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收藏知识:名器名陶,从艺术到产业

时间:2022-03-28 18:45:08 来源:陶瓷中国网

名器名陶,从艺术到产业

“淡雅古朴,土金争价。中国紫砂壶艺、紫砂文化源远流长,沿袭千载。”遥想东坡当年,一壶好茶,三五好友,坐而论道,对墨挥毫,文人的雅致生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今,生活在物质社会的现代人,更需要这种境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也许,就是从一杯好茶、一把好壶开始。

“之前一些媒体质疑紫砂壶制作工艺,将泥料中含有钴等金属氧化物的壶说成‘有毒茶壶’,这种质疑是轻率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首先澄清,消费者也许不明白紫砂壶的制作专业技术,其实媒体提到的氧化金属是制陶的原料,陶瓷原料都离不开这些,宜兴紫砂壶用的还是最保守的。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馀清。”对于“紫瓯”(宋代对紫砂的称呼),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有大量诗作来赞美其独特与雅致。堵江华说,紫砂工艺是一门古老的工艺,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这门艺术,随着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它变成了一种生活用具,而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没有多少消费者真正了解。

“紫砂的材质介于陶跟瓷之间,这决定了它的独特艺术性。”堵江华说,一般考古学的结论是,紫砂作为一种单独的材料来制作器皿,是出现在北宋,那时还是大器型,一般用来煮水;明朝人开始拿它来喝茶,才使此后紫砂壶和中国人的生活、茶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据考证,苏东坡就有用紫砂壶饮茶的习惯。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苏东坡对家乡四川表达思念之情,他居住的地方后来就被称为蜀山)有个东坡书院,他天天跟陶工们生活在一起,也有好多首诗作记载他的饮茶感受,给后世人勾勒出一幅文人雅士的赏壶品茗图。到了明朝,紫砂工艺在技术上日臻成熟,它已经不需要辅料就能成型,不需上釉就能产生自然光泽。明代,紫砂壶就更广泛地与饮茶结合在一起。

这次,堵江华带来的几件仿古紫砂壶参加《北京商报·中国紫砂周刊》创刊仪式,代表着他对紫砂文化的认知,也有向先贤致敬的意味。第一把是东坡提梁壶,因为苏东坡介入了紫砂文化的发展,他还设计了“提梁壶”。第二把是吴径提梁壶,吴径是明朝的司礼太监,作为一个显要人物,他把紫砂壶器物带入自己的墓葬里,显示他对紫砂的钟爱。这是目前有记载并且能找到的不多的真品。第三把是虚扁壶,虚扁是明朝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工艺大师,也是第一个最有名的紫砂制作大师。

目前,堵江华正在筹备中国紫砂艺术院,准备做从教研到市场推广、艺术传播的一系列工作,文化部对这项工程也将大力支持。紫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门类,也是列入第一批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堵江华说,以前在宜兴地区,紫砂制作工艺一直是在民间发展,基本都是师带徒、父带子的传承,后来当地政府很重视,专门挑选了一批人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堵江华也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所以,他也希望紫砂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一门专业,培养学生来积累人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