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明代龙泉窑碗有收藏价值吗「博物馆设计风格」

时间:2022-12-14 16:21:24 来源:艺术收藏网APP

大家好,明代龙泉窑碗有收藏价值吗「博物馆设计风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故宫博物院收藏10件明代龙泉窑青瓷故事图碗,分别以历史典故、戏曲、诗画题材装饰在瓷器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的装饰特征和审美的变化。


元明清时期,历史典故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瓷器紧跟时代步伐,亦将明代流行的历史典故用在瓷器的装饰上,成为时尚。下面以故宫博物院藏龙泉青瓷为例,加以概述。


一、历史典故

以孔子、王昭君、李白、韩信、关羽、张良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典故,装饰在龙泉瓷上,共有5件,造型、图样布局基本相同。


(一)器物特征

1.明代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图碗

高9.5、口径14.7、足径6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青釉,裹足,外底中心有鸡心状凸起,其上施釉,呈圆形,周边涩胎,呈火石红色。碗的外口沿刻回纹一周,外壁刻缠枝花纹。


内壁口沿下2厘米处刻回纹一周,下边有模印四组人物故事图,每组间又以文字隔开,第一组图为一人端坐琴台抚琴,旁边题字:“孔子忆颜回”,第二组图为一女子发髻耸起,身背长剑,骑一高头大马,旁边题字:“昭君尽巳才”,


第三组为一文人装束人物,桌前静读,旁题:“李白观书卷”,第四组图为两人对弈,左边人物着装文雅,右手扶腮对棋凝思,右一武夫模样的人伸手进棋,旁边题字:“真子破棋开”。


碗心印“高”字。“高”字推测是当时工匠的姓氏,兼有广告性质。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人物故事图碗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孔子忆颜回“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昭君尽已才”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李白观书卷”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真子破棋开”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人物故事图碗内底印“高”字


2.明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图碗

高8.5、口径14.5、足径6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体厚重,施青釉,釉面有开片,外底无釉涩胎,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图,分别题“孔子忆颜回”“昭君尽已才”“李白观书卷”“真子破棋开”。


3.明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图碗

高8.5、口径14.5、足径6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体厚重,施青釉,釉色发黄,釉面布满开片,外底无釉涩胎,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图,分别题“孔子泣颜回”、“昭君尽已才”“李白攻书卷”“真子破棋开”。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孔子泣颜回”故事图


4.明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图碗

高9、口径17、足径6.5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体厚重,施粉青釉,釉面布满开片,外底心有釉,周边涩圈一周,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图,分别题字“孔子忆颜回”“张良访贤”“韩信武之才”“真子破棋哉”。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张良访贤”故事图


5.明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图碗

高10、口径17.5、足径6.5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体厚重,施青釉,釉色发黄褐色,釉面布满开片,外底心有釉,周边涩胎,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图,分别题字:“孔子忆颜回”“关云武之才”“李白攻书卷”“真子破棋开”。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关云武之才”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瓷印花“真子破棋开”故事图


上述文物造型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口径从14.5~17.5厘米,釉色有青、青黄、粉青等多种,釉多有开片,外底有涩胎和带釉两种,大多数碗的内底光素,个别碗的内心有文字,如“高”字等,此类器物质量很好。碗外壁大多没有花纹,个别刻有花卉纹。


碗的内壁由四组画面组成,其中“孔子忆颜回”“真子破棋开”是固定的两组画面,它们或与“李白攻书卷”“关云武之才”组成四组画面;或和“张良访贤”“韩信武之才”组成四组画面,此外还有与“李白攻书卷”“昭君尽已才”组成四组画面。


每个画面的题字略有差异,比如有“孔子忆颜回”“孔子泣颜回”;“真子破棋哉”“真子破棋开”;“李白观书卷”“李白攻书卷”等,“关云长”(关羽),只写“关云”,由此可见题字没有统一的定式,有一定的随意性,反映了民间瓷窑的特点。


❖ 明 龙泉窑青黄釉印花人物故事图碗


❖ 明 龙泉窑粉青釉印花人物故事图碗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人物故事图碗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人物故事图碗


关于此类碗的年代判定,可参照考古资料出土,见于湖北京山明弘治十五年(1502)陈恩礼夫妇墓葬出土、江苏淮安县明弘治十六年(1503)王镇夫妇合葬墓出土、吉林省扶余县油田砖厂明墓出土等。


由此可判断此类碗的生产年代的下限为明代弘治时期,此类碗的烧造地为浙江龙泉东区道太等地瓷窑盛烧器物,与龙泉东区大白岸窑15世纪至16世纪初地层出土的器物在形制和装饰风格上十分相近,也就是明代早期至中期或稍后。


依据造型特征,可到明代早期,因此推测此类碗为明代早期至中期,即1368~1505年,从文化分期上,有的学者认为该时期为明前期(明早期至成化、弘治之前),本文采纳这一观点。


