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是在「书法中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12-09 12:29:11 来源:抱云堂言恭达

大家好,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是在「书法中的哲学思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言恭达先生以五十余载笔墨生涯的所思、所为、所识,数十年的功夫成就《抱云堂艺思录》。该书出版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青年学者彭庆阳追随先生左右数年,翻看于举手之间,濡染于耳目之际,渐有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倏忽间,有150 多篇在各种媒体上发表,颇受书坛师友同道的好评。而今,在言恭达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出100 篇读书札记结集出版。在此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决定的。“写意精神”决定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思维形式必然是意象思维。《文心雕龙·神思》首先提出“意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心、神、情、志”用“意”来概括;“物、容、事”用“象”来表现。

中国书法注重书写性,写意精神是书法艺术“道”的精神。传统老庄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虚静”是中国书法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老庄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是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和纯感官性的乐,轻视世俗矫造蓄意之巧,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之大乐,从“小巧”进一步追求与造化同一的“大巧”。

《艺术与科学》指出:“科学是通过理性的分解活动,从现象中将普通观念抽解出来。艺术则是通过抽象的创造活动,用活生生的形象将普通观念显示出来。”“意”为思想、为精神,必须明白,艺术寻求快感,但非止于快感,要上升为美感,不然作品就平庸。过度的快感必然扰乱心智。所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以无为本”论,反映了魏晋玄学在哲学理论方面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理性思想的大发展,也推动了书法“写意”审美观的形成和理论研究。书法家籍此集中地反映了“魏晋风度”的精神,使书法艺术成为士人们热衷并为之陶醉的高等艺术。那么,“写意精神”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它是中国书法发展演进程中的一条“主脉”。故言恭达先生认为“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决定的。‘写意精神’决定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思维形式必然是意象思维。”

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从一些经典法帖中可以得知前贤大家已在这方面有无比丰富的艺术经验,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这也是许多书家在探索上持续投以热情的根本动力。“写意精神”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的高深境界,原因之一就是它最能激发观众的审美积极性和艺术探索的广博性。“写意精神”可以说是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文脉,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儒家、道家、禅宗等哲学理念对写意精神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言恭达先生认为“写意精神是书法艺术‘道’的精神”。

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书法创作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他强调书法学习和创作不仅要做到“会古通今”,还要能做到“情深调合”,这是对书法写意精神的追求。刘熙载《书概》说“写字者,写志也”,是对其“书也者,心学也”说的补充,也是在强调书法的写意性。沈鹏先生在《传统与一画》中说:“‘专业化’淡化了书法文化,书法从广阔的文化领域退到书法‘自身’,追求外在的形式感与点画的视觉刺激,减弱了耐看性与文化底蕴。” 于当下的每一个书者来说,既要遵循书法艺术的本体语言与发展规律,又要秉承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在经典的追求中、自我的塑造中不能失去应有的品格与情怀,在书法创作中不能失去书法的本体精神——“写意精神”。

策划:刘培龙

撰文:彭庆阳

编辑:张丽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