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大厦「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时间:2023-01-30 17:49:13 来源:GA环球建筑

大家好,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大厦「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银行已跨越110年的悠久历程,是中国唯一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银行。从1937年建成的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起始,到香港中环、北京长安街,再到苏州、上海临港新城、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贝氏陪伴中国银行已走过近百余载。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凝练出一幢幢地标性的杰作与建筑经典。

在中国银行创办11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贝氏建筑与中国银行跨越世纪的深厚友谊与珍贵记忆,细细品味几代人共同的理想。

01、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建筑面积:32,548 平方米

建成时间:1937年

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陆谦受

1934年,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滩兴建一座足以“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楼。建造工作由时任上海分行经理、贝聿铭先生的父亲贝祖贻主持。

1937年,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建成,由中国银行建筑课长陆谦受与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设计完成,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楼部分为钢框架结构。设计以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集西方装饰艺术派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于一身,屋顶采用暗绿色琉璃瓦铺面,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平缓的四方形攒尖顶,并在檐下饰以巨形石质斗拱。

建筑外窗以传统钱币作为造型装饰,并有大量具有中式风格的装饰如栏杆、漏窗等,将中国传统特色的浮雕、壁画巧妙地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中西文化交融,在建筑上达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上唯一由中国人主持和设计的大型建筑,也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02、香港中银大厦

建筑面积:129,000 平方米

建成时间:1989年

“建筑是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贝聿铭

1985年4月,香港中银大厦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1989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北美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其外形如同雨后春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与进步的象征。

设计起始便面临了巨大挑战,场地三面受高架公路限制,周围高楼林立,地理面积狭小。项目动工后,建筑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建筑的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这种条件和结果的反差来源于建筑师和工程师卓越的技术力量。

香港中银大厦的结构雏形来自贝聿铭在卡托纳(Katonah)的私宅休假时的天才构想,他将该构想的图纸与模型交给了工程师莱斯利·罗伯森(Leslie Robertson),罗伯森从中提炼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原型。这种创新的合成桁架,每隔13层就用预制构件将大楼进行横向和斜向的加固,这些交叉支撑将其承受的荷载全部转移到了几个巨大的角柱之上,这使得室内可以没有柱子。在将横向的桁架隐藏起来之后,外显的结构就形成了连续的菱形图案,如同一连串璀璨的钻石,倒映了变幻的天空,重新塑造了维多利亚湾的天际线。

中银大厦所采用的这种高效的金属框架体系,使得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中产生丰富的变化,而且室内空间没有柱子后显得更加大气、完整。从预算上看,即便算上附加的台风加固设备,也较传统的高层建筑节省40%的钢材和25%的电焊接缝,相较于中环周边的其他建筑,用更少的资金投入获得了最打动人心的建筑形象。

得益于贝聿铭先生在项目起步阶段对于原场地的充分理解与正确谏言,业主果断与政府交换了一部分土地,并在地势偏高的一侧新修建了一条马路,改善了场地的基础条件。建成后塔楼临街的一层向内缩进,向公众开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闹。建筑底层由宽阔的散步道包围,两侧是凉爽的水景花园,屏蔽了周围的交通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噪声。

香港中银大厦是将结构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界显著地位的象征。该项目在为香港创造出一个新地标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国银行的雄心。

03、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建筑面积:173,700 平方米

建成时间:2001年

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脚下向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如果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那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地俯视紫禁城。——贝聿铭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可以称为长安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银行建筑。建筑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从1996年10月破土动工,到2001年5月最后落成,历时近五年之久。该建筑由贝聿铭先生作为设计顾问,贝建中先生、贝礼中先生共同设计完成,是世界最大的银行建筑之一。

故宫近在咫尺,中行总部大楼无法像香港中银大厦那样向天空生长。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市区建筑高度控制下,在北京的心脏地带设计出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型建筑,并且避免笨拙与单调。

设计选择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内外分别不得高于45米和55米。两个L型的巨型独立单体建筑相连构成建筑物主体,上方利用三维框架结构受力大的特点,由16个金字塔结构组成巨大的玻璃穹顶,使大厦在拥有独立封闭空间的同时,又拥有了一个极具视觉通透感的大堂——四季大厅。大厅主体色调为黄褐色,透过玻璃穹顶,稳重的色彩与从屋顶的玻璃天窗泄入的日光相得益彰。结构和建筑完美的融合,产生出强烈的力量感,这种力度在大楼内流转散发,一直深入到四个角落的立柱内,实现了艺术、历史和建筑的融合。

大厅西、北两侧各种植有一片青翠欲滴的毛竹,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为设计增添了灵与气。两片竹林之间,则是山水一体的观景池。一池静水,寓意着中行的财源稳聚。古典中式园林设计与西式现代建筑风格相互交汇,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理念融为一体,融入北京传统建筑空间之中。

很显然,相较于当时长安街两侧的其他建筑,对于“如何传承传统”这个议题,贝氏给出了一份完全不同的答案。

04、苏州中银大厦

建筑面积:99,797 平方米

建成时间:2015年

苏州中银大厦自2010年开始设计,201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计充分利用基地东北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采用简洁的建筑体型和外表来呈现中国银行雄厚的实力,以简化形式和立面为这家标志性的中国银行提供强大的形象信念。

建筑承袭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对苏州建筑传统作出了重新诠释,传统的灰白主色调被充分利用。装设性的石材铺地以及河道边的步道、河岸亲水石阶被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苏州传统的水池造景在庭院中得以呈现。

