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法家刘传亮「书法的传承」

时间:2022-12-10 12:05:12 来源:名企名牌

大家好,书法家刘传亮「书法的传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一大快事,茗茶聊天。前不久,我应约来到军旅书法家刘能亮工作室,一边喝茶叙旧,一边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记得十多年前,他还在原广州军区机关任部长期间,繁忙的军务也没让他停下笔,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他都要挤出时间写上几笔。古人云:一份耕耘,—份收成。他的书法作品,有了影响和美誉,不少人纷纷收藏他的作品。【参考消息报】,曾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他的书法成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也纷纷刊登他的作品和评论文章。全国著名的书法大家沈鹏和他联合出了一本书法作品集。我也是从那时起,关注他并对他作了一次比较深入的采访,撰写了近万字的评论文章:“艺术的天空”,在报刊发表后,被不少报刊、官网摘录和转载。—晃十多年过去了,他也从岗位上离休,更多时间专注他热爱的书法。我俩的畅谈,就从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展开。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始终没有断裂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而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地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秦代简书—汉简—隶书—章草—魏碑体—楷书—行书,一路走来,始终是在传承的演变中前行。曾有人调侃地说:不以结婚为目地的恋爱就是耍流氓,换言之:不讲章法的书法,就不是书法,可谓一语中的。

当下,中国书法界可谓“群魔乱舞”,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正如作家余华所言:“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书法创作也失去了诠释时代的能力。

书法创作上乱象丛生的背后,是结构性问题的困扰:当代书法价值定位、现实功能和具体作用尚待捋清,书法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又在何方?在面对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当代书法还必须面对全媒体时代的转型与挑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 随着全媒体时代技术及其媒体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网络界面掌控了全媒体时代书法创作的生产与消费,书法审美正在经历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平庸化的转型,传统形态正经历着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网络、手机、数字报刊等媒体和终端,为书法受众提供分众化的信息,这不仅带来信息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事实上也深刻改变当代书法的创作理念。市场上拍买价格屡创新高的书法作品就是好作品吗?一些标新立异的“创新”作品,就应该受追捧吗?

书画市场空前的混乱,并没有让刘能亮迷茫。他始终认为:写书法者一定要有悟性,靠投机取巧绝对成不了事,天道酬勤绝对是真理。可以说,刘能亮是非常幸运的,早在中学时代,他的班主任就是一个颇有功力的书法爱好者。老师告诉他,练好一手毛笔字,对一生都有很大的益处。果不其然,刘能亮入党、参军、提干,都和他练就的毛笔字有关联。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告诫他,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须从临帖开始。得益于老师的指点,刘能亮所临的帖都是名家名作。以行书举例,如王義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他从临帖中,逐渐找到了行书的特点和运气用力规律。同时也熟悉了“横竖撇捺点竖钩”、偏旁部首、初字本字等以及用笔的技巧,如:锋头、侧锋、回锋、钩锋、枯笔、浊笔等等,为离帖而书,打下坚实的基础。刘能亮清醒的认识到,对一个书法家而言,只是在临帖的水平上是不行的,出帖自立是必由之路。而这往往需要持之以恒的习练,转益多师为吾师。出帖要形成自己的东西,艺术贵在创造和独特,不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刘能亮知道,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爱好书法的人,可以说数以几千万人计,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写不出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只有共性而无个性,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笔法和体式。而这,需要天赋、创造力、苦练、境界、见识、笔下经验等等。对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而言,从入体、出体到自体,往往要花去一生的时间和心血,刘能亮有这个思想准备。他的口头禅是:闲来无事两三笔。刘能亮认为:从本质上看,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运墨成象。但是书法的象,又不是一般的象。它受制于字的框架。从具象来看,它是抽象;从抽象来看,它是具象的字。这使它具象不足,抽象有余,只能在字的限定内示以具象,这又使它具象单薄,高度依赖书法的价值。诚如斯言,以刘能亮的书法作品为例:浩然正气、厚德载物、大道无极、岁月静好、家和万事兴等等,其显著特色是:重心平稳,欹正相错。有开有合,疏密相宜。随形变化,同字异构。可以说刘能亮的行书是行云流水,十分耐看并不为过。


在艺术的道路上,刘能亮博釆众家之长,在草书上也有自己的追求。如他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等,无不彰显他深厚的功力。有评论家评价他的草书:既有晋代王羲之的影子也有唐代张旭和怀素的痕迹。

可以这么说,每种文字演变形态都是从他的传统里走来,经过现在,走向未来。传统值得弘扬,创新何其难。在书法创作上,虽然有不少人标榜自己在书法上有创新、有突破,但大多数只是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所谓的创新完全抛弃了传统,一种闭目造车的“天书”。刘能亮认为,传承与创新是书法的生命。如他书写的“不忘初心”,短短四个字,不仅行草皆有,而且在书写中, 一改旧例,加上自己的理解,与众不同。这幅字装裱悬挂出来后,受到行家的称赞:有血有肉,气韵撩绕。其实,这类事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不甚屡举,这也是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各个层次的人士欢迎的原因。


刘能亮一再坚持:意在笔先,创新不仅仅在形式上变,要以法破法、结构上破、布局上破、笔型上破,但这种破,还是要遵循书法的章法,要依法创新。应该承认,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刘能亮在书法创作上,无论是行书、草书或楷书上,都遵循这一原则。如他书写的:“华庭集宝”、“悟道三生终觉浅,禅茶一味竞自明”等,都是在传承中创新,让人欣赏似熟悉又陌生,似传统又现代的书法作品,仿佛是在品读一首韵味十足的诗。


刘能亮常说:写诗要有意境,而写书法一定要有韵味。而书法的韵味实际上就是风格特征。书法的风格宛如一个人的气质,有的斯文有的狂狷;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小家碧玉,书法的韵味就是整张书法的灵魂。刘能亮特别注重自己所写的每—幅作品有没有韵。他认为:“作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是韵味浓郁,风度翩翩。一幅没有韵味的书法,那就像印刷体一样,显得呆板而无变化,规整而无神韵,这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特色。具有艺术美的书法,应该是线条柔和而有力,字形俊俏而优美,章法活泼而得体,书写如意而流利。这样的书法作品,会令人感到“有形趣无穷,无声韵味浓。”众览刘能亮的书法集和现场书写,无不渗透出个人风格和韵味,有人甚至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说:刘部长的书法作品,不仅陶冶人的情趣,提高我们的审美品味,更有驱鬼僻邪的作用。有人举例为证:“在广州跑马场众多餐厅中,因种种原因,关门倒闭的不少。说来也不可思议,凡是悬挂了刘部长题写店名或书法作品的餐厅,无一关门“。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不说广州了,就连广西、海南等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性,纷纷以收藏、悬挂他的作品为幸。

刘能亮说:“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无论怎么传承和创新,都不能失却书法美的本质和美的灵魂,那就是—书法的和谐之美,只有和谐之美,才能让人赏心悦目,才能让人心灵润泽,才能让书法的墨香沁入人的心肺。也只有继续发扬书法的和谐之美,书法这把“千年椅子”才能稳坐于人类精神的殿堂之上!

【作者:郭军,系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品牌研究会副会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