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临沧属于保山市吗「施甸到临沧有多少公里」

时间:2022-12-18 19:25:06 来源:生物之李

大家好,临沧属于保山市吗「施甸到临沧有多少公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系傣语“怒江下游”之意。先秦为勐果占壁王国,建雷允城。西汉为滇越乘象国及哀牢国故地。东汉公元69年设哀牢县(今盈江县),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属宁州永昌郡。南朝属宁州永昌郡西城县(今盈江县)。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初属为金齿部,今潞西为茫施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辖地,境内有茫施(今潞西)、押西城(今盈江、梁河)等地。宋大理国分属永昌府、腾冲府。其中骠睒(今陇川)、布忙甸(今瑞丽)、干崖睒(今盈江)、南睒(今梁河)属腾冲府;怒谋甸(今潞西),属永昌府。

元代,今德宏州分属茫施、镇西、平缅、麓川、南赕及南甸军民府(今梁河),隶属金齿宣慰司六路军民总管府等。明代设南甸、干崖、陇川宣抚司,盏达副长官司,遮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芒市安抚司,户撤、腊撒长官司。清代,先后分属永昌府腾越、龙陵二厅等。

1912年,各地设弹压委员管理,1915年,各地改由行政委员管理。1932年,各地改置设治局管理,今德宏州设有陇川、瑞丽、盈江、莲山、潞西、梁河设治局等,均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1940年,废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督察区。后改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各地土司的基层政权不变。

1950年,潞西、梁河、盈江、瑞丽、莲山、陇川设治局属保山专区。1953年,设立地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辖保山专区的潞西、盈江、莲山、陇川、瑞丽、梁河等6县。1956年4月,地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撤销保山专区,将其所属的保山等4县和畹町镇划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等10县和县级畹町镇。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专署驻保山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领导的保山等5县划属保山专区。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专区(1970年改为保山地区)。1971年,恢复德宏州,原辖县镇不变。至2020年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辖2市3县。
瑞丽市: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辖地。宋大理国为布忙甸,属腾冲府。明至清末演变为勐卯行政委员会。1932年,勐卯行政委改设瑞丽设治局。1952年,瑞丽设治局改设瑞丽县。1992年,瑞丽县改设县级瑞丽市。1950年属保山专区。1953年属地级德宏自治区(1956年改自治州至今)。

附:畹町市:1952年,潞西县的畹町镇改为县级镇,由保山专区直管。1985年,畹町镇改设县级畹町市。1992年,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合作区。1999年,撤销畹町市,并入瑞丽市,建有畹町开发区。

芒市: 先秦至明代,今芒市之地域、建制和隶属与瑞丽市基本相同。明清时期的地名演变为茫施、芒市、遮放、勐板、芒遮板等,地名以芒市为主。1932年,设芒遮板设治局,1934年改为潞西设治局。1952年,改设潞西县,取地处“潞江之西”命名。1996年,潞西县改设县级潞西市。2010年,潞西市更名为芒市。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瑞丽市相同。

梁河县:先秦至唐代,今梁河县之地域、建制和隶属与瑞丽市基本相同。1935年以前属腾冲县地。1935年,由腾冲县属南甸土司地析置梁河设治局。1952年,梁河设治局改设县级梁河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4年,梁河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设梁河县。1958年,撤销梁河县,其辖区分别并入腾冲、陇川、盈江、潞西4县,1961年复置。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瑞丽市相同。

盈江县:今盈江县原为盈江、莲山两县。西汉属滇越乘象国。东汉公元69年,于今盈江置哀牢县。南朝属西城县。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初属金齿部,唐南诏国在今旧城镇设押西城,隶属永昌节度软化府。宋大理国属腾冲府干崖睒。明1449年,自干崖地析出盏达地。至1932年,干崖、盏达分别改设盈江、莲山设治局。1952年,盈江、莲山2设治局分别改设盈江县和莲山县。1958年,莲山县并入盈江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瑞丽市相同。

