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你胆敢挑战「挑战他的权威」

时间:2023-01-13 16:45:26 来源:语落读研笔记

大家好,你胆敢挑战「挑战他的权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作家萧也牧怎么也想不到,他即将出版的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会让他的人生起起落落落……


这是萧也牧。这文雅而英俊的外表下是一颗坦率善良的心,诸君细看,他的眼神坚毅而有光。

50年代初期,新中国文学里地位最高的刊物《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以“新年号”的特别名义出版了。


上面刊登着一篇很不一般的作品——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作者萧也牧。

“很不一般”,这是当时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可想而知,这对萧同学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但在此后的一年多里,舆论进行了大反转——

这部小说成为文坛的头号批判对象。


至于进一步引出的影响及长远的意味,就更不以此为限。



诸君该纳闷了:why?发生了什么?


其实归根结底是政治的原因。但我们要首先搞清楚这部作品和政治有何关系。

背景介绍:

作品表现的是进城初期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跟自己战争环境里结合的工农出身的妻子,发生了某些矛盾,通过相互沟通理解、取长补短而达到了共识,增进了感情。


小说或许有缺点,如对生活提炼不够,个别语言粗俗。再说得重点,个别细节容易造成像是出工农分子的“洋相”这样的效果。




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或善意地提醒的。


但一年后在全国范围批评电影《武训传》,大家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背景下,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问题急骤升级,个别描写上的缺点变成整体的“玩弄人民”、“不诚实”、“新的低级趣味”、“倾向问题”……


而作者萧也牧则被咒骂为“高等华人”、“洋场少年”式的人物、“癞皮狗”。这些都出自权威刊物、权威批评家之口,不容讨论,不容争议,好像从此铁板钉钉子似的定了性。于是就造成这样的后果,萧也牧被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从此搁笔,不再创作。




作为一个文科生,听老师上课讲到这些人的悲惨遭遇,真是气的无FUCK说。你想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



是的,那是一个荒唐而恐怖的时代!

我们要讨论以下几点:

1、俗话说“被唾沫星子淹死”就是表现出舆论对一个人的杀伤力,现在的“网爆”就是这样,想想“糖水爷爷”。

而所谓的权威批评家,他们是掌握话语权的一些人。他们的舌是一把利剑,足以置人于死地。

想想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中的林兆生



某些权威所说的话足以让某些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有时候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子女。这就是我要说的:

正是因为我们是群氓,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辩证和冷静,我们迷信权威,以为他们放个屁都是香的,所以才有这么多悲剧一次次上演。


2、但你以为权威的威力真就这么大的话,你就太天真了。如果没有时代大环境的话,他们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这里要讨论的是一个时代政治是否清明,人性是否温良恭俭让。







我们知道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练就了宠辱不惊、旷达的风度。或许大家以为是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身心脆弱,没能挨住红卫兵的巴掌,其实不然,迫害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人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


3、社会的发展是一步步向前的,出了事情,我们才能发现社会机制的漏洞,才能补漏。

有了“唐山打人案”,才有了专项行动;有了虐猫虐狗,才有动物立法;有了天灾,才有保护自然,这是人类社会,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共产主义社会离我们太遥远了,而社会发展进步的代价也巨大。我们总是要等发生了流血事件之后,才补漏洞、求完善,这是人的局限性吧!


3、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文学艺术具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全是为政治服务,真正能打动人的 永远是那些有情感的作品。但泉下有知的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的困惑:

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应该保持适度原则,给对方以空间。文学艺术要“从心所欲不逾矩”,要“戴着镣铐跳舞”?


民众的牧者,就是统治者,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就要与统治者的意志相结合,统治者或许有对权力的迷醉,但普通人追求的是什么呢?

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百度 萧也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