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生活美学」美学评论家冯德祥论王燕云篆刻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时间:2023-02-03 09:01:03 来源:逸苑雅趣

大家好,「生活美学」美学评论家冯德祥论王燕云篆刻艺术中的美学意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篆刻?篆刻应是如下几方面:

“篆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篆刻”,对一个工匠来讲,能篆能刻就可以了,但从一个民族来看,“篆刻”就是精神。篆刻的高级就高在“方寸之间见天地”。怎么见法?主要有二大方面,一指“内容”,即文字要表达得“精神”;二指“质感”,这 “质”字,就是“质地”。

篆刻艺术之大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还是一种文化精神。



作者:王燕云


精神内容:

撰写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正文,也叫印文。只抄古人句,属下下策;撰写心声,或唤起思考,为上上策。二是款识也叫边款,边款是正文的补充,可谓是精髓中的精髓,能使正文得以提升。款文要有思想性,好的贵款难得,内容恰当,流畅的文言文更是难得。“篆刻”篆体入印,更显一个古字,一个地道的篆刻家,款文有时更比正文重要。总之, 印文、款文在篆刻作品中如果按总分100分来打分,应占60分。



作者:王燕云


第二篆即篆体入印:

篆有大篆、小篆。其它如图案汉瓦当、鸟虫篆、甲骨文、金文、籀文、甚至六国文字,之外还有宋、隶、草、行、 押记、封泥等等都可入印,入印的宗旨,就是体现文化之美。记住!字体永远都是可读(有动感、有感情)的字,而不是想入非非的美。



作者:王燕云


第三石味:

篆刻一般多由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为主要印材。既然我们用石来做刀、笔、墨、思想体系的载体,其坚硬的石性,刀拼石裂应存其中焉,这里最忌是用石头刻印,从而看不出石头的质感来。



作者:王燕云


作者:王燕云


第四刀笔味:

我们用刀来做屠石工具,其作案痕迹刀痕,自然就有单刀、双刀、冲,转、切、挑、涩、抖、刮、敲、打等等“刀味”,故亦叫“刀法”。运刀时候又有正刀、反刀之说。我们用毛笔起印稿,如用刀刻印时能留下毛笔的毛毫柔软感,那就是篆刻之高人。刀见笔工,印印见毛笔书写感,此印定好,这印定高。



作者:王燕云


欣赏王燕云的篆刻特点在于其内涵与写意。

篆刻的艺术中的写意性,最重要:

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从秦汉时期的实用品发展到现在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长期以来,印人们侧重于篆刻创作而忽略了理论研究,尤其是篆刻艺术写意性的研究。今天跟大家分享篆刻艺术抽象性的本质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王燕云


一、以线结体造型的写意性

篆刻是以古雅的篆文做载体,并按照艺术的形式美进行构思立意、布局(章法),再用刀锲刻在印材上,意象地表现自然物象和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作者:王燕云


因为它的结体与造型都是通过文字的线条完成的,篆体文字形成于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描绘,它表达的不是自然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情绪的物化形式。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曲直、舒展、开合,结体的大小、肥瘦、端正、偏侧、呼应、线条的疏密组合、向背等组合成的文字诸形态,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传达出不同的主观感觉。



作者:王燕云


王燕云的篆刻是在学习实践中有着一种独特的含蓄之美。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如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



作者:王燕云


二、“朱”、“白”视觉空间的写意性

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就是说篆刻作品中的“空白”是篆刻作品构成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篆刻艺术作品呈现出的这种虚实关系上的“朱”、“白”视觉空间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篆刻艺术既然是抽象的视觉艺术,那么它所呈现的一切视觉效果,包括结体造型的实迹之“朱”与章法构成的虚空之“白”的各种变化,都不可能直接再现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具体物象和一个事件。它所表现的只是作者虚拟的“意象”、“意境”而已。



作者:王燕云


文字与文字之间(肖形印的形与形、物与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打破绘画透视常规而进行一些奇特的处理。如远近、高低、大小、肥瘦,甚至是残缺处理,只要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即可。笔画还可以根据印面构思需要采取增减、伸倔、穿插、挪让、奇正、顺逆等夸张变形艺术手法,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作为意象的表达又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王燕云


王燕云的篆刻作品中也很讲究刀法。

三、刀法节奏韵律的写意性

娴熟的刀法是篆刻创作丰富的语言以及表现写意效果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可以说,舍弃刀法就不可能有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前人在论其刀法时有“七法”、“篆刻如何用刀,刻刀的结构,篆刻用刀十三法”等之说。



