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朔州的社火「朔州的社火干什么」

时间:2022-12-22 17:09:17 来源:网信朔州

大家好,朔州的社火「朔州的社火干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邵连城

望岩是应县西南乡的大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村风民俗与周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岁时节日的社火——各种群众性祭祀和游艺活动,也许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望岩的社火名目多,形式多,举办频繁,为县内乡间所不多见。这些虽然难入文化遗产保护之列,但在其已经或者行将绝迹之时,记之于志乘谱牒之中,后世也许有可资考证处。

01

隔年鼓

一年之中,大年(春节)期间是社火活动最为集中的时候,规模大,声势大,延续时间也长。大年社火,从头年腊月初八开始的打“隔年鼓”就拉开序幕。吃过腊八粥,全村大街小巷的锣鼓就陆续响起。锣鼓铙镲,各种打击乐器一应俱全。演奏粗犷豪放喜庆欢快的鼓点儿,南北呼应,东西相闻,声闻遐迩,竟日不绝。全村已经沉浸于节日气氛之中。隔年鼓一直持续到与翌年正月十五的打“平安醮”相接。

02

打平安醮

大年社火,到正月十五打平安醮进入高潮。“打醮”,原是古时道士设坛作法的一种宗教活动。但正月十五打平安醮,虽然也掺杂一些宗教或迷信色彩,更主要的则是游艺和娱乐。打平安醮是总称,由一系列相沿成习的程式化活动组合而成。

秧歌迎喜神——正月十三,连续三十五天的隔年鼓告一段落,秧歌此日上午迎喜神,是打平安醮的开幕式。“秧歌”,是习惯的写法,一般指街头扭秧歌舞。但望岩秧歌,从形式到内容,似与扭秧歌无相同之处。人们口头发音有如“阳高”,不说扭而说跑。不过按习惯,我们还是写作秧歌。跑秧歌,一般由十人以上参加表演,角色有鼓子(男角,有如戏剧中的须生)、花旦各数对,还有老旦、花和尚、丰公子等固定人物。圈套有天地牌、四门斗、大小插花等多种。“鼓子”舞蹈,似与武术有渊源,随音乐节拍不断踢飞脚,每次飞脚后,作弓步捋须亮相,花旦各自绕鼓子旋转舞蹈,俗称“滴枝儿”或“打软扇”。每跑一段,演员即独唱或对唱一段。因此,多数演员都须能歌善舞。尤其是头二对鼓子,非此不能担当。演唱时,锣鼓唢呐停奏,伴之以管弦笙簧。唱腔与现在朔城区的大秧歌相近。迎喜神就是到当日喜神所在方位,于平旷地表演。村里人几乎阖村出动,跟随围观,邻村也多有来观看的。村里向来有个不说理的规矩:“搬女儿叫女婿,不让媳妇走”的说法。凡是望岩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过节。观众之多,场面之大,可想而知。

是日下午,秧歌进院表演。但十三和十四下午进院,只进牛犋户,不进其他户。原因是,按照村规,社火的一切开销、演职人员吃饭,几乎全部由牛犋户负担,牛犋户理应受到礼遇。十五、十六进院,则挨门逐户,以求每个院落都有“响气。”

铺经、取水、请神——正月十四下午,和尚先“铺经”,尔后是“取水”和“请神”,都有一套传统的独特仪式,请神要请老爷(关公)、土神、孤魂等。其时幢幡飘扬,香烟缭绕,佛乐悠扬,观者如堵。秧歌、鼓乐也要参与各项活动,是宗教祭祀仪式,也是群众游艺活动,虽然也夹杂一些迷信的成分,但都寄托着村民的美好希望。

此日开始,直到十六晚上,各种游艺活动,都要踩街。数班秧歌、拳脚(武术)、船灯、舞狮等,一班接一班,万人空巷,人潮涌动,绵延不绝。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旺火,照得满街通红。和尚、鼓匠交替演奏,此落彼起,直到深夜。

灯场——每年正月十五,望岩都要设灯场。选平坦开阔地方,用无数彩色“灯碗儿”摆成迷宫。晚上点燃全部灯碗儿,如繁星坠地,烛光摇摇,人影幢幢,红男绿女,争相游玩,极具诗情画意。进入灯场,只有少数人能沿正确路线找到出口。

灯场中心置一“老杆”,高约十几米,上面装饰彩色幢幡。十五上午,和尚在幢幡下诵经,秧歌鼓乐表演伴奏。中午和尚迎经,秧歌及各种“玩意儿”跟随。两边有“对马”、“对骡”若干,鞍辔整齐,鸾铃悦耳。后面是一些被家中视为“缺见儿”的儿童“跟经”,祈求神灵保佑。这套仪式俗称“扬幡”。村里大人、小孩,都左三圈右三圈地跟着转。有的年轻小伙能攀爬老杆,敏捷如猿猴,不时引起观众的喝彩,俗谓“爬杆”。绕老杆转和攀爬老杆,都是祈求平安喜气。