依据王镇夫妇合葬墓出土情况,这种碗小碗覆盖于大碗之上,用白绫包扎,置于墓主人头部左侧,可见墓主人对之十分珍视,同时亦反映了当地的葬俗。


(二)历史典故的解读

上述明代龙泉窑人物故事图碗,以千古传颂的著名历史人物典故为题材,下面就三个典故加以解读。


1.孔子忆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90),颜子,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自汉以来,颜子被尊称为“先师”“复圣”,是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子13岁拜孔子为师,41岁卒于鲁,孔子一生授徒三千,而孔子绝学,历代大儒贤哲公认唯颜子传其精微。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深得孔子所器重。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哭得昏天黑地、伤心欲绝。《论语•先进篇》:“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在孔子眼里,颜回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最具有心灵契合的人。


在这里颜回已经超越了孔子的弟子,更像是朋友、至交,有关孔子忆颜回在明代流行,是因为在儒家眼中,颜回是德行高尚、重于内省、尊师重道的代表。


2.张良访贤(张良拜师)

张良(约前250~前186),西汉初期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被称为“谋圣”,纵观其一生,足智多谋,光彩熠熠,是一位具有仙人气质的传奇式人物。


历代多有文学家、思想家、史家等关注张良故事,元杂剧《张子房圯桥进履》讲述了张良圯桥进履,得黄石公兵书一部,昼夜习读,终于在后来风云突变的战乱中,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帮助刘邦降秦灭楚,一统天下。


这一被司马迁写入历史的传奇性经历为广大人民熟知,除了羡慕张良的这一奇遇外,也成为不少文人用来表达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得遇明君,施展才华的心声。这个典故作为张良拜师、张良访贤题材广为传颂,明清瓷器多有描绘。


3.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昭君出塞。自汉代以后,“昭君出塞”的故事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艺术题材而广为传扬。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


二、戏曲故事:“蔡伯喈认像”


蔡邕(蔡伯喈),名邕,字伯喈,陈留人,是汉末魏初重要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和历史学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他思想通脱,行为放达,超拔时代。


“蔡伯喈认像”一剧,其原名《琵琶记》,为元末明初高明所写,“蔡伯喈认像”是一部著名的南方戏剧,被龙泉工匠搬到瓷器上,此类题材的器物有3件。


(一)器物特征

1.明代龙泉窑青瓷印“蔡伯喈认像”戏曲碗

口径17.5、足径6.5、高10.5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青釉,裹足,外底无釉,涩胎呈火石红色,碗的外口沿刻回纹一周,碗内壁印有三组人物画面,第一组为一官员骑在马上,后边有一马夫肩扛鞭子紧随其后,画面右上方题字“伯喈”(,


第二组画面,女子身着长裙,左手抬起,对面一男子,抬起左手指向前方,两人旁边分别题“牛氏女”和“相公”,


第三幅画面:一老妇人双手端在胸前,目光斜视远方,旁边题字“牛氏”,另有一女子,肩扛长剑,低头思考,旁边题字“真女”,每组之间饰以隔扇门,内底云形开光内印“孜”字。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人物纹碗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伯喈”人物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牛氏女”“相公”人物故事图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牛氏”“真女”人物图


2.明代龙泉窑青瓷印“蔡伯喈认像”戏曲碗

口径18、足径7、高9.8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青釉,釉色青黄,布满开片,裹足,外底中心有釉,周边涩胎无釉,有火石红色,碗外壁刻回纹,碗内壁印有:“伯喈”“相公”和“牛氏女”“真女”和“牛氏”,三组画面和对应的文字,每组之间有隔扇门,内底印花卉纹。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人物纹碗内底


3.明代龙泉窑青瓷印“蔡伯喈认像”戏曲碗

口径17.5、足径6.8、高10.3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青釉,裹足,外底中心有釉,周边涩胎无釉,有火石红色,碗外壁刻回纹,碗内壁印有:“伯喈”“相公”和“牛氏女”“真女”和“牛氏”三组画面和对应的文字,每组之间有隔扇门,内底刻有花卉纹。


上述文物大小基本相同,釉色有青和青黄色,外底有涩胎和带釉两种,碗的内底或有文字,或有花卉纹。碗外壁刻回纹,内壁主题纹饰为“蔡伯喈认像”,上述同类题材的龙泉窑青瓷碗,见于江苏宿迁出土。


此类碗与“孔子忆颜回”题材的龙泉窑青瓷碗在造型、釉色、碗外口沿的边饰一致,表明两者的生产时代应该相同,亦为明代前期产品。


(二)“蔡伯喈认像”戏曲故事的解读

“蔡伯喈认像”一剧,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形象。


大致情节:东汉陈留郡书生蔡伯喈进京赶考,被当朝丞相牛氏赏识,奉旨招入相府为婿。而此时陈留饥荒,其父母饿死,家中发妻赵五娘性情忠贞,身背琵琶,带公婆画像来京寻夫。


一天蔡伯喈去弥寺进香,拾到一幅画像,酷似自己双亲,上有发妻的题字。他推断发妻一定在京城,于是就把此事禀告丞相。牛丞相听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叫其女帮助寻找。蔡伯喈终于在牛氏女的协助下与发妻相见,后经皇上奏准,携妻回乡祭奠双亲。


