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二十四诗品中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文意思」

时间:2023-02-02 15:09:42 来源:艺术人物之窗

大家好,二十四诗品中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文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风流:洒脱不粘滞,韵味不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无该有,以有体无。含蓄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表面上是对事物的部分表达、不完全表达,甚至是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表达,而实际上是一种更深刻、更丰富、更灵活的表达。

据说宋徽宗曾经给画师们出过一道画题“深山藏古寺”,一位独具匠心的画家画中山峦起伏,林木茂密,泉水路径若隐若现,一位老和尚正在山脚的溪边挑水,最后此画被评为第一。因为由老和尚可以推知附近必然有寺庙,所以虽然未画古寺,而古寺在其中矣,又使人对于古寺的联想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意韵。

反之将所要表达之物描摹得越细致具体,其所能产生的各种韵味反而会越少,我们看一个人画画,刚起笔时看不出来作者想要画什么,便会产生种种想象和猜测,随着作品逐渐完成,这种想象和猜测的丰富性也随之减弱。这是因为当进行部分表达或类比性表达时,便存在和产生了更多的变化与可能性。如画家一笔抽象的线条,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接下来的用笔,既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上的模糊性。

当然,模糊是一种艺术,但艺术并非仅是为了模糊,造成这种艺术的模糊性往往并非是艺术的终极目的,至少就含蓄而言如此。这里我们也可以对“空灵”和“含蓄”作一下简单的区分,空灵可以看作是一种模糊,其本身可能并没有特定的表达对象,或者说其所要表达的便是空灵本身,而含蓄中的模糊却往往是为了更强化、更深刻地实现某种艺术表达的目的,也即含蓄是有着确定的指向性的。

所以如果说第一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的是含蓄的妙用,第二句“语不涉己,若不堪忧。”便是对于含蓄艺术目的性的一种强调。如王维的《画》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可以看出这种含蓄便是句句不言而句句不离。有时作者会以某种形式对这种含蓄的目的性进行有意的点题和提醒,有时候则会连这种提醒也完全没有,《诗经》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见君子而喜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化不开的忧虑,此即为“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而这显然是更高水平的一种含蓄。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洗炼之中的炼形出神与以神入形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十四品》新解之纤秾逐句解读(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