该项目同时也借鉴了贝氏其他中国银行大厦项目中的设计元素,建筑几何体框架、高大而充满日光的入口大厅、方格天花、室内石材贴面等,清晰的建筑语言既是一种致敬,也是对贝氏建筑风格的传承。

05、香港旧中国银行大厦修缮

建筑面积:2,500 平方米

建成时间:2017年

2017年,贝礼中先生受邀完成了对香港中银大厦旁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有67年历史的香港旧中国银行大厦,该建筑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大厦内部为当时少见的钢支架结构,外部材料为米白色大理石。建筑虽位于优越的地段,但仿佛被遮蔽在阴影之中,从街道上看,缺少对于行人的吸引力。大堂天花曾被改动,原有的美丽的马赛克天花板被深深遮蔽起来。

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外观,仅在内部进行修缮。大堂的地面、柱子、墙面等均以原本的奶白色大理石为主,带来温暖、怡人的建筑氛围。修缮复原了屋顶的原本设计意图,同时,被改造成圆形的柱子也都复原为方形,与大厦外观的方形相呼应。

修缮时去掉了大堂天花的附加改动,将原有的多个方格、金黄色调的马赛克材质天花板一一复原。方格正中为各种古代金属钱币形态,配有古代文字,并点缀蓝色花饰。几乎每个方格内的图案都不同,修缮后焕然一新的室内空间展示出这一经典建筑的最佳品质。

经过修缮,旧中国银行大厦达到了更加开放的使用效果,为来访客户带来了更舒适和尊贵的空间体验,产生出与城市共融的连接性与亲切感。

06、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

建筑面积:92,903平方米

建成时间:预计2022年完成

正在建设中的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完成,建筑位于海口江东新区,建筑面积92903平方米。

项目被设想为一系列错落的漂浮盒子,不同的建筑模块之间通过裙楼屋顶相连,借此游览到屋顶景观和开放庭院。建筑入口由位于裙楼的大型中心庭院启引,开口望向天空,视线可与塔楼直接贯通。

裙楼内部援以中式庭院的禅意,布置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庭院,使阳光、空气和景观贯穿于建筑之中,将游园的概念与内部流线相融合。底层开放的建筑空间和较低的地下室,为建筑内部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和空气,庭院激活了建筑的全部楼层活力。建筑营造出的静谧氛围里,能够深入感受到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体验。

一个景观化的屋顶或长长的开放式桥梁连接起来,既可以看到周围的景观,也可以看到与它们相邻的开放式庭院。地面层遮阳连拱廊和较低的地下室层是开放的,可以将充足的光线和空气引入建筑物的内部。其目的是激活项目的所有层面,这些庭院元素提供了塑造景观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建筑的有趣旅程。

由于海口的宜人气候,建筑中大多采用开放式空间,尽量扩大表面,让身处建筑中的人们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景观。设计通过表皮材料、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庭院设置等多种方式实现绿色设计,让从而让阳光、空气和景观贯穿整个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已于近期封顶,建成后将成为海口的一座崭新地标。

07、广西南宁中银金融中心

建筑面积:150,248平方米

建成时间:预计2024年完成

广西南宁中银金融中心项目贯彻着贝氏一贯的独特设计风格。两座高度不同的塔楼,由低矮裙楼统一起来,晶莹的双层幕墙覆盖起其中较小塔楼的外立面。当夜幕降临时,将会变身为城市中一座发亮的水晶立方体,从建筑底部到顶部的整个立面形式协调统一,强调出建筑物纤细的垂直感。

光线充足的通高中庭贯通了四层楼高的空间,将所有建筑功能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孕育商业活动和人员互动的活力氛围。中庭顶部采用贝氏经典的吊顶设计手法,设计了富有韵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赋予室内具有秩序感的空间。

08、上海中银金融中心

建筑面积:280,000平方米

建设中

将简洁的设计方法同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相结合。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消除冗余,开拓建筑设计创新的边界。——贝礼中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位于上海临港自贸区的核心区域,于2021年开启动工。项目占地面积约11.0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米,集办公、商业、酒店为一体。建成后将作为中国银行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

设计由两栋高达200米、造型协调优美的塔楼构成,平面为尖角呈60度的平行四边形,在塔楼顶部各有一个旋转错位的四角锥体,锥体向对侧自然延伸彼此相连,象征着主动探索与紧密合作。

建筑立面延续了贝氏事务所在中国银行系列项目中的标志性的X斜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重要的创新。通过采用框架、巨型支撑及核心筒结构体系,利用建筑和幕墙的立面斜撑造型,在使结构成为巨型支撑体系的同时,实现了建筑、结构、幕墙的一体化设计。高区悬挑锥体平台的特殊节点连接,使单塔结构变成了双塔连体结构,有效加大了结构弱轴抗侧刚度,在保证建筑造型协调统一的同时,满足了经济性的需求。

可以预见,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将展现中国银行助推中国经济持久繁荣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将成为临港高速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上海自贸区逐步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始终根植中国、面向世界,将内聚力和历史文脉作为建立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贝氏建筑也始终抱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致力于中西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正如贝氏建筑隐含在幢幢中银大厦背后的设计理念——“尊重过去历史,响应当下需求,打造不朽建筑。”

这些一脉相承、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已成为中国银行在各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记忆载体,是中国现代银行业变迁的时代缩影,同时也成为了观察中国金融业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未来,贝氏建筑将不断与时俱进,与中国银行共同成长,实现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