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贵州省有哪些著名的民间艺术「贵州省第四届名中医」

时间:2023-01-03 09:41:06 来源:人民网

大家好,贵州省有哪些著名的民间艺术「贵州省第四届名中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命名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决定命名175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普定县马官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盘江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等五地,分别因屯堡地戏、西路花灯、八音坐唱、侗族大歌、马尾绣入选。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屯堡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最早是由军傩戏演变过来的,起源于殷商时期,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屯堡地戏

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唱和舞,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内容多以征战沙场忠君报国为题材,唱腔高亢悲凉,带着京剧先祖原始弋阳腔,激励屯堡后代报效国家。

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西路花灯

“西路花灯看普定,普定花灯数马官”。普定县马官镇西路花灯主要出现于明洪武至清顺治前期,并经历了近300年的演变形成过程。

普定花灯的演出形式有“地灯”“台灯”之分,表演主要有歌舞灯和灯夹戏两种艺术形式。其中,歌舞灯以“歌不离口中,动不离手,帕不离手,手不离扇帕,身不离步伐“为表演特征,表演上融庄、谐、雅、幽默、滑稽、插科打浑为一体,并与叙事、抒情相结合。西路花灯表演形式大多出自民间花灯老艺人之口,因此得以保持其纯扑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乡土气息。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盘江镇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民间合唱复调音乐,高雅动听,激情感人,被誉“天籁之音”的音乐,是世界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主要流行于黎平县的永从、岩洞、肇兴、茅贡、口江等乡镇。

侗族大歌

2010年6月,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让“侗族大歌”登上了世界最高音乐殿堂。2009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马尾绣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

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以此作为预制绣花线,然后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预制绣花线盘绣在花纹的轮廓上,再用7彩丝线编制成的扁形彩线,添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一件绣品一般需要经过52道工序。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而夸张。(王雪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