陇川县:陇川,因县东有陇川江(古称麓川江)而得名。先秦至元代,今陇川县之地域、隶属与盈江县基本相同。明1444年于陇把置陇川宣抚司,始有陇川地名出现。1932年设立陇川设治局,1952年,陇川设治局改设陇川县。1958年并入瑞丽县,1962年复置。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瑞丽市相同。

保山市

保山古称永昌。历史上,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蒲缥人”的居住地。战国中期,为哀牢国。公元前109年,西汉置唐(今云龙旧州)、不韦(今保山市东北)二县,属益州郡,为哀牢地设治之始。东汉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族人归汉,东汉王朝以其地置哀牢(今滇西怒江以西地区)、博南二县,并合益州西部属国6县,以不韦为治所,设置永昌郡。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朝,永昌郡制有存废,辖地亦有伸缩。

唐时保山属南诏,原永昌郡一分为三,设立镇西、开南和永昌3节度。宋时属大理国,前期仍延节度建制,并设(车文)化府于越赕(腾冲)。大理国后期废永昌节度,分别改设永昌府和腾冲府,辖区包括今临沧地区。以上两个地方民族政权都建都于大理,又倚保山为其向西发展的基地。元初,置永昌三千户和腾冲千户,隶大理总管府。1274年,改永昌三千户为永昌州,腾冲千户为腾越州。1285年,大理段氏金齿镇并入大理路,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并将治所移至永昌,至此永昌即称金齿。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

清初延设永昌府,后改永昌道。1730年,改永昌道为迤西道,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二县(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

民国时期,改迤西道为滇西道、腾越道、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云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公署先设于保山,后移至腾冲,辖4县、7设治局。

1950年设保山专区,专署驻保山县。辖保山、昌宁、龙陵、腾冲等7县,另辖耿马等7个设治局。1953年,将潞西(今芒市)等6县划归地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镇康县划归缅宁专区。保山专区辖5县、1镇。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辖5县。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辖县不变。

2000年,保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原县级保山市改设地级保山市隆阳区。地级保山市管辖原保山地区所属施甸、昌宁、龙陵、腾冲4县和新设立的隆阳区。至2020年末,保山市共辖1区3县,代管1县级市。
隆阳区:隆阳古称永昌。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公元前109年属不韦县地。东汉公元69年,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置永昌郡,后演变为永昌府。明1524年,设保山县为永昌府附郭县。1983年,保山县改设县级保山市。1950年属保山专区(1956年—1962年并入德宏州,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1970年改称保山地区)。2000年属保山市。

腾冲市: 古为哀牢国地,至元代演变为腾冲府,“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明为腾越州,清改腾越厅,1913年改腾冲县。2015年,腾冲县改设县级腾冲市。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民隆阳区相同。

施甸县:1962年,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区析置施甸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民隆阳区相同。

龙陵县:明1522年为保山县地。清1770年置龙陵厅,1913年改龙陵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民隆阳区相同。

昌宁县:1933年,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都鲁洼甲等地,设立昌宁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民隆阳区相同。

临沧市

西汉为古哀牢国。东汉属永昌府。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府。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府。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辖地。宋大理国属永昌府。元代,今临沧市分属顺宁府及下辖宝通州、镇康路、谋粘路(辖今临翔、耿马)、木连路(辖今沧源)、孟定路(辖今沧源、耿马)。明代,今临沧市分属顺宁府及下辖云州、猛缅长官司,孟定府及下辖耿马安抚司,镇康州、湾甸州。清代,今临沧分各区县分属顺宁府缅宁厅、云州、顺宁县、耿马宣抚司,永昌府镇康州,今沧源县属镇边直隶厅辖地。