《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无论是文人学士,还是民间百姓,无不喜爱《琵琶记》。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琵琶记》给予了高度评价:“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朱元璋将四书五经与《琵琶记》并称,显然是认为戏剧与儒家经典一样,可以起到“乐教”的功用。


三、诗词配画

明代瓷器上诗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反映上层女子闲逸生活比较多见。成化时期是明代瓷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惜花”“爱月”“掬水”“弄花”等题材常被明后期龙泉窑所用。


(一)器物特征

1.明龙泉窑青瓷印诗画人物故事图碗

口径17.5、足径7、高10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青釉,裹足,外底心有釉,周边涩圈一周,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碗内壁印有四幅画面,第一幅一女子对视着眼前一盘花木,仔细观赏,题字“惜花春起早”,


第二幅画,女子手执团扇,仰望一轮高悬的明月,题字“爱月夜眠迟”,第三幅:女子掬水,看到一弯新月在手,题字“掬水月在手”,第四幅:女子捧起长裙,闻着花香,题字“弄花香满衣”。内底云形开光内印涡旋纹。


❖ 明 龙泉窑青釉印诗句人物图碗

❖ 明 龙泉窑青釉印“惜花春起早”诗句人物图


❖ 明 龙泉窑青釉印“爱月夜眠迟”诗句人物图


❖ 明 龙泉窑青釉印“掬水月在手”诗句人物图


❖ 明 龙泉窑青釉印“弄花香满衣”诗句人物图


2.明龙泉窑青瓷印诗画人物故事图碗

口径15.3、足径5.9、高9.3厘米


碗直口,弧腹,圈足,胎厚,施淡青釉,布满大的开片,裹足,外底心有釉,周边涩圈一周,呈火石红色。碗的内外口沿各刻回纹一周。


外腹,印四条直线,碗内壁印有:“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和对应的画面。


此类题材的龙泉窑青瓷还未见纪年墓出土,对于其生产的年代,依据其釉薄,图案刻画比较浅而随意,质量不如明代前期产品,具有明代晚期龙泉窑青瓷特征,因此推测生产时代为晚明,即嘉、隆、万以至明末,即15世纪叶到17世纪前半叶,即1450-1644年。


(二)“惜花爱月”解读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四句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见于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有描写:“春来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钟鸣处,楼台深翠微。”


“惜花春起早”和“爱月夜眠迟”这两句,见于宋代林希逸《鬳溪十一稿》省题诗有“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长律各一首。


元代郑奎妻《四时词四首》有对“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全部记述。


明代将这四句诗的意境用美人配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明代诗人谢承举《题美人图》有:“风雨妒花春事催,莺声唤起未明时,怪来小玉知人意,采得宜男第一枝,朱䦨十二冷光多,水定银塘镜自磨,深夜人来照妆束,欲将圆缺问嫦娥,冰华纎指漾银钩,水色蟾光上下浮,自是行人无定凖,相逢何日大刀头,雪后梅花早破春,玉瓶髙挿净无尘,不知衫袖招揺处,十日余香尚袭人。”


有关惜花、爱月美人四时休闲赏玩的主题在明清十分流行,把这些人物场景,故事典故纹样绘制在瓷器上,成为当时流行的题材。


借此隐喻文人或隐士的隐逸生活,这些绘画题材体现当时文人的心态,自古以来的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表达的自己的理想情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折射出了晚明的时代风貌。


四、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图碗反映的时代变迁


自宋代以来,儒学渐有朱、陆之分。明代初期,统治者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加强君主专制而强力推行程朱理学。明太祖命太学学生“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将最高学府学生的思想限定在程朱理学范围内而不得超越。


之后,又将四书五经推行给北方各地学校。正是对儒学的大力尊崇,儒家推崇的圣贤之理、发扬圣王之道、教人学做圣贤成为明前期的学术主流。


孔子、颜回、张良、王昭君、韩信、关羽等人物,他们具有圣、智、仁、义、忠、信六德,他们是圣贤,为全社会信仰的楷模,明代前期龙泉窑青瓷采用了上述人物典故,用以教化民众,彰显时代精神。


明代学术,大约弘治以前,朱学占主流。正德以后,则朱、陆争锋;隆庆以后,陆、王之学风行天下;阳明学在中晚明对当时社会士人阶层的思想层面的影响很大,他的学说在明代后期风靡天下,《明史》记载:“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徧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阳明心学为儒学义理的发展注入了清新之气。王阳明为了论证其“心学”的真理性,重在提倡“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并进一步论证“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士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士人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政治理想,朝廷颁行的代表程朱理学思想的教科书对他们已起不到约束作用。


儒士们不再视圣人为难以逾越的精神楷模,他们从以前的官场、科举羁绊中解脱出来,他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舒缓心情,净化心灵,物我合一,极力追求自身的精神需要,成为这部分士人的一大思想倾向。晚明龙泉窑青瓷表现的风花雪月的主题,是对文人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受王阳明思想影响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明代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图碗,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反映时代的各种价值判断。


透过前期和晚期主题的变化,我们看到时代的变迁。就明代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图碗而言,在明代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为人所拥有,其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要大于物质方面的需求。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