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古玩知识:神仙骨 古梅身

时间:2021-09-29 09:45:12 来源:

神仙骨 古梅身

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一个夏日,郑燮来到通州。李方膺的仆人郝香山拿着李方膺的画梅长卷,请他题词。郑燮和李方膺同为“扬州八怪”,且是至交。郑燮十分佩服李方膺的画艺,尤为李方膺的墨梅画所倾倒,称“其画梅,为天下先”。郑燮看到郝香山所展示的故友佳作,顿觉精神焕发,欣然命笔,书就一篇分析深刻、感情充沛的题跋,表示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如果细细品赏李方膺的《梅花图》(见右图),我们也会有郑燮那样的艺术感受。

《梅花图》为纸本水墨,纵145.2厘米,横50.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图采用唐代边鸾创造的折枝构图,用特写的方式集中描绘了梅树最有艺术性的部分。梅花那动人的情致和通人的灵性被李方膺很好地表现出来。他用粗笔写出梅树的主干,浓淡相宜,生动自然。梅树的主干自画面下方起,傲然直冲而上,到近顶处又分为三枝。

其中一枝竟出人意料地转折下探,让观者不得不叹服画家构图之妙。画家先用淡墨勾出白梅的轮廓,再以浓墨点染花萼、花蕊。全图虽着墨不多,但梅花那“不知屈曲向春风”的品格却被李方膺很好地表现出来。这也体现了他“惜墨如金”的艺术理念,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这不禁让我想起南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层叠冰绡图》亦只写梅花两枝,一枝伸向高空,一枝向下低垂,枝细花艳,绿萼衬托,梅花婀娜多姿,清冷幽艳。《梅花图》和《层叠冰绡图》虽一为写意画,一为工笔画,但却同探“少”与“精”的奥妙,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1.jpg

清 李方膺 梅花 山东承天2010秋拍 成交价69.44万元

《梅花图》中所描绘的这种瘦硬苍劲的古梅是李方膺一生的最爱,被他引为“平生知己”。李方膺爱梅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据记载,他赴滁州任知县时,曾派人打探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植梅树在何处。当得知在醉翁亭后,他便急忙赶到那里,在那株古梅树下铺上地毯跪拜。他在自己居所的周围也种一些梅树,用以吸香纳气。对于这无言的“挚友”,李方膺白天凝视,夜间构思,并用笔墨把它们的神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他画梅花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像《梅花图》这样的丹青佳作。

blob.png

李方膺《梅花图》为纸本水墨,纵145.2厘米,横50.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李方膺借梅花高洁幽香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梅花图》中题跋:“我渡大海入空山,空山万树白雪颜。攀藤穿雾登其顶,十围百尺绝等闲。欹者欹,春星皎;横者横,春月晓。拙者拙,神袅袅;枯者枯,光窈窕。形如龙,云夭娇;皮似铁,香飘渺。欲询古梅何年栽,缟衣素冠道士来。自言九岁坐方台,曾经乾坤两劫灰。只见梅谢与梅开,不知春去复春回。牵衣再细问其因,化入寒烟渺无尘。世人不识古梅面,古梅那识世间人。寻旧梦,泪沾襟,神仙骨,古梅身。是一是二,谁主谁宾?言之津津有味,纵横写之恐不真。”这大段的跋语不仅化解了构图的险,而且也让我们大致领略了画家的人格魅力。“神仙骨,古梅身”,图中那古梅何尝不是“波涛宦海几飘蓬”、但依旧傲岸不羁的李方膺的化身?

李方膺(1696—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借园主人,通州(今江苏南通)人。由于他性格孤傲,不肯屈曲事权贵,所以在30年的宦海生涯中遭到了多次沉重打击。雍正八年(1730),他任乐安知县时,因来不及请示上司就开仓赈灾,故受到弹劾。雍正十年(1732),他任兰山知县时,因坚决抵制总督王士俊盲目开荒的命令,结果入狱一年。乾隆十四年(1749),他任合肥知县时,因抵忤上司而被罢官,罪名竟然是贪赃枉法。尽管如此,李方膺还是如梅花般铁骨铮铮,“自笑一身浑是胆”。

然而,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李方膺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笔下的梅花能给千家万户带来春天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春的希望。“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这正是他崇高品格的又一体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