民国时期,今临沧市设缅宁、双江、镇康、顺宁、云县5县,耿马、沧源2设治局。1913年裁府留县。镇康、顺宁、云县属滇西道;缅宁县属滇南道。1914年滇南道改为普洱道,滇西道改为腾越道。1923年,设第五区团务监督行署于缅宁,节制缅宁、景东二县。1940年以后,今境内各区市县先后隶属或分属云南省设第一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缅宁县属大理专区;镇康县、双江县、耿马设治局属保山专区;沧源设治局属宁洱专区。1951年4月,宁洱专区更名普洱专区。1952年11月,设立缅宁专区,辖大理专区的缅宁县;保山专区辖镇康、双江、耿马等县;普洱专区辖沧源等县。缅宁专署驻缅宁县,辖5县。

1954年6月,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辖5县。1956年11月,原由大理专区代省领导的云县、凤庆2县,改属临沧专区。1970年临沧专区改称临沧地区,辖县不变。

2003年12月,临沧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临沧地区,设立地级临沧市。撤销临沧县,改设地级临沧市临翔区。地级临沧市辖原临沧地区所属凤庆、云县、永德、镇康4县、双江、耿马、沧源3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临翔区。至2020年末,临沧市仍辖1区4县3自治县。
临翔区:西汉时期属古哀牢国地。唐南诏国为凤蓝葺,为永昌节度辖地。宋大理国为蒲满孟佑地,属永昌府。明1430年,于景东府猛缅、猛梳地置猛缅长官司。清初延续猛缅长官司。1747年,改土归流,裁猛缅长官司改置缅宁厅。1913年,改缅宁厅为缅宁县。1954年更名临沧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2年属缅宁专区(1954年更名为临沧专区,1970年改称临沧地区),2003年属临沧市。

凤庆县:原名顺宁,古为百濮地,为土著蒲蛮所居。唐南诏国为唐封川。宋大理国为庆甸地。元1328年置顺宁直隶府,置庆甸县为附廓县。明1382年降为顺宁州,省庆甸县入顺宁州。清1770年,置顺宁府之附廓顺宁县。1954年,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临沧专区(地区),2003年属临沧市。

云县:西汉唐宋地域和隶属与凤庆县基本相同。元1328年置宝通州,属顺宁府。明1381年,宝通州省入顺宁州。1403年置大侯长官司,1428年改置大侯御夷州,1597年降为云州,民国1913年,改云州为云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凤庆县相同。

镇康县、永德县:西汉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三国蜀汉为永寿县。唐南诏国于县境筑拓南城。宋大理国,改拓南为棣赕镇康城。至元末1286年,撤镇康安抚司入大理等处宣抚司。明1382年改置镇康府。清1910年,改镇康委员为永康州。1913年裁州府留县,永康州改为镇康县,因镇康河得名。1963年,析镇康县属5区、设立永德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临翔区相同。

耿马傣族佤族治县:1942年以前属镇康县地。 1942年,析镇康县属耿马土司地置耿马设治局。1952年改设耿马县。1955年,改设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1964年更名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0年属保山专区,1952年及以后的隶属与临翔区相同。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西汉为古哀牢国地。演变至1913年,今双江自治县分为缅宁厅(后改临沧县)四排山县佐(分县)、镇边直隶厅(后改澜沧县)上改心县佐。1929年,析缅宁县四排山、澜沧县上改心,另置双江县。1985年,改设双江拉祜族佤族布依族傣族自治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临翔区相同。

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1915年属澜沧县地。1934年,澜沧县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四土司改流,1937年析澜沧县勐角等四土司设立沧源设治局,因地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改设沧源县。1958年改设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64年更名沧源佤族自治县。1950年属宁洱专区,1952年及以后的隶属与临翔区相同。

普洱市

“普洱”系哈尼语“水湾寨”之意。西汉及蜀汉先后属哀牢地和益州刺史部永昌郡。西晋、南北朝时期属宁州永昌郡。隋代属濮部地。唐南诏国时于今景东设银生节度,东部地区属之,西部(今澜沧、西盟、孟连)初属永昌节度,后属银生节度。宋代大理国时,东部属威楚府;西部为倮黑部地,属永昌府。元代,北部归威楚路军民府,东部属元江路车里宣慰司,西部置木连路军民府。明代各县设置不同,统属布政司。清代置普洱府、迤南道、滇南道、普洱道等。1929年废道改设第二殖边督办。1941年及以后改为第一、第四、第七行政督察区。

