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陶瓷收藏:彧庐偶得

时间:2022-07-23 20:45:12 来源:北方网

彧庐偶得

青花瓷糕饼模子,放到书房的案子上。它和高足杯的光影重叠着,拜斜洒的冬日阳光之赐。都是青花瓷,模上随意挥洒的几道简单装饰线脚,和杯上一丝不苟的成片繁复缠枝莲纹饰,颇为谐调。吃酒的杯,做糕的模,不知它们曾过了多少个年节?看过《我爱青花》,书中的一句“雅淡青花,刚好和你我的平常生活一样感觉。”甚合余意。

腊月里,准备养上几株清秀俊逸的凌波仙子。到柜里取水仙花盆,见到青花瓷糕饼模子,静静地躺在旁边。顾名思义,糕饼模子供制作各色糕饼点心之用。天南地北叫法不同。江浙一带称糕印、糕板,印花模、印糕版;华北称糕模;广东叫饼印、饼模。

这些模子细分下来,还有:元宵模子、寿糕模子、月饼模、喜饼印、礼饼印、茶水饼印……,但此饼非彼饼,南方许多地方,称糕为饼。糕饼之饼,非烙饼馅饼之饼。

中华农耕发达久矣,饮食文化之精细,举世皆知。依《说文解字》,糕字,原写作“餻”,后因多以米粉制成,遂改为米字偏旁。商周之时,糕饼已出现,但有糕食而无糕字,当时称糕为“饵”或“餈”。饵与餈虽同为糕,却有区别。饵是由米磨粉而制成的糕,而餈则为煮熟捣黏的米制成的糕。餈又作“粢”,若煎炸,则类似于上海的粢饭糕。汉字表意之精准,雄视天下。《周禮·天官·籩人疏》中“羞邊之實,糗餌、粉餈。”汉末郑玄注释,“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餈。今之餈糕”。可见糕之称谓始于汉代。

古人做糕饼最初以手为模,演进到以木造模应不会太晚。最早的糕饼模子,至少在先秦时期就有使用。因年代久远,木质实物无法留存至今。依学者考据,月饼模作为糕饼模子之主要分支,最早应出现于宋代。现存最早的木质实物,乃是一块明万历年间的,刻有狮子滚绣球图案的糕饼模子。时下,以清代之后为多见。

糕饼模子多为木质,以材质坚硬结实纹理细腻优美为好,果木居多,或山楂、荔枝、油杂,或白桃、棠梨、沙梨,或枣桃杏杉榉荷樟。据说糕饼会因此而带上果子清香。糕饼模子使用时需要敲击磕打,常开裂或破碎,因此古老而完整者稀少。

各种时令节庆、婚丧嫁娶、暖寿贺诞、祭祀拜祖、满月庆生,都需要大量糕饼。各地出产的糕饼模子带有独有的地域特征和强烈的时代印记。体量上,南方小巧而细致,北方宽大而粗犷。风格上,南方精雕细琢,北方简练率性。造型上,南方变化多样,或六角、或寿桃、或五瓣梅花……。北方相对单一,仍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文字上,除了福禄寿喜等吉语外,许多酒家、饭庄、茶楼、商号还特别定制糕饼模子。

余昔日同窗老友,不爱瓷玉书画邮票钱币,独喜搜集经书版、刻书版和糕饼模子之类旧物,屡屡为其妻所数落。每到上海,如有空闲,定去寻他喝茶。老西门的旧宅,被他捣鼓成雅致的工作室。阴雨连绵,水雾似丝似幔。伴着从屋檐滴下的水声,听他用夹杂着吴侬软语的普通话,眉飞色舞地讲述那些过往旧事,甚是有趣。他到江南乡下搜集东西,每到一户,总先透过厚厚的眼镜片儿,用滴溜儿乱转的小眼睛,迅速扫视一番农家灶房里的菜柜,因为多数人家总把糕饼模子存放在柜顶上。对于收藏两字,他如是说:“收集各式各样的糕饼模子,藏就消失殆尽的美好记忆”,余以为颇有见地。

