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美学与意境读后感」

时间:2022-12-26 11:18:12 来源:中流治印

大家好,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美学与意境读后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野亭夕照,隶书、朱文印

.

审美并不是为了实现所谓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逻辑上来说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事实的存在,无论你愿意与否或知道与否,主客体天然就在一个整体之中,处于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至于由于变化造成的不平衡问题,正是这个世界整体的基本属性,也是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与结果。无论有没有审美的存在,这一变动平衡永远存在。

审美也不是为了创造所谓完整的充满情趣的人,即便审美确实对此有所助益。广义的审美并不需要任何资格认证,甚至不需要学习的过程,基本的审美知觉发自生物的本能。无论是原始的人类还是梳理羽毛的鸟儿,都具备审美的能力,且能从中体验到美感的情趣。我们没有理由将他们认为是不完整的人。

美感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一般,是人类与动物共同具备的基本感觉能力,只是美感的体验更加微弱,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其存在。但事实上它与其它五类感觉一样,一刻不停地发挥着功效,这就是人们从最原始的蒙昧时期开始,便按照美的规律行为的根本原因,人们一直在遵循着最基础的感觉引导。


.

.

.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专家与群众经常出现的审美矛盾,专家们总觉得大众没有美的知识,大众却总能指责专家的丑陋。美与丑,难道不是具有更多知识的专家说了算的吗?对于眼睛的结构与知识,当然是专家比群众了解的更多;但对于视力的运用专家未必就强于群众;更何况相比大众,专家戴上眼镜的还要更多。

群众对美的理论和知识的了解虽然少于专家,但如同对香臭的嗅觉一样,对美丑的感觉并不就会输给专家。大家都有一个鼻子香臭自然是很清楚的,美丑也是明摆着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文凭多几个就不用洗澡还让人变得香喷喷;即便把文凭换成钞票,也是同样的结果。认为审美高大上且需要一定资格,只是一厢情愿地自抬身价,企图实现一言堂的妄想。

事实证明群众不但眼睛是雪亮的,美感也是相当在线的。那些妄图卖好别有用心势力、搏眼球骗流量、企图子子孙孙世袭罔替的专家大师们 ,都难免被戳破了牛皮与谎言。那么,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为何文化程度确实限制了人们对许多美与事物的欣赏呢?比如文盲显然无法欣赏小说的美,缺少艺术素养就无法感受作品更深层次的美。


.

.

.

产生美感的前提,首先是要能感觉到。看不见的事物就无法产生视觉感受,触摸不到的事物也无法产生触觉感受,当一个事物本身都无法被触及到时,如何产生美感呢?这种情况,不是缺乏美感的能力,而是缺乏触及这一事物的能力。什么样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力才能被触及到呢?这就是文化本身。

人类文明的核心与最强大的力量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无比强大也无比复杂,这从动物幼崽与人类儿童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上,就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人类不但发展出庞大复杂的文化,更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按照美感的原则创造了它们。语言的诗歌、散文、小说,文字的书法、印章、书籍,礼法的仪式、规则、习俗,各种视觉、听觉的艺术中,也蕴含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容。

这些文化所蕴含着的丰富美感,只有在掌握了文化以后,才能够接触并感受得到。不认识语言或文字,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其中的美感,不了解西施的故事,如何感受东施效颦的情绪。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因为审美能力的缺失,而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经验的不足。指责不了解红绿灯的人缺少守法的素质,因为文化的缺失去污蔑别人审美能力不足,显然站不住脚。


.

.

.

.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

门下走狗,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文质美,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石有灵,罗丹《罗丹艺术论》读书-艺术的真理追求,唐尧遂不见

妙得,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风格流派表象,一段夕阳愁

方便法门,宗白华《美学散步》-审美欣赏技巧,春在枝头已十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