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古诗中的形象」

时间:2022-12-28 14:29:17 来源:大猫老师有话说

大家好,古代诗歌形象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权利、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5)爱恨情愁、感时伤别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6)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7)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友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的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天真顽皮的形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通“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塑造的是一个天真、活泼和顽皮的小儿的形象。

(10)寂寞惆怅的形象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寂寞惆怅的山中道士形象。

(11)闲适自傲的形象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闲适而孤傲的人物形象。

(12)顾影自怜的形象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顾影自怜的闺中妇人形象。

(13)零落漂泊的形象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

(14)怡然自得的形象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一个怡然自得的劳动者形象。

(15)安闲宁静的形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安闲宁静的诗人形象。

(16)爱贤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17)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18)英雄的形象卢纶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出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结尾写箭入石中,写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再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塑造了一位爱国英雄将领的形象。

(19)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屈原的《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再如曹植的《杂诗(其四)》中写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其中以“佳人”的不为世俗所重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抱负不能施展,因此感到时光易逝的苦闷。

(20)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重阳佳节这天本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其乐融融的日子,但诗人却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再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21)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出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是一首写宫中情事的诗歌,它含蓄地描绘了宫女生活的痛苦。百花盛开的季节,宫廷的院门却紧紧地关闭,两个宫女百无聊赖地并立在华美的长廊之下。她们正要说宫廷的情事,却看见前面站着那只学舌的鹦鹉,吓得不敢作声了。

(22)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忽”字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再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23)隐士的形象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塑造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24)征人的形象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的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再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全诗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不仅从另一侧面烘托出征人的深沉叹息,而且在遥遥呼应的明月之夜与万里长风中,把诗的意境开拓得更为宏阔,因而使得诗情更能感动人心,诗意也更深沉悠远。纵观全诗,气势豪迈,笔力雄浑,意境深远。

(25)悲士的形象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再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这首诗写了自己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凄清寂寞之情。

☞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愁、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二、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送别》,作者不可考),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到全国各地去时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因此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而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蝉以蝉表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沂孙《齐天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寒蝉表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无语凝噎”之感便已充塞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李白《苏台览古》),意思是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功业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是陆上送别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斯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将何伴高洁,清晓诵《黄庭》。”张道洽:“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松》:“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血”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蜀王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化为杜鹃鸟,其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地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听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诸如此类,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诗句的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候馆梅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流水与离愁结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也作“瑟琴”。《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22)螟蛉《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弃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蠃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鸿雁用“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代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指帝位、政权。如《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传说唐代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便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就以“陶朱”来指代富有的人。

(2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两树枝条连生在一起。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鸟与雄鸟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坏,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的衣服,结果她还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渐渐地,人们便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寓指拜金主义。

(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当时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4)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也叫《出关》):“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古代的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第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36)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有过三次政治联姻,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联姻,后来逐渐也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主要有两种: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的人。《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姬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绝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宋代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二首》:“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头)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也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53)四君子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是古诗文中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代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郑思肖《寒菊》),“寂莫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魇照泥沙”(宋代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54)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典出《西铭》(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璧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指正”。

(68)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典出《代苦热行》(南朝宋鲍照),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肘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五代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这个词一般用于说话者自己对自己做的评价,是谦虚的说法。)

(7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书》,指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邢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8)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归附。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89)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龙伯之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90)还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1)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2)烂柯古代神话传说中,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3)青眼相传三国时魏国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94)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绘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5)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6)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代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代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97)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预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98)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99)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0)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01)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2)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亲,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03)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04)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代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105)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书·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代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10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芳梦,红叶盛时想到秋。”据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107)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108)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代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109)细柳营指军营。唐代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驻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称赞周亚夫治军有方。后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为细柳营。如,唐代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10)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李白《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111)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112)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宋徐庭筠《咏竹》),其虚心有节正好与古代君子形象符合,所以古诗词中的竹子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苏东坡的“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风霜侵”,王安石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郑燮(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都写出了竹子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三、鉴赏古诗形象的方法

方法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分析人物形象

例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首先要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中描写了千条万条的碧绿的柳枝,柳枝上长满纤纤细叶,它们在春风中摇摆,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爱春天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这首诗借景抒情,运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千条万条碧绿的柳枝、柳枝上长满的纤纤细叶以及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并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爱春天的诗人形象。

例2,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歌所借托的物象,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长,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它依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诗人托物言志,表达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志向。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在破岩之中生长且面对各种摧打依然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竹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宁折不屈、坚强不屈的诗人形象。

方法二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和情感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因此其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之情。但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满了愁绪。

例1,前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精炼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对话描写、设问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花惜花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2,后期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出了女词人忧愁苦闷情绪和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

诗人形象:这首词连用七组叠词起句,借秋景抒怅然之情,用细节描凄苦之状,熔炼家常之语抒写无限悲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饱受故国之思、丧夫之哀和孀居之苦的女诗人形象。

方法三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如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流露出诗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壮志难酬、人已衰老的喟叹。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巧设梦境、虚实对比、细节描写和夸张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空有收复中原大志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人已衰老的诗人形象。

方法四注意同一形象赋予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诗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例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塑造了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诗人形象。

例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个性。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形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