糕饼模子使用后定要洗刷干净,再涂以青油,以备下个节庆时使用。浙江乡下,每块糕板在收起之前,须照其图案纹样内容,在背面贴上讨口彩的词句封存好。譬如:龙纹图案配“双龙在海去逍遥,山虎出门遇贵人”,如意纹样配“年年印糕拜利事,吉祥如意万年兴。”

汉字的装饰性极强,最常见者莫过福禄寿喜,民国初年出现的“共和”字样模子和合作化时代的“人民公社好”模子,则见证历史变迁。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手工制作行糕饼模子急剧衰败。有幸的是,在南方有省份已将糕饼模子的雕刻列入非遗加以保护。

雕工精细的糕饼模子除使用传统的木质材料外,还有罕见的瓷质和铁质等材料。余曾执青花瓷糕饼模子求教于人,答曰:木质者为“打模”(或“压模”),瓷质者为“印模”。“打模”有凹槽,是先填压入糕饼坯,再翻个儿磕打而成糕饼。“印模”则如盖章一般,将花纹图样压到糕饼坯子上。

青花瓷模面上,有12个花瓣围绕着中心的金钱眼,亦即内方外圆的铜钱形状。逢年过节图吉利,把印着吉利钱纹样的糕饼吃下肚,讨个好彩头。

国人爱12这个吉利数字,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在空间划分和布局上,具有对称、平衡、稳定、和谐的特质。

除了人所共知的地支数和生肖之外,年有12次朔望,日分12时辰,一轮为12年,人有12经脉,12块胸椎,12对肋骨,12对脑神经和胸神经……,甚至西洋人对于12也非常热衷,如黄道12宫、音乐12平均律、英长度12进制。12之数既应天时,又合人体,无比玄妙。

刻花的模子面,釉水明显比其他地方肥厚。釉面细腻滋润,略带凝脂般感觉。接触糕饼坯子的刻花瓷面需要时常刷洗清理。

为保持其花纹的清晰,制瓷工匠用既致密固实又滑润光洁的多层瓷釉加以保护,甚妙!白色的胎釉中泛出淡淡的青色,模面的背后和底足上,已经出现细碎的开片。两道青花的细线各绘于底足和口沿上,看似随意之为,实为上下呼应之笔。古人在小小一块糕饼模子上,竟然花了如此多的心思。

瓷糕饼模子这类小物件,多出自民窑小窑口。大收藏家和买家是看不上眼的。他们出没于各大拍卖场,追逐的是青花官窑瓷器,多为逐利之举。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许多韩国人在江浙收集大量的各种材质的糕饼模子,运回去收藏。此举与法国人于上世纪80年代,在西南疯狂搜集少数民族服饰如出一辙。

上世纪八十年代,余在沪期间,常见到“打桩模子”,即票贩子和黄牛党。他们像桩子一样,天天戳在繁华地区的街角和涉外饭店门口,找人私兑外汇和紧俏商品的购物票证。记得说海派清口的周立波有个段子,把“打桩模子”模仿得惟妙惟肖。

老周解释,他们等生意等得无聊,略感寒冷,便两脚并拢,原地上下抖动,像打桩子一样。北京的打桩模子倒从不守株待兔。比起他们的上海同行来,主动多了。倒火车票没戏,立马转向倒卖“爱疯死-爱死”。

但对于沪语“元宵模子”的解释,老周有些离题。听老上海人解释,“元宵模子”有两个原意。一是专指昔日上海滩上吃软饭的小白脸,出没在百乐门和大世界等歌舞厅,以及遍布于霞飞路(今淮海路)、大马路(今南京路)、外滩的咖啡馆、酒吧等。“元宵模子”往往长得讨喜,能说会道,会讨得女人欢心,专钓富裕人家的太太和小姐,骗吃喝骗钱财。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大户人家更是规矩多多,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年节除外。正月十五,赏花灯、迎神-,看社火、逛庙会。唐伯虎诗曰:“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轻薄公子趁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占便宜。就这样,元宵模子从给生手做元宵用的模具,转义而成一个贬义词,形容那些在元宵节干下作勾当的家伙。

模范和模子,两字同形不同音,意亦稍异。曾几何时,模子一词由物及人,成为褒贬人的词语。北方话“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与广东语“一个饼印”,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指两人不但相貌特点,而且脾气秉性都极其相似。一南一北两个比喻,一为饼印一为模刻,活灵活现无比传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