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百年巨匠美术篇吴冠中「美术巨匠」

时间:2022-12-24 16:45:26 来源:中艺堂艺术中心

大家好,百年巨匠美术篇吴冠中「美术巨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认为他用现代艺术创作的精神,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革命以后的形式创造语言,来阐述中国绘画当中的意蕴,他在中国画的抽象和意象境界里面,找到了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个方向。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吴冠中,一个从宜兴水乡的农家子弟一步步走到世界级殿堂的艺术巨匠,在长达91年的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一生胸怀坦荡,愤世嫉俗,一心只在艺术的创造,吐真言、诉真情,说自己想说的话,画自己想画的画。


01

误入艺途




1919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当积蓄数年的思想和文化洪流在一场五四运动中彻底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风雨激荡的时代。这一年的8月29日,吴冠中出生了。



清贫的生活激发了吴冠中学习要勇争第一、不甘落后的精神,年幼的吴冠中以第一的成绩从高小毕业,进入无锡师范学校学师范。



师范毕业后的吴冠中并没有遵照父母的意愿成为一名高小教员,而是和许多热血的青年一样,怀着工业救国的梦想考取了浙江大学附设高级工业学校电机科。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冠中结识了在杭州艺专就读的朱德群,并到杭州艺专进行参观。就是这样的一次参观,为吴冠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狮子林》吴冠中



吴冠中后来这样回忆与艺术的初见: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图像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世界的光景,我开始面对美,美如此有魅力,它轻易地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它捕获了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它奴役的俘虏。



就这样,一次看上去极为平常的参观,一个看上去极为冲动的决定,却彻底改变了吴冠中的一生。


02

横站中西




为了去欧洲学习艺术,吴冠中以第一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公费留法的名额。


吴冠中在巴黎



1947年夏天,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海上颠簸之后,吴冠中终于来到了这个他梦寐已久的艺术圣地。



后来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最初我打算不回国了,因为国内搞美术没有出路,为艺术而生是我当时的唯一愿望。”



然而,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格格不入,让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异乡人。而千里之外的新中国的诞生,也让这个怀乡已久的年轻人,内心产生了动摇。



他在给母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师吴大羽的信中这样写道:“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


1950年的夏天,吴冠中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新巴黎》吴冠中


三年的欧洲求学经历,在西方优秀艺术的熏陶下,使吴冠中在内心深处,始终在追寻一条能够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结合起来的艺术道路。



然而,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吴冠中现代艺术的观念使他与当时的艺术观念甚至是社会观念,都格格不入。



他后来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觉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五十年,存在了五十年。


03

我负丹青




晚年的吴冠中在一次检查中查出了癌症隐患,自感来日无多的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他曾这样说:我的作品不属于我的儿孙,属于国家和人民。他将自己的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各大博物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又能被更多人看到。


《荷塘》吴冠中




同时,吴冠中开始整理自己多年写下的旧文,一年后,完成了自己的自传,并为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我负丹青》。



在外界看来,吴冠中已经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艺术还是做的不够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有负丹青。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艺术和生命之间 ,我选择艺术。

2010年6月25日晚,完成了人生最后一个夙愿的一代巨匠吴冠中,安详辞世。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他说,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




清华美院教授钟蜀珩这样评价吴冠中:吴冠中对艺术的那种迷恋、那种爱,往往会超过对血液、对情感的那种负荷。吴先生的这一生,如果没有艺术来分担这些爱和激情的话,他这一生要怎么度过,是没有办法设想的。


吴冠中的一生,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方生方死,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