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徐冰 当代艺术「徐冰作品展」

时间:2022-12-17 10:13:14 来源:中世万物

大家好,徐冰 当代艺术「徐冰作品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徐冰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将艺术带入外太空,用人工智能创作电影……

你永远想不到艺术家徐冰的下一步是什么?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里,徐冰始终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与社会现场关联紧密。通过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的创作过程,在“艺”与“术”之间达成促进与平衡。

陈冰的艺术媒介的多样性与穿透力,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构成与高度。

最为重要的是,徐冰的艺术精神内核,通过文人式幽默而睿智的创作语汇,转化和重构了人们的固定认知,对旧有的思维起到了激活和推进作用,提示出新的视角,将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

△创作中的徐冰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就是“徐冰天书号”,这也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

,时长00:11△“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视频

“徐冰天书号”安装了一个5.5cm立方体的“天书魔方”,按计划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

箭体上布满了“天书”伪文字,一、二、三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将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这些“伪文字”随着火箭经历上天入地的过程,在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箭体陨落等自然力量的再造中,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作品形态。

如果有人想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徐冰,一定是那个永远无法绕开的名字。

从事艺术创作40余年,创作媒介涵盖版画、装置、影像、手稿,他将艺术带入外太空,用人工智能创作电影……他比较擅于使用生长中的材料,也喜欢使用间接性表达的手法,喜欢在限定性的范围内进行创作。

他说,有这样的限定性才能够调动起创作的能量。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

△天书

△方块字书法室

△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

△凤凰

△猴子捞月

△1987年徐冰在北京大兴寒营乡古籍印刷厂制作《天书》

可能因为徐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太过重要,介绍起来会有无从入手的感觉。

但是提到徐冰,无可避免要提到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天书》。

△徐冰,《天书》,1987-1991

1987-1991的整整4年时间里,三十出头的徐冰,在央美教员小小的宿舍中,“造”出4000多个“伪汉字”。

△徐冰,《天书》,1987-1991

徐冰还用古代手工雕版的印刷方法,以极考究的制作工序,做了120套、一套四册的《天书》。

但是任何人,包括艺术家徐冰本人在内,都无法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任何内容。

因此有人如此评价这件作品:“徐冰的行为很荒谬,认真而严肃地花费四年时间制作出几千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

△徐冰,《天书》,1998年在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但这又正是《天书》的意义所在,它促使人们反省自己的现实生活,日复一日做的许多事情究竟有意义吗?意义的本质、目的又是什么?

对于这件作品,徐冰曾如此说道:“我只是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说过去没有人说过的话”。

△观众正在观看徐冰的作品

而这其实也是徐冰对艺术的理解:

“我希望我创作的艺术,无论被定义为传统艺术或是当代艺术,都能给社会带来新的启发、提示新的思想、说一些过去没有人说过的话,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

徐冰的这个想法,从KCCA开幕展“叠层时空”中,也可窥视一二。

△徐冰,《背后的故事:仿大痴山水图》,2019

看到上图你是否也有一丝疑惑?徐冰也画传统山水画吗?这幅国画旁边为何有一些暴露的叶子?《背后的故事》背后有什么呢?

△徐冰,《背后的故事:仿大痴山水图》,2019

之所以叫做《背后的故事》,是因为走到背后观者才会发现,这幅山水画的真相。

它不是从正面画出来的,而是从背面拼贴和靠调节空间中光的状况显现出来的。使用的材料则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碎片:塑料袋、旧报纸、枯树枝……

在光影的反射下,通过徐冰的改造,“废品”变成了一件大师之作。

对此,徐冰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优雅的山水画和随处可见的废料,听起来毫不相关,但也正是对于废料这种媒介的使用,才能触碰到某种旧有思维的改变。”

△徐冰,《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2019
干枯植物,垃圾等、磨砂玻璃

徐冰《背后的故事》这组作品的开端,其实也有一个“背后的故事”。

这一系列的作品始于2004年,徐冰收到德国东亚美术馆的邀请,该美术馆在二战期间,90%的藏品流失,彼时只剩下一些丢失的艺术品照片,徐冰希望做一些结合当地历史与个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便从馆藏档案中选择了三件丢失的中国古画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再诠释。

△观众正在观看徐冰的作品
©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

当这件叠加了多元记忆、历史、材料、文化的作品,来到国际历史社区鼓浪屿,仿佛一段新的背后的故事的背后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打破了某种当代艺术“难以接近”的刻板印象,徐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和社会、和观众有一种交互的关系。

徐冰说,他不喜欢那种会把人吓跑的、自说自话的当代艺术,所以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平易近人的,它欢迎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进入,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那部分营养。

△航天员杨利伟参观徐冰工作室

从《五个复数系列》到《天书》,艺术家徐冰巧妙地以自己的方法找到了创作的现成物:语言文字。


△《英文方块字》

移居美国后,从语言文字出发,徐冰又创作了《A,B,C…》《转话》《后约全书》等,来回应自己面对另一种语言时产生的问题,几乎用一种实用主义方法,以中文方法来嫁接英文。

一直到《英文方块字》,用中文的书法笔态来书写英文,重构英语字体结构,徐冰这个时候已经走了一个闭环,以同样的拆解重组方法,从中文到英文,再回到中文。

从2003年开始,徐冰慢慢发展出的《地书》,则是反其道,回到了图像的识别和表意功能。

△《地书》 2003至

《天书》反映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知识进不去又出不来的敬畏之感”,《地书》则是对人们通过符号语言创作一个标准化世界的尝试。

从收集符号标志,到创作出一本用公共符号讲故事的书,这个项目一路丰富,到今天也近二十年了。

△《地书》 2003至今

或许正是徐冰这种开放、包容的当代艺术态度,使得他创作40年,仍在不断接触新领域,甚至不断突破人们心中艺术的边界、科技的边界,让当代艺术被更多领域的人所看到。

近几年,徐冰还创作出了“人工智能无限电影”——观众输入一句话,或选择一个主题,甚至影片长短,电影AI就会去搜集网络上的移动影像,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为你订制的故事。

徐冰还将来源于emoji《地书》演进为Metawords,使其成为一次元宇宙的语言实验。

△《地书元语言》图解

你很难想象这个生于1955年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却能将艺术玩的如此“新潮前卫”又如此“接地气”,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突破自己原有的创作语言。

“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或许这份新的角度,就是你打开艺术大门的最佳方式。

策划 Editor|蒙太奇
选题 Planner|Betsy宝鑫

排版 Layout|NANA YuHeng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