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沟通类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10 18:53:35 来源:琪宝读书

大家好,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沟通类读书笔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本书在“看人入里”方面,与自我有关的三个沟通因素。 这三个沟通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

因素1:自我应验预言

因素2:情绪智商

因素3:自利的偏误

先说因素1:自我应验预言 你怎么看自己的沟通能力?

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擅长沟通的人,还是一个不擅于沟通的人?和人交流时,你是安静害羞的,还是 强势的、爱争论的?

不论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些答案都会对你的人际沟通产生影响。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应验预言”。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撰稿编辑,突然有一天领导让你负责某个项目的对外沟通工作。你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因为你认为自己沟通能力差,不会说话,不讨人喜欢。

带着这种自我认知,你对外沟通时, 就可能表现得胆怯、木然、不自在、笨嘴拙舌,这不是因为你没做好准备,而是因为你告诉自己“我会表现得很差劲”。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越认为自己不善于沟通,越会在沟通时表现失常。越害怕被拒绝,越容易在被拒绝后反应过度。越担心紧张,越会手足无措。

这就是自我应验预言的巨大影响力。 由此可以推论,我们会成为我们自认的样子。所以,你要想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先要告诉自己:“我会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

讲完自我应验预言,我接下来讲第二个沟通因素:情绪智商 谈到沟通,不得不承认情绪的重要性。

想想看: 如果你因为朋友不信守承诺而“不开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因此“暴怒”,就会搞砸你和朋友的关系。

如果你经常抱怨、郁郁寡欢,而另一个人乐观开朗,你周围的人就更愿意跟另一个人相处。 要想实现良好的沟通,就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也就是“情商”。

这个概念来自于心理学家丹尼尔· 戈尔曼,它指的是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体察他人感觉的能力。

如何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事情本身并不会使人感觉不好,使人感觉不好的,是我们对那些事情所抱持的信念。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讲个“起绰号”的故事: 想象你自己经过一个朋友家,看到你的朋友把头探出窗口,并对你骂了一连串难听的绰号,比如骂你 大傻冒,蠢猪,在这个情境之下,你可能感到受伤和心烦。

现在,换成想象你正经过一家精神疗养院,你一位生病的朋友正在那里,他对你大骂同样难听的绰 号。

在这个情况下,你的感觉可能会完全不同,很有可能转变成悲伤和怜悯。 在这个被叫绰号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情况,情绪的结果却非常不同。

你有不同感觉的 理由,来自你在每一个情况中的想法。 不同的想法,引发不同的情绪。所以,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把别人往好处想”。

打个比方,你的同事对你的工作提了个意见,如果你认为他是善意的,你会用相对应的方式与他交流;而如果你认为他尖酸刻薄、故意挑刺,你应对他的方式可能就截然不同。

讲完因素2,我再讲一下第三个沟通因素:自利的偏误 我们与人沟通交流,有时候难免会意见不一致,这时,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为自己辩护,把错误归到 对方身上。

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是故意这么做,而是真的认为“对方有错”。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即: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

想一想这些例子: 当别人搞砸一件工作.我们可能认为他们事前没有听清楚程序或者做的时候不认真;当我们搞砸一件 工作时,就会说我们承受的压力太大。

当别人失控或生气,我们认为他太情绪化或太敏感了.当我们自己情绪失控或生气时,我们还是会说 那是因为压力太大。

当某人开车超速被开罚单,我们认为他应该小心点:当我们开车超速被开罚单,我们会否认自己超 速,或者说:“大家不都这么做吗?” 这种“对人严厉,对己宽容”的自利偏误,导致我们和人沟通时,一旦发生分歧或不愉快,就会将问题 都归到对方身上,自己呢,就像一朵无辜的白莲花,即使有错,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

如此一来,沟通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为了减弱自利偏误的影响,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叫做“身份互换”。

想象一下,当你与别人发生矛盾 分析的时候,如果你变成了对方,你会怎么给变成了“对方”的自己辩护?当你把理由都想出来的时候后,你也就理解了对方,不会对人家太过严苛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