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抽象艺术作品代表作」

时间:2022-12-23 18:37:21 来源:当代油画

大家好,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抽象艺术作品代表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抽象艺术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以蒙德里安 (Mondrian) 为代表;另一为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以下介绍几位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的作品特点与创作理念。

蒙德里安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艺术运动。他提出自己的艺术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使用最基本的绘画元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他认为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在生命的晚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至高境界。蒙德里安对之后抽象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影响。

康定斯基

绘画由具象、变形,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志。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俄罗斯的康定斯基发表了具有抽象主义宣言性质的理论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在这本书中,康定斯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抽象绘画理论。他一开始就宣称,时代的变化要求艺术形式进行相应的革新,20世纪的艺术已经不可能复原古希腊艺术,否则作品将毫无生气,因为时代在变化。

他在书的卷首第一行就说:“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他认为,只有纯粹的艺术家,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才能找到与这一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在康定斯基看来,具象是“物质的真实”,而抽象则是“精神的真实”,完全等同于音乐中的真实。而物质只不过是蒙在精神表象上的一层迷雾。康定斯基在书中进一步指出:“艺术家必须对思想感情有所传达,掌握外形并非目的,而要代之以符合内涵精神的形象。”

在这样一个精神领域中,康定斯基将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类比音乐中的音符,在他看来, 色彩同样具有音响和旋律效果,甚至具有交响乐般的震撼力量。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艺术新形式。在包豪斯期间,他进一步撰写了《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有关抽象艺术的论文。有趣的是,他在莫斯科期间,曾有一位名叫马列维奇的学生听了他的课,受到康氏抽象绘画理论的影响,创立了“至上主义”。

马列维奇

1912年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创立的“至上主义”,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那些平面的几何形,不具有丝毫的体积感和深度感。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那些几何构图自由而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旋转的或离心的动感。对马列维奇来说,一个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一切具有自身表现性特点的要素统统要排除在绘画之外,构图的全部重点是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统。

马列维奇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如方块。他不断探索着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并断言:“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画家,那么画家必须抛弃主题与物象。”以这句箴言而付诸实践的至上主义代表作《黑色正方形》,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关键之作。这是一幅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马列维奇自己视此为艺术中纯粹创造的第一步。这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至上主义作品,从这幅绘画开始,马列维奇展开了构筑“无物象的世界”。

在马列维奇的绘画中,真正做到“写实主义”,就是绘画要只为自身而存在。也就是说,创作仅仅存在于绘画本身,其所包含的造型并非借自于大自然,而是源于绘画的质与量。所有的至上主义艺术的基本造型都源自于方形,长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于水平交叉。

克利

人们都说,喜欢克利容易,读懂克利很难。他被誉为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没有专制,只有自由的呼吸。”这是克利在论及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时说过的一句话,克利在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画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但始终与各种主义和风格若即若离。他或许不属于任何一派,始终以清醒的自知保持独立。

这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得到启发的时刻,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因此结合起来。

不管怎么看克利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或具象形象或抽象符号,都是来自他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从客观形态的认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自身各种素质起了作用,他企图运用创造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威廉·德库宁

威廉·德·库宁,简称德·库宁,荷兰籍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

但是严格来讲,德库宁不是“纯粹抽象”画家,即使在他一些最抽象的风景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痕迹。但他也许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最名副其实的一位。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流线性笔触终于替代了自然痕迹。

马克·罗思科

马克·罗思科的作品通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罗斯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

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波洛克

波洛克生于怀俄明州,是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也是美国艺术脱离欧洲文化以后最具新美国方式的代表。

波洛克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他一改过去艺术家在画布上的描描画画的传统,他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开始的草图,而只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他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平放于地面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

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最辉煌的时刻开始于1950年,单是这一年他就创作了《秋天的韵律》、《第32号》和《第1号》三幅作品。但波洛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的灵感,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他一生穷困潦倒,终日以酒为伴。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弗朗兹·克兰

弗朗兹·克兰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40年代,他热衷于线描,特别习惯于画小幅的黑白速写和细节,他在细节中研究单一的母题或空间关系。1949年的一天,他用幻灯机放大一些速写,这启发他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白色画布上,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

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笔触一以生动,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人们看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进、退、转、折,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在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这样的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

克兰最初的大规模的黑白抽象画作于1950年,特点是笔触大而粗犷,但由控制,还有强有力的建筑式结构。他的结构对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色彩,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年(1962),色彩才开始在他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但结果不一定可喜,似乎色彩在他那由构图表达的意念中无关紧要,而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巴内特·纽曼

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中色域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极简艺术”的先驱。他的画通常是在大片色块上画一两根垂直的线条,这种线条犹如拉链,将平坦的底子分割为相互呼应的色块。纽曼的这种画风始于1948年。当时,他创作了一幅由深红底子和红色线条所构成的作品,并深受启发,“我意识到这里很有些名堂,使我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

色块的大小、明暗、色彩,线条的位置、粗细、肌理,可以形成无数种可能性。纽曼在这无数种可能性中费尽心机,有时,花在推敲线条位置上的时间,竟会长达好几个星期。那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非常复杂,体现了他的哲学观念。在《新美学前言》中,纽曼这样写道:“除空间以外,最喧嚷的是什么?……我的绘画既不关心空间的摆布,也不关心形象,而是关心时代的感觉……”

赛·托姆布雷

托姆布雷以绘画与书写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对于现代艺术理解的方式。托姆布雷的绘画,其实只是一种表征,其内置的气质实质上是来自书写的。即,书写才是一切表征所来源的内容。

托姆布雷把文字书写归入图形圈画,他不像中国古人将对文本承载内容的体悟,融入书写的线条和文字的结体。在托姆布雷的圈画中,他所动用的文字,只能被辨认出是文字,却没有具体意义。它们清晰晓畅,在视觉上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难以识读感,却没有实质意义。

托姆布雷的书写是一种对意识的极度降解,书写和绘画的“有意识”同时被降到最低,以服从于直觉。于是,在人的行为进行过程中,在人的意识的最低处,写作和绘画这两种行为汇合起来——这个汇合点,却处于直觉的最高处。这类形式的降解,甚至使当年宣称的“无意识行为”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和“梦的图像”,成了其自身的反动,成了极有意识的清醒活动。

托姆布雷的绘画对文字(或者文学)的乡愁,不是深入的,而类似表面摩擦。当他反复书写某位古代诗人的名字或者某行古老诗句时,他在呼唤,这种呼唤在松散的书写和松散的摩擦声中单调重复,好像是对某个极大极空的文化观念的呼唤。摩擦声传至各处的回响交至为不稳定隆隆杂响,肃穆而衰败,好像圈画出的墓文。

附:世界最贵的10幅抽象画

1. 威廉·德·库宁: 《交换》 3亿美元

2. 杰克森·波洛克:《第17A号》 2亿美元

3. 马克·罗斯科:《紫色,绿色和红色》 1.86亿美元

4. 德米特·朗地:《梦》 1.56亿美元,世界上最贵的线条

5.巴尼特·纽曼: 《安娜的光》 1.057亿美元

6.赛·托姆布雷:《黑板》 7053万美元

7.马勒维奇:《至上主义构成》 6600万美元

8. 弗兰兹·克兰:《无题》 4040万美元

9.罗伯特·雷曼:《桥》2060.5万美元

10. 弗兰克·斯特拉:《穿越德拉华》 1370万美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