常这和隶书被称为汉隶或分隶。

到了东汉,书法艺术走向繁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但东汉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为风行并发展到顶峰。,汉隶向华美的风格转化。这主要是受东汉碑碣云起的风气影响而引起的。东汉时树碑立传之风盛行,贵族官僚用以颂扬自己的功德;汉代统治者利用碑刻来刻写儒家经典,进行教化。并且多请书法名家来书写刻石,因此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多见于东汉石碑汉刻碑立石之风其盛,多采用隶书,镌刻精细,所留丰碑极多,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富有装饰趣味的燕尾波挑在汉碑中得到发展,趋向华美的风格,隶书至此已经完全成熟。汉书是隶书的鼎盛时期,汉隶所展示的审美风格代表了隶书发展的理想境界。汉隶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书法的用笔表现不再拘于篆书的匀圆内敛,而任由笔锋波拂挑踢,毛笔的特性逐次显露,终至发展出笔法复杂、毛笔功能发挥至极的楷书。

继篆隶之后兴起的新书体是草书。其实草书的起源很早,据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说:汉兴而有草书。根据考古新资料,可以说,草书在秦代就已出现,它几乎和隶书同时发生,篆书隶化往庄整方面发展是隶书,往草略方面发展便是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所谓章草就是用于公文奏章的隶书的草写,其字与字不相连属,用笔犹与隶体相近。又称隶草。今草是章草演变而来的,字体更为简化,笔势相连不断的草写。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谈到草书,就不得不谈一位大家张芝,他是东汉书法家,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被誉为中国书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

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在汉末也大量涌现。近代还出土了大量东汉竹木简,为东汉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书法资料。总之,东汉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灿

烂的时期。 两汉时代还出现了行书

的雏形,考古出土的《流沙坠简》、《玉门官隧次行简》、《居延汉简》、《东汉永寿二年瓮》等的文字类似今日行书的比比皆是。汉末颖川人刘德升善写行书,相传行书是他所创的说法并非准确,实际上刘德升应是当时以行书闻名的大书法家。另外,汉代具有楷书笔意的文字开始出现,如《神爵四年简》(公元前6

1年),罗振玉称:为今楷之滥殓。不过行书和楷书包括草书的真正成熟和完善是在魏晋以后了,整个两汉400余年仍是隶书盛行的时代。

参考书目

百度百科《秦汉书法》

画家作品网《中国秦汉时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及特点》

艺术中国《书法史略(二):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

中国书法网《论秦汉书法艺术》

书法历史网《书法历史一秦汉书法(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