作者:王燕云


其实篆刻用刀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印材质地,印材规格以及表现印章风格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印材质地坚硬,或间有砂丁。“切刀”要比“冲刀”好;取法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之风格,则“切刀”不如“冲刀”得心应手。根据作者艺术创作需要无论采用何种刀法都可以,但最关键的则是通过率意的运刀所表现出的节奏韵律的写意之美。



作者:王燕云


构成篆刻艺术写意性要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气韵生动”作为构思的内涵,注重作品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取意气神韵之所到。二是充分挖掘结体造型、构图运刀的潜力。结体要从平正、整齐中追寻自然天趣之妙;构图要从“方寸天地”之中的宇宙气象万千;刀要从“冲”、“切”的有节律的生理运动之中寓以自然生命的情感寄托,并讲究其骨力和灵动。



作者:王燕云


总之欣赏王燕云篆刻作品时就要有以下方面:

篆刻艺术的创作和观赏,一般来说,十分强调第一印象和总体印象,其中包括了印章材料直观——如印料章料的形状质地纹路等观感触感,及印面视觉直观观感——总体印象就是章法、字法和刀法的观赏印象。创作就是所谓构思布设草拟等,比如章法,讲究“分朱布白” ,要求设计印稿,完成布排印面,经营虚实,完善整体。篆刻通常根据不同审美需求,分别或同时组合其各种形式和技能手法因素,诸如匀称、对应、错落、参差、留白、流畅、回文、矛盾、粗细、长短、曲直、方圆、晦涩、阻滞、粗犷、粗粝、剽悍、流丽、对比、装饰、呼应、韵律、协调、统一、求异、变化、破残、自然、增损、过渡、突兀、移位、揖让、避让、挪让、借代、巧拙、伸缩、镶嵌、边栏和边款等布设修饰,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篆刻艺术美感。




艺术家简介

王燕云,号京西翁,1963年北京生人。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年长后专攻篆刻。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八十年代末留学日本,获国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雕塑专业硕士学位。在日研修期间,坚持篆刻创作,作品颇受日本文化人士赏识,曾应约举办书法篆刻授研班。回国后从事外企管理,虽工作繁忙,仍“刀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篆刻艺术。后得到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师刘玉老先生的指点与教授,受益良多。

近年来,深入研究汉印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学识。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2022年5月受邀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制印“央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央博数字平台建设。

其作品又颇有吴昌硕所称“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之感,可谓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篆法体势遒劲且圆转,刀法峭拔,高峻淳古。雄浑大气中不失精美,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

王燕云先生不善言辞,却也幽默诙谐,为人厚道仗义,有股子“北京爷们儿”的味道,自谑为“皇城根儿下一俗人”。



作者:王燕云


本文作者提示:

篆刻的形式美或抽象美,最独特的、最有魅力的就是刀法所带来的那一部分。通过刀法,篆刻才称其为篆刻。刀法带给篆刻特殊的线条和块面肌理等造型外观,才真正将篆刻和书法区隔开来。刀法包括执刀、运刀、行刀和入刀各种方法,达到各种风格和个性的表现。篆刻有些艺术特点,关涉大的抽象美范畴,它们是和书法相通的,比如气韵、神采、风骨和格调。而由章法、刀法、字法和篆法构成一系列诸如气势、谨严、高古、神韵等抽象审美效应。历史演变中具体而又抽象的刀法特征,在形成和区划不同篆刻风格、流派、个性和门派方面,起到了根本性的标志作用。而刀法的抽象审美效应,又是其他篆刻手段作用所无法替代的。



作者:王燕云


篆刻讲究气势、气息、气象、气眼、气韵,营造意境,其中包含意象美和抽象美,而意象美和抽象美经常是相互交融交互复合的形态,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纹路肌理,可以从具象性看,可以从意象性看,也可以从抽象性看。这种复合融合形态和特质,也构成抽象美的特殊生存情境,堪称构成中西抽象艺术的差异之一。而所谓字法或篆法,是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其基本原则就是正确性、统一性、典雅性和丰富性,也是关涉形式感和总体风格、个性的抽象性及其抽象美的形成途径和原则。它们的具体构成和程序,包括取法、审美和操作等诸多要素和环节,必须跟刀法及章法统筹结合而得以落实。



文章作者介绍


冯德祥,年轻时就酷爱文学创作,并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而且涉猎颇广,对中国画、西画、文学创作、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造诣,尤其书法及绘画功底扎实,能够表现多种语境与题材。

后因工作关系放笔三十年,近年来退休又重新拾笔。

现为文化旅游部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2019年至2020年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在2021年4月经参展活动被国礼艺术家官网推荐具有“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