诵诉——十五和十六白天,和尚都要在大庙念祭文、诵经,称作“诵诉”(字也许不是这样写)。上午三次,下午四次。

燃灯——十五晚上,在庙院里摆设九盏灯,成一方阵。和尚列队环绕每一盏灯,演奏佛乐,庄严肃穆。俗称“蛇盘九颗蛋”。观众也多双手合十,暗自祝愿祷告,充满神秘气氛。诵诉、燃灯,大概是完全的宗教仪式。

散温灾——本来意义大概是送瘟神、禳除瘟疫、祈求平安。正月十六早上,不分男女老幼,全村出动,车马牛羊也紧随其后,由和尚、秧歌、各种玩意儿引领,朝当日喜神所在方位散温灾。一些年迈老人或婴儿,实在不能行走,也要由其家人携带一件衣帽之类到场。焚香礼拜之后,再按照“明人”指点,趣吉位避凶位,左旋右转。

请佛——散温灾之后是请佛。从佛寺中请出木雕佛像,供于庙院搭建的台案之上,和尚环绕舞蹈,诵经奏乐如仪。许多未满十二岁的儿童,把用彩线挽成的“锁儿”系于佛像项上,俗称“实线”(音)。

跑五方——十六下午,仍然在散温灾的地方,设香案供品,以和尚为主,各种玩意儿随同,佛乐、鼓乐轮番演奏,各种玩意儿交替上场。傍晚“送神”,还是送老爷、土神、孤魂。晚上踩街,沿门转旺火。踩街结束,曲终人散,月到西天,和尚进行“施食送鬼”仪式。至此,打“平安醮”已经全部结束。

灯官——灯官不是每年都有,只有正月初十到十三之间逢立春的年份才设灯官。灯官一般由村里有钱人担任。当选灯官需提前一二日住于外村的岳家或娘舅家中。正月十三上午,村里派八抬大轿及仪仗执事十几人,鸣锣喝道,迎请灯官。中午由灯官之岳家或娘舅家招待酒饭。所以其岳家或娘舅家也须是较富有的人家。下午,灯官穿着官服乌纱乘轿回村上任。村里设独院做为灯官衙署,供灯官理事。而且配备衙役捕快人等。灯官是社火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据说在清代以前,官府还授予灯官一定职权,如有寻衅滋事者,灯官有权押送县衙收监。灯官也是社火活动的参与者。十四至十六,每天晚上,灯官要鸣锣开道,沿街“查旺火”,根据各家贫富情况、负担能力,编造一点小小的“理由”,对旺火主人进行处罚。处罚物是“金砖”(豆腐)、“银条”(粉条)和黄米之类。各家也无不心甘情愿接受处罚,罚来的食物,供参与活动的演职人员吃夜宵。一些年轻人也趁兴起哄,或拦轿“告状”,甲诉乙“旺火不大”,丙诉丁“灯笼不高”,灯官或升堂办案,或就地审理,当场宣判,罚以“金砖”“银条”若干,“原告”“被告”皆欣然服从判决,积极缴纳。灯官衙门前及灯官所到之处,总是最热闹的。寓庄于谐,谑而不虐,至今为人乐道。

正月十五打平安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停办了。

03

其他

望岩村的社火,除正月十五打平安醮外,几乎月月都有,村里人月月都有戏看。其中主要的有:

“赛赛”——七月二十四,有“王八行”到村里演出。有时是在寺庙戏台上,有时是在街头。俗话说的“羊长长追角角鬼”、“斩赵万牛”就是此中情节。

“领牲”——四月初八,在白王庙焚香祭祀,杀鸡供神,同时也要唱戏——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之所谓“社戏”吧。。

“开牲”——每年两次,分别在六月二十四和七月二十四,在龙王庙搭台唱戏,杀羊祭祀。祭祀毕,羊肉只分给牛犋户,每户三两二两,仅表示礼遇而已。

诵青苗经——每年立夏至立秋期间,各寺庙僧道要诵青苗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里大大小小十几座寺庙,都有僧道主持。各寺庙皆钟磬悠扬,经声佛号终日不绝。各牛犋户从始至终,供斋送食。

04

资金来源及管理

望岩社火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数百年间形成自己的规矩。社火资金来源体现合理负担的理念,大部分由富裕户负担,小部分由其他户自愿捐献,多少不拘。村里有句俗话:“富人管出钱,穷人管看戏”。富与穷的划分标准就是有没有牛犋。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在管理上,曹、贺两姓人概不参与。盖因曹、贺是望岩的大姓,占全村人口八成以上,杂姓小户不足两成。曹、贺两姓不涉足管理,可避以大凌小、徇私舞弊之嫌,杂姓小户自知势单力薄,颇尽小心谨慎、秉公办事之责。古之人瓜田李下,用心良苦,可称道也。

(本文根据贺恩庆口诉整理)

(来源: 朔州新闻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