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丝情画意的糖塑艺术作品「丝情画意的糖塑艺术阅读理解」

时间:2023-01-01 12:37:28 来源:祝柒岁

大家好,丝情画意的糖塑艺术作品「丝情画意的糖塑艺术阅读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小的糖人牵动无数人的童年回忆,每当挑着扁担,担着糖和炉具的糖人艺人出现在乡间或是街头巷尾时,总有一大群孩子围上前来,争相要糖人师傅为自己吹个心仪的小玩意儿,既有趣又香甜的糖人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糖人更是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奢侈品。香甜的滋味在一代代人的心间萦绕,沉淀为人们有关童年往事的甜蜜记忆。

人们关于糖塑的认识,多以稀奇有趣、味道香甜的糖人记忆为主,而真正关于这门民间艺术的了解却很少。

糖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以糖为原料,将糖熬化,再通过吹、挑、拉、揪、捏、画等技巧制成人、物、鸟、兽等小玩意儿。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糖人,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艺术描摹和创作,凝结着手工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糖塑小史

糖塑艺术传承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本草纲目》载:“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

《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唐代时,“糖狮”成为糖塑艺术的代表。至宋代时,人们开始以模型来制作乳糖狮子,《梦梁录》中描绘了当时的热闹场景:“湖中南北搬载小船甚多,如撑船卖糖狮儿、糖小儿。”

又如“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可见此时已出现吹糖人的技法。

至明代时,人们将糖塑用于宴席或祭祀礼仪之中,称为“享糖”或“兽糖”等。

《本草纲目》中记载:“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鸟兽果物之状,以充席献。”

《天工开物·甘嗜》中亦有兽糖宴席之用的记载:“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清代时,糖人已较为普遍,据《汉口竹枝词》中描绘:“放学归来日未曛,滚钱抛鞬闹成群。阿娘膝下频需索,吹了糖人捏面人。”吹糖人已成为街头巷尾常见的风俗活动。

因糖的甜味,人们以糖寓意甜蜜,也因糖人灵活生动、形象喜人的造型成为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糖人艺术传承至今,人们以糖人表达孝道、祈求美好生活等寓意也在现今的婚礼庆典、寿诞和丧葬等活动中得以流传。

李凤艳提供

糖塑制作工艺

糖塑的制作很有讲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在制作工具上,最初走街串巷的糖塑艺人用扁担挑着制糖工具。

扁担的一头挑着插糖人的木质架子和其他小工具,另一头挑着用于熬糖的炉具。

炉具极有讲究,因糖塑艺人往往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所以炉一定要小巧,便于携带。

熬糖的火候也有微妙的区分,以往用于吹糖人和捏糖人的糖,多用锯末作燃料熬制,因为微燃的锯末既能保持恒温使糖较软且不至于凝固,又能防止糖被熬糊;而用于画糖人的糖稀,多用煤油、木柴或煤等易购买同时又轻便的燃料,便于掌握火苗大小,保障熬糖的火候;

到现代,熬糖多以便携又方便使用的电炉具为主。

画糖人还需要一柄盛糖的勺子、一块案板以及将糖人与案板分离开的糖起子,作画的案板多为天然的大理石板或者汉白玉石板面。

除此之外,吹糖人还需要准备各类模具以便吹出造型各异的糖人。最后,塑造好的糖人要用木棍或竹签粘上,以便把玩。

糖塑艺人经过长期的练习,谙熟糖塑的技法,通过吹、拉、扯、剪、画等技巧,极短时间内便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糖人。

李氏糖人传承人李凤艳老师,多年与糖塑艺术相伴,糖塑已融入其生活之中,一席话语巧妙的将糖塑技艺娓娓道来:

常见的糖塑主要有三种,捏糖人、吹糖人和画糖人,虽都由糖塑造而成,但在技艺上却有所不同。

提前熬糖是制作糖人的重要步骤,熬糖时要用勺子不断搅拌,火候不宜过大,将糖熬制成合适的粘稠程度,因糖温较高,捏糖人时手要耐得住高温灼烫,吹糖人的糖温较之降低,而画糖人时不易烫伤双手。

捏糖人也称为塑糖人,捏糖人需会运用色彩搭配以及塑型的技巧,因此要求糖塑艺人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捏糖时,双手要快速地将温度很高的糖一片片捏塑成型,并将其搭配组合,才能捏塑出一尊精美的糖塑。

李凤艳提供

吹糖人是用麦芽糖与冰糖融化为糖稀,经过反复拉扯,再用麦秸秆插入糖稀向内吹气,伴随糖稀逐渐膨胀,双手同时灵活地捏塑着糖稀,不一会儿,一个灵动活泼的糖人便呈现出来。

画糖人也称为糖画,画糖人的技法较多,如勾线、提拉、抹片、组装等,其中勾线是最基本的技法,李氏糖人在绘制糖人时就巧妙地结合了多种技法。

在画糖人前要将糖熬到可以拉丝的程度,然后用勺子盛少许糖,作糖画时拿勺子的手要稳,随着手腕的抖动将糖稀缓缓淋在光滑的石面上,极短时间内一幅栩栩如生的糖画就描绘好了。

糖塑艺术的当代发展

现代社会的糖果、玩具种类繁多日益挤占了传统民间玩艺的生存空间,日常生活的街头巷尾难以见到糖塑的身影,在当今孩童的记忆中也逐渐消逝,糖塑艺术在发展中日趋走向暗淡。

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民间艺术得以重燃希望,2008年糖塑艺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绵绵细糖犹如涓涓细流穿越历史的长河流淌至今仍能重现光彩。

李凤艳提供

这一举措也促使这些民间艺术的手艺人获得生存的空间,得以继续以手艺营生,才能将这一门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糖塑不光是以糖为原料制成的小玩意儿本身,也注入了糖塑艺人的灵魂,烙印着生活文化的背景。

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核心在于保护技艺的传承者和活态的文化空间,“见物”的同时要“见人”、“见生活”,传统的民间技艺才能“如鱼得水”,得以活态传承,不断生长。

你儿时有哪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甜蜜记忆呢?

可以在下方留言互动哦,期待听见你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孟爽,中华糖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闫亚楠,糖塑的民俗文化内涵与造型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陈日红,中国民间糖塑艺术源流略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注:本文为笔者原创,略有改动,原载于《百科知识》2019年02期、辽宁大学民俗学公众 号;未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祝柒岁:一枚民俗学小学生,在希望能用文字记录那些历久仍旧弥新的传统文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