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剪辑频道纪录片:开头与结尾「视频剪辑开头结尾素材」

时间:2023-01-25 19:33:57 来源:EDIUS

大家好,剪辑频道纪录片:开头与结尾「视频剪辑开头结尾素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进人后期创作剪辑时,编导面对一系列杂乱或分列的镜头及段落,应该如何去开头和结束呢?我想这同小说创作大概有某种类同吧。

有部片子叫电视片《西南丝绸路上的文化名城—保山》,该片开始是一个长长的、不知翻了多少版的航拍资料镜头,音乐随之响起,这是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奏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接下来,一个深沉的男中音出现了,“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汉、满、傣、景颇等各族人民。它就是坐落在我国西南丝绸古道上的文化名城一一保山。”然后,出片名,再后来,男中音开始介绍保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冶革……该片的“引子”完全没有必要,不禁使人联想到江湖艺人在声嘶力竭地“拉场子”,最后要交待的就是手上的“大力丸”。“引子”的长度,从刚一开始到出现片名整整34秒。

有部电视片叫《精笔妙墨》,题目与内容倒还相当,不仅能让人知道要说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国画家。第一个镜头是画家从荷塘岸边走来,摄像师用了一个大长焦,画家走得挺长,姿势也好。可以想像,拍这个镜头时摄像师也许这样高喊过:“喂!开机啦!朝前走!走……好!停下!往远处看……”这时一位女播音员说话了:“他从大自然中走来,带着……他从生活中走来,带着……”总之,排比句之后,开始介绍这位画家姓什名谁,以及他的成就与艺术风格。这组排比句的长度真巧,正好又是一个不长不短的34秒。将其删除,插上广告,反而使片子的开头更凝炼了。两个专题片再也不用改了,一共节约了我一个上午的生命。

千篇一律的电视专题片仿佛把你内心所有的节奏,无论是威武的,还是细致的,统统缩成节拍器的摆动,让它安安静静地、规规矩矩地按着四拍子前进,至多在重拍上加强一点,实际上,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我们最习惯的那种高喊“一二三四”的队列节奏只是其中的一种。

强调与提示,编导必须在后期创作中,建立起他的画面思想选择的新概念。俄国电影先驱普多夫金在他的《电影技巧》一著中指出,“电影不是拍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我在《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一著中也谈到:“先编前三分之一,再编后三分之一,最后编中间的三分之一,”“开头是为了结尾,结尾要从开头开始,希望开头结尾都比较从容,”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在这里,普多夫金指出的“造”和我所提出的三段式的“编”,在一个原则上指明“这就是纪录片的后期创作。这是因为镜头材料在进人后期创作时,就表现出一切为主题服务,所有的镜头关系,都是为纪录片主题设定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关系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后期创作的剪辑编导就是主题的一切。

不同时代的纪录片导演所指的编选,其意旨并非仅是使镜头材料的片段本身获得的新形式,重要的是,成功的后期创作的剪辑形式,使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视域的局部,向着主题设定的发展方向过渡,并在这一新的重构中获得了崭新的面镜。因此,在纪录片所表现的艺术选择中,没有哪一种囚素,比后期创作剪辑更独具人类的特点,后期剪辑在整个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也因此成为篇要的创作阶段。应该说,后期剪辑作为贯穿整个纪录片前后创作过程的力量,正是纪录片引导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焕然一新,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接受,实现极富戏剧意味的主题思想的核心力量的所在。

《海的女儿》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不然,我的女儿为什么不是安徒生呢?我们拍电视纪录片也是为了最后给观众留下些什么,就像我们乘公共汽车为了到达目的地,结婚为了白头到老。无论中间遇到什么挫折,公共汽车坏了也好,夫妻之间争吵也好,到了目的地就是喜剧,没有白头到老就是悲剧。思来想去,我们拍电视纪录片不也一样就是为了这样的结尾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