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画收藏:越地佛光

时间:2021-11-21 07:45:16 来源:

越地佛光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越地以包容的姿态接纳远来的异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合,使佛教在浙江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佛教,尤以五代吴越为盛。吴越国钱氏诸王笃信三宝,自王室至民间,人心向善。迨入宋明,佛教进一步世俗化,深入民间。

绍兴富盛镇出土过一件西晋青瓷堆塑罐,内容丰富:上部堆塑三层建筑,从下往上,第一层在罐肩上置一圆台,圆台下肩部等距塑出四尊佛像,圆台上的主体建筑巧妙地成为罐口部分,圆台外围立有四座阙楼,楼间各塑两个跽坐人物,其中一侧人物前又做出一只跪着的小狗,很有生活气息。屋檐平缓而上,到了堆塑罐的第二层,有四间小屋,小屋间各立一尊佛像。佛像前栖息着一只鸽子。堆塑罐最顶端的就是第三层建筑。二、三层建筑均为庑殿式,顶部栖一鸽子。这件堆塑罐的特别之处在于罐上贴塑的佛像。八个佛像均顶结螺髻,圆形头光,身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双狮座上。

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南朝 浙江博物馆藏

堆塑罐是流行于三国西晋的随葬瓷器,在江南地区比较常见。佛像从与动物等形象相互混杂的装饰题材中脱颖而出,较为独立地成为整个堆塑罐的装饰中心。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三国吴、西晋时期的众多器物上,装饰了相同造型的佛像,除堆塑罐外,还有佛像青瓷樽、佛像夔凤镜等。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古越大地流行的实物见证。

这些越地佛像器物并非单体造像,佛像作为装饰被安置于墓葬中,反映了佛教初传江南,尚处于依附地位,并未独立,其内涵与东晋南朝出现的单体供养像不同。越地制作的佛像在这一时期被当作神仙方术,渗透在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中。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南朝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现为浙江省博物馆一级文物。菩萨像头上戴三朵簪花,身躯壮硕偏短,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形态传神。身后有火焰纹的大莲瓣形通身背光。出土时因为铜锈的原因,呈现的是铜绿色。在经过浙江省博物馆技术保护部同志的科学清洗后,得以显现出它原本的面貌。

万佛塔是老金华城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屹立在金华城东近千年,直到抗战时期被拆毁,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故称“万佛塔”。195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万佛塔地宫进行发掘,清理出183件珍贵文物,包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这尊菩萨像,时代大体确定在南朝齐,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金铜造像,对研究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南朝造像对山东地区、朝鲜半岛金铜造像的影响,意义深远。

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素贞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许仕林高中状元,终于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百姓津津乐道。传说归传说,演绎着人们对西湖南岸夕照山上雷峰塔的喜爱。

然而百姓们怕是很少具体了解,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皇妃建,原意是为了奉安原藏于吴越宫中的“佛螺髻发”而造的舍利塔,公元971年开始营建,977年竣工,初名“皇妃塔”。也叫西关砖塔,后人改称“雷峰塔”。

在营建之前,钱弘俶也曾两次大量铸造铜、铁阿育王塔。塔成之时,吴越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末期,但钱弘俶依然不改敬佛之心,倾其所有,供养佛陀。2000年杭州雷峰塔遗址的发掘,使得千年地宫开启,“佛螺髻发”出世。一件供奉在地宫铁舍利函内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就成了最好的实物例证。

这样造型独特的塔为什么会被称为阿育王塔呢?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杀戮,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举行大结集,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弘俶仿效阿育王造塔之举,两次各铸八万四千座塔瘗藏佛经,因此这种四角山花蕉叶造型的方塔,便被称为“阿育王塔”。

2002年,平湖报本塔维修,发现一件“法宝”,便是罐子内的经书《妙法莲华经》。经卷由42条宽1米左右的磁青纸粘接而成,共七万多字。经文前绘扉画佛说法图,尾绘韦陀护法。经书书写于明宣德七年,即1432年。

明代的《妙法莲华经》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件经卷可以称为平湖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原因是在卷末的题记中提到了“郑和”。读卷尾跋文后,可以知道,这卷经的书写人是高僧圆瀞,圆瀞时任僧录司右善世,统领全国佛教事务。宣德七年,正是郑和第七次航海之时。出海前,郑和捐资刊印《妙法莲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圆瀞为“嘉其为法之心”,“焚香濡翰”,书写此经。

与郑和有关的佛经为何会在平湖发现?经卷外木罐上的陆氏印章提示了我们,这卷经流传到平湖的经历。陆氏为江南望族,平湖陆氏多为唐代陆贽后裔。明代时,平湖陆氏是科举大族,陆光祖的祖父及父亲陆杲皆为进士,他本人也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在南京为官三十余年,官至吏部尚书,好佛教,对地方寺院极其热心,曾于嘉靖末年,在县治东德藏寺后面构建藏经阁,贮《大藏经》一部。陆基恕为陆光祖次子,陆钦禧为其堂侄。《妙法莲华经》卷极有可能是陆光祖在南京为官时所得,后带回平湖,几代相传。

报本塔始建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主持修塔的便是陆杲。清顺治十六年(1659)塔圮,次年重建,但历经20余年仍未竣工,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陆葇接办,两年后竣工。同为陆氏宗族的陆葇,在报本塔重建完工之际,将陆杲的家传之宝《妙法莲华经》藏于塔刹之中。

通过不同的器物,我们会发现,浙江的佛教文化特色鲜明,一方面是江南佛教文化衍生的精彩的艺术产物,另一方面体现着越地民族在面对异域文化时的一种包容、学习、借鉴、吸收的姿态。尤其是吴越国时期,权力的拥有者钱氏家族,其佛教信仰以及“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基本国策指导下的国家策略,客观上让吴越国成为唐代末年乱世中的一方乐土。浙江经济、文化得到极大丰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之上也得到了良好发展,为宋代经济的鼎盛奠定了扎实基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