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让阅读滋润心灵「唯有阅读才能让心灵」

时间:2022-11-25 18:37:18 来源:湖北日报

大家好,让阅读滋润心灵「唯有阅读才能让心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9月24日,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应邀来汉,为鲁迅文学院湖北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

与新中国同龄的梁晓声,青年时期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00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他先后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文学作品,201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更是在国内文坛影响深远。

此次来汉授课,梁晓声结合《人世间》这部作品,娓娓道来,畅谈自己对阅读、写作与人生的感悟。

广泛而多元的阅读很有益处

“一个人最初所接触到的文学的种类,包括品相是怎样的,这些对于自己以后的文学观念会有影响。”梁晓声认为,每一个作家的写作,一定都和自己的阅读史有关,他提倡广泛、多元的阅读。

梁晓声提到了鲁迅先生有关读书的观点。鲁迅在《而已集》中有一篇《读书杂谈》,其中写道:“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梁晓声认为,就文学阅读来说,也应该是这样,最好不要仅限于读自己喜欢的哪一个作家的作品,阅读的范围要广一点。

梁晓声回忆了自己早年的阅读经历,“我们那个时期有一个好处,你想仅仅只读哪一个作家的哪一类作品都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出版的作品不多,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读的话,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是接近可以全部读过。当时的翻译作品都是名著,而且相当集中于18世纪、19世纪这一时间段的国外名著,这就使得我们可以读国内国外、古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形成了一种比较多元的阅读。”

对于“广泛的阅读”,梁晓声认为这个理解还可以更宽一点,比如不要只读某一种文学题材写小说的作者也要读读散文、读读诗,读一读报告文学,甚至还包括听听歌曲、欣赏画作等。

梁晓声透露了自己小时候的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爱看“小人书”连环画,至今他家里都还藏有很多连环画。正是从读连环画开始,他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汲取了丰富的心灵营养,遇见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角色形象,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

好的文学潜移默化,让你的心灵变柔软

“善良”“温暖”,两个多小时的讲课中,梁晓声多次提到这两个词。

梁晓声曾经将“文化”归纳为四句话:一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二是无须提醒的自觉;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最后的一句: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至关重要。”梁晓声表示,在他看来,如果文学缺乏对于生活、对于他者、对于大众的命运和生活观照的温度,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明,也未见得能持续写出好的作品来。

他和大家分享了民国时期一位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写作五字诀“观世音菩萨”:“观,就是观察;世,就是要兼备出世入世的情怀;音,是指修辞音律;菩萨,就是关注众生,要有一颗温暖的心。”

梁晓声认为,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无一不是拥有“菩萨”心怀。“蒲松龄是这样,雨果、托尔斯泰是这样,屠格涅夫是这样,狄更斯是这样,包括哈代写《苔丝》是这样,司汤达写《红与黑》也是这样。他们都有着一颗温暖的、关注他人命运的心灵。”

梁晓声谈到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的《王六郎》,故事中王六郎的大义、善良,让他在少年时代读到这篇作品时,就震撼不已。后来他走上文学道路后也常常问自己:“蒲松龄能写出这么一篇感动我的小说,我能同样写一篇小说感动别人吗?”

“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人,它影响了我什么呢?”梁晓声说,当你读了好多温暖的、有温度的作品,你就像是文学修道院里的一个修行者,你读过的那些书,会对你的心灵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影响,会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写作的时候,笔下自然就会有感情和温度。

推崇“好人”:文学要张扬人性的高度

在《人世间》里,梁晓声塑造的众多人物都令读者印象深刻。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他们的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都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或者说信仰。

谈到这部作品,梁晓声再次阐发了对“好人”的理解,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在作品中如此用情地去塑造“好人”、写“好人”。

梁晓声举例说,高尔基的著名童话作品《红心火把》中,少年唐珂为了把本部族人从黑暗的密林中带引出来以避免灭亡,他掏出了自己的心高高举起,用那“比太阳更明亮”的心给大家照亮了道路……这个勇于牺牲自己的少年英雄形象,曾感染和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少年读者。还有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中,写一名女青年,如果她跨进一道门槛,就将失去亲人、失去爱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但已抱定献身精神的她经历一次次叩问后,仍回答:我要跨过去……

“人性的崇高,可以达到那么高的程度。也许有些高尚、崇高的行为,我们做不到,甚至身边熟悉的大多数人可能也做不到。但这绝不意味着别人也一定做不到,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存在的。”梁晓声说。

“文学,就是要张扬人性的高度。”由此梁晓声谈到了现实主义写作,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写人,实际上是两种: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人在现实中为了责任和使命,应该怎样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现实生活中也不仅仅只有阿Q、狂人、祥林嫂,也还有那么多伟大的人,他们为了民族情怀,义无反顾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还要忍受酷刑折磨,但他们能做到面对死亡的坦然,就像谭嗣同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晓声说,他对这一类人的事迹肃然起敬,这些人的存在也让他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我笔下写大多数人的时候,做不成英雄,难道还不能做一个有温度的好人吗?”

文学作品要写人物、写细节、写生活

讲课中,梁晓声还分享了自己创作《人世间》的不少心得。

周秉昆,是《人世间》中的主人公。梁晓声特别提到了小说中的一个片段:金老太太坐轮椅到光字片,有一个情节,她是被阿姨推着去的,路很窄,路上遇到周秉昆,他们不认识,周秉昆贴着墙让路。金老太太让阿姨停下倒回去,跟周秉昆说谢谢……

梁晓声以此为例,强调他自己对作品中的生活细节、生活气息的重视。“这就是我们讲的细节,它不是冲突,不是矛盾,它是生活。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原本的生活,它当然要突出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有时候也会具有戏剧性,但是这些一定都要用生活的气息把它包装进去,使它发生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让读者感觉到是生活过来了,而不是赤裸裸的矛盾出现。我们现在的一些影视创作,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冲突,许多影视剧缺少生活的质感,光秃秃的,为冲突而冲突。”

在《人世间》的创作中,梁晓声对自己提出一个要求,至少让读者读到第50页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感觉到进入了一片生活中,这片生活和他(她)似乎有着一种关系……

梁晓声还十分强调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人世间》的创作从一开始我就是要写人物……”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跟在两个电影制片厂工作了20多年有关。那时,他跟电影界前辈交流主要是谈论电影,电影十分注重“文学即人学”的理念,十分强调塑造人物形象,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颇深。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