1950年4月,云南省设立宁洱专区,专署驻宁洱县。辖宁洱、思茅、澜沧、景谷、景东、镇沅、墨江、江城等14县和沧源设治局。1951年4月,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1953年3月,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专署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1964年,思茅专署由思茅县回迁普洱县,增辖原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普洱、景东、景谷、墨江、镇沅5县和江城、澜沧、孟连、西盟4自治县。1970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辖县不变。

2003年10月,思茅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撤销县级思茅市,改设地级思茅市翠云区。地级思茅市辖原思茅地区所属普洱、墨江、景东、镇沅、景谷、江城、澜沧、孟连、西盟9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翠云区。

2007年1月,思茅市更名普洱市。至2020年末,普洱市仍辖1区9自治县。

以下各区、自治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都相同,在介绍各区和自治县时,不另复述。他们的隶属为:1950年属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3年更名思茅专区,1970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属思茅市(2007年更名普洱市)。

思茅区:商、周时代,今思茅为古原始部落,称产里地。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思茅”系傣语“思摩”的音译,原指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宋大理时称“思摩部”,元代称“思么”,明代称“思毛”。1913年设思茅县。1958年,并入普洱县,1981年,以并入普洱县的原思茅县的思茅镇和云仙等6公社,恢复思茅县。1993年,思茅县改设县级思茅市。2003年,思茅市改设地级思茅市翠云区。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唐南诏国为步日赕(今宁洱县城),属银生节度。宋大理国为威楚府步日部。元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明1383年普日思麽甸司省入车里军民府。万历年间至清初改称普洱府,下置攸乐通判。1735年,以攸乐通判改置宁洱县。1951年,更名为普洱县。1985年,改设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更名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唐南诏国属银生节度,为阿焚诸部所据。宋大理国为威楚府因远部和马笼部属地。元1288年改设他郎寨长官司。明1406年,改为恭顺州。清1732年,于他郎寨置他郎抚彝厅。1913年,他郎厅改为他郎县,1916年,更名为墨江县,因古阿木人居此而名阿木江,后演变为阿墨江得名。1979年,改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清称勐烈,属墨江县地。1929年,析墨江县属勐烈行政区设立江城县。1955年,改设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唐南诏国属银生节度银生府,治所在开南城(今景东县);宋大理国为威楚府当箸赕(又称景董)。元1331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县)等3州。明延置景东府。清1770年,设景东直隶厅。1913年,裁景东直隶厅改景东县。1985年,改设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系傣语“有盐井的地方”之意。唐南诏765年设威远城,宋大理国为威楚府威远赕。元1275年改立威远州,1331年改属景东军民府。明1382年置威远土知州,1384年升威远府。清1725年,改州为威远直隶厅。1913年,改威远厅为威远县,1914年,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改为景谷县,因县西有景谷江得名。1985年,改设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柳追和城地。宋大理国属威楚府,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统领。元1331年析开南州境置远干州。明1402年置镇沅直隶州,因境内有沅江,取威镇沅江之意得名。1406年改镇沅土知府。清1727年,镇沅土府改土归流,为镇沅府,1770年,降为镇沅直隶州。1840年,改直隶州为镇源直隶厅。1913年,改镇源直隶厅为镇源县。1958年,撤销镇沅县,其辖区域分别并入景谷、景东、墨江及玉溪专区新平4县,1962年复置。1990年,改设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地,宋大理国属永昌府银沙罗甸。1888年,析缅宁厅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孟连宣抚司之下改心,于顺宁府圈糯置镇边直隶厅。1913年,镇边直隶厅改称镇边县。因与贵州省镇边县同名,1914年遂更名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得名。1953年,撤销澜沧县,原辖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辖,其他地区改设县级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9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63年,西盟山区改设西盟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3年以前属澜沧县地。1954年,析出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孟连区、南卡区设立县级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区。1959年,改称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县。1963年,改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和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