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宁海民间艺术「村民都是“艺术家”浙江宁海“艺术乡村”激活共富因子」

时间:2023-01-25 10:3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家好,宁海民间艺术「村民都是“艺术家”浙江宁海“艺术乡村”激活共富因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葛家村全貌。 徐铭怿 摄

葛家村全貌。 徐铭怿 摄

中新网宁波7月14日电 (记者 赵晔娇)浙江的农民到北京的高校给大学生上课,这是浙江宁海葛家村村民至今津津乐道的一件事。2019年底,葛家村的10位村民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述该村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专业课。

这样的缘分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与葛家村的一次“联姻”。

葛家村村民自制晾衣架。 徐铭怿 摄

2019年4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葛家村,在村里开展了一场全新的“艺术家驻村”试验,将艺术与乡土农民碰撞、互动、融合,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径。这一路径正与宁海当地的思路不谋而合。

“历经大建设、大整治,这几年宁海的乡村大变样。如何让农村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在共同富裕路上实现更深层次变革?我们探索通过艺术振兴乡村。”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秀高说。

如其所言,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既要城市繁荣,又要乡村振兴,其中重在乡村,也难在乡村。以葛家村为例,这个位于茶山脚下的小山村现有668户1680人,原先是一个基本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的普通村庄。

如何通过艺术实现村子蝶变?丛志强提出,以共创设计带动共同富裕。其解释,共创设计就是引导村民利用本村材料、就地空间来深度参与艺术设计,以艺术为切入点创新创业,使老百姓成为乡村致富与振兴的积极主体。

游客在葛家村选购村民编织的钩编作品。 徐铭怿 摄

近年来,艺术走进乡村已不是新鲜事。但不可否认,“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一走,乡村又回到从前”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此,丛志强带领团队驻村参与艺术设计,变“送艺术”为“种艺术”,希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培养一支本土队伍。

耳濡目染中,村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创造者”,袁小仙就是葛家村最早走上艺术道路的村民之一。

在驻村艺术家的指导下,开早餐店的袁小仙改了行,创办了粉小仙手工艺馆,由她设计、制作的布艺玩偶挂满了工作室。“我30年前开过裁缝店,现在成了‘设计师’,继续年轻时的梦想。”袁小仙告诉记者。

而其工作室内的竹制桌椅、竹艺台灯、竹杯等都出自丈夫葛国青之手。葛国青之前从没做过竹制品,原来身体不好,如今天天沉迷于此,身体都好了很多。他表示,艺术家驻村,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艺术振兴乡村就是要赋予村民新的技能,让人人化身“乡建艺术家”。宁海巧娘工作室联合丛志强团队打造了巾帼路,在葛家村搭建8个庭院,由巧娘来为村民授课。

“我们工作室有30多名巧娘,每个人根据自己擅长的木艺、刺绣、食育教学、布艺等领域来到村里授课。目前已授课200多次,都是本村的村民来报名。”宁海巧娘工作室主理人叶肖男介绍。

葛家村仙人掌酒吧。 徐铭怿 摄

村民陈艳娥是从甘肃嫁入葛家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内敛不善交际,从一开始的“我不会”到“试试看”,再到如今的民间茶艺师,艺术试验让她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

艺术的火花激发了村民们创作的热情,构建起遍布村庄的文艺景观。如今,葛家村已打造出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300多个文创产品。这一模式也为葛家村植入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村庄资源转化,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据统计,宁海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8年的1.81降到2020年的1.77,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接近14%。其中艺术振兴乡村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数据指标上均有贡献。

“烂石堆泼彩成了印象画,竹风铃叮当响好风雅,宅子转身成咖啡吧,我也成了艺术家……”如今的葛家村以艺术激活一池春水,在打造“财富、赋能、友好”的共富版未来乡村路上先行先试、渐行渐稳。(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