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拜占庭建筑发展「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区别」

时间:2022-11-24 14:13:13 来源:三观粉碎机

大家好,拜占庭建筑发展「拜占庭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你走进一个完全陌生城市的时候,我相信第一眼映入你视网膜的一定是他们的建筑。假如它还适当保留着历史长河中零星遗留下来的景色的话,那么恭喜你,总的来说你的这趟旅行便已经值了。因为作为生活中最直接的表达和体现,我们如果需要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它的角色,它的风俗,它的疤痕,从建筑入手无疑是最为合适且恰当的。不过,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远一点可以延伸到希腊古建筑,中世纪教堂,它们所代表的都是那一块区域中最通俗的风情,只是你江南园林是整个江南,希腊古建筑是整个希腊,风格的过分统一和千篇一律难免会造成视觉疲劳,不过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地方,或由于当时的帝王之术,譬如之前我们曾谈过的莫卧儿建筑,当时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的宽容宗教政策,使得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产生了集两家特色所长,并别具一格的莫卧儿建筑;或又由于独一无二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譬如拜占庭建筑,他不仅继承了原先的罗马建筑文化,更是吸取了波斯建筑、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众多东方文化的精髓。他们这种由两种及以上文化所揉合产生的建筑风格,不仅外表拥有独具一格的风情,而内在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是其他单一文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说拜占庭建筑史,了解在那个东西文明交合点所产生的故事。

要说拜占庭建筑史,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当然是拜占庭史。拜占庭,既我们所熟知的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自东西分裂,其中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古希腊城邦),既中世纪罗马帝国。到了十七世纪,历史学家们为了区分古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罗马帝国,将公元前658年古希腊时期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号,既拜占庭,引用来称呼东罗马帝国。当然,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已经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取代了,原先的君士坦丁堡也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都城。而这个坐拥欧亚大陆节点,地中海和黑海交接之处的帝国,就是拜占庭建筑的诞生国。

从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开始,这里便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那么如何将当时世界上最强国之一,也是国力最为鼎盛,大一统时期的古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建设地比之前的罗马城更加宏伟,壮阔,就成为了当时古罗马建造师们的首要任务。所以以至于当东西罗马分裂开来的时候,君士坦丁堡所拥有的建设规模,以及继承的罗马建筑艺术精髓都保持了相当高的传承度。

不管是西方建筑,还是东方的建筑,宗教建筑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传承和民俗表现不可或缺的主体艺术之一,所以公元325,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始建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当然这个时期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并不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那座,很快它便在战火中被摧毁了,之后公元415年狄奥多西二世也建筑了一座,既第二座大教堂,之后毁于大火。到了公元537年,和世上其他任何喜欢炫耀功绩的帝王一样,区别的只是当时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南征北战,确实使得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领土不断扩张,并让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他的威严之下。为此,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建造供奉基督教圣子耶稣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也正是我们之后我们所熟知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该教堂由两位希腊建筑师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共同合作设计并建造,他们用海船将帝国各处的石料运至君士坦丁堡,而又花了五年的时候将其一块块的对垒起来。君士坦丁堡作为原先的古希腊城邦,所以大教堂一开始便自带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混合风格。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屋顶使用巨大的“穹窿顶”造型,并以此为中心,用四根独立支柱结构向四周扩散。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艺术观赏性,这都是古罗马拱顶的先进演化,也是拜占庭建筑最为经典的代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拜占庭建筑的第一阶段,它是刻画拜占庭帝国,既东罗马帝国帝国分裂之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写照,同时也是历史见证。

当然,出去外表之外,拜占庭建筑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内饰使用的是马赛克镶嵌工艺,既墙面铺贴彩色大理石,拱卷和大穹顶使用马赛克和粉画。这其实也是由于建筑结构所特意设定的,因为穹顶的巨大,是表现整个教堂庄严的重心所在,自然不可能一片空白,所以在当时的建筑技术条件下,使用石片、贝壳、瓷片等小块彩片所拼镶贴马赛克自然就成为了首先。到了其余的墙面和立柱上,选择性自然就强多了,所以在底角、柱头、檐口等承重转折部位,就使用了以几何图案和程式化的植物雕刻为主。从外到内,由此构成了拜占庭建筑最鲜明的特色。

我们都知道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是君士坦丁堡,欧亚大陆上再无如此重要的咽喉之地,拜占庭建筑能够如此博众取长,散发最顶尖的艺术光彩,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然后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这样的位置同样成为了毁灭的缘由。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欧洲最大的威胁终于离开了他的人间,拜占庭虽然坐拥要塞,却无古罗马的实力,它再次遭受到了保加尔人、斯拉夫人、匈奴残部和阿瓦尔人的入侵,于是乎,此时的拜占庭建筑开始由大穹顶改为小穹顶群的模式,而国力的衰弱,也同样让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内饰的精致,而不是外观上的宏伟,此时直到十二世纪左右,被称为拜占庭建筑的第二阶段。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乱,在被誉为拜占庭建筑第三阶段的时候,已经是拜占庭帝国的晚期。十字军东征彻底掏空了这个国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更是给予了致命的一击,以至于在建筑上已无力再有更多的建树了。可以说,是它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拜占庭的艺术高度,同样也是它的地理位置使其四面受敌,最终导致永远消失,只有依然屹立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依旧述说着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千年的兴衰历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