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杨中涛书法作品「摄影杨涛」

时间:2023-02-03 17:09:12 来源:书扬文化

大家好,杨中涛书法作品「摄影杨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杨 涛

安徽宣城人,祖籍舒城。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展览并获奖。为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有《看图学篆刻》《中国书法简史》(合著)《杨涛书法集》《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杨涛》《杨涛草书心经》《杨涛楷书梅圣俞诗集序》《倦寻素影——杨涛楹联书法集》《妙合同尘》《问风何从》等著作出版,并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论文撰写工作。

初月天涯

——说说杨涛的书法

文/王登科

相对于书法而言,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评论要好表述一些。一来他们都是语言的衍生,用一种语言来说另外一种语言,有点像翻译,即便不能完全会意,但大抵可以清晰。况且,作家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气质类型可以直接与作品的风格意象相对应。但是,书法却不能。很难用现代的语言去状括书法的“语汇”和意境,也很难将一个人的书写风格完全与他的经历和气质想联属,这一点或许也正是当代书法批评所面临的窘境和尴尬。

刘义庆 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 直径28cm 2016年

但是在古人那里,这种问题可能是不存在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和话语方式来说出书法的妙趣。用比拟、象征、形象喻知等方法,而不是用枯燥的概念。

此刻,我想谈谈杨涛的书法,也想尝试一下用另外一种方式,于是头脑中就冒出了“初月天涯”这几个字来。

整体上,杨涛的书法给我的印象是一种感受式的。他有点像诗人的写作,对生活的体会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看似漫不经心,但事实在作品中却呈现出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丰盈与饱满,也就是说他不会去引经据典地写作。即便他博览群书,但他最终会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杨涛的书法大抵也有如此的特点。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他可谓是一个专业的路径,对经典的深入与临摹是所有过来人都深知的甘苦。同时,这种教学和传统的方法也会造就出一种雷同和了无新意的模式。深入传统,但最后深陷其中,“喜乐窘穷”皆是古人的感喟,“我”变成了一架“肉身机器”在重复和惯性里讨生活。其实,这绝不是中国文化的本怀,当然也更不是书法传统的初衷。在此,杨涛应该是有他自己特别感受的。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他走出了时代同仁们共同的误区,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视野,面对传统、审视经典的意义,并最终呈现出了饶有特色的书写风格和审美品质。为什么会如此,这恐怕是杨涛自己也回答不出的一种精神意趣。其实,在古人那里,也是断然没有这样怪怪的诘问的。若真有人问,答者也会告诉他,就是这样,像禅宗和尚之间精悍的问答。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36cm×34cm 2016年

一直以来,杨涛被称作是草书大家,或者称之为“专擅大草”,而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妥帖。书体之分实与文字学攸关,若将此移来说书法,可谓是理尚可以,但于情却不通。其实,所谓真草篆隶之属完全可以看作是风格的流转,各禀其精神意趣,而绝不仅仅是方圆平扁的形制。从此意义而言,我认为杨涛的风格属性可以说是属于“草书”的,是属于那种“流而畅”的类型。激情与速度,状态与感觉,这或许正是前人所谓的“喜怒窘穷,一寓于书”的指向吧!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传统”应该不是一件泛旧的“衣钵”,它应该是一种忠于内心和发自心底的人生智慧。有些人一辈子在“传统”的大河中摸爬滚打,到头来却是与传统渐行渐远。也有一些人,只是临清流一望对岸,却也就真的与之道妙暗合。当然,杨涛是属于那种“摸爬滚打”之后又一望对岸的那一类人。

张籍 凉州词 105cm×36cm 2017年

其实,杨涛不应该是那种“诸体皆精”的所谓全能型的书家。历史上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倒是一位写什么都具有“草情”的人。比如他的大篆、他的隶书八分,都会有一种看似抑制不住的情绪在其中,当然,最后他还是有非常好地控制,这也是他用笔的高明之处。

在书写中,杨涛又是偏理性的,这一点是他与很多“擅草书”者的不同之处。任何时候,他也没有进入到迷狂和放肆的程度,而是每到此他便会以一种姿态止于当下,止于优雅的端口。这一点也可以从杨涛为人的心襟气度里见其一斑。

王摩诘 山水论二则 37cm×240cm 2017年

董其昌 论画二则 37cm×240cm 2017年

抛开所谓玄妙的雾水,我总是在想,书法究竟是写什么?又究竟想表达什么?每每当下,自己也会陷入一种久久的沉思之中。其实,在每一位真正的书者心里,都知道这个秘密,只是不好说,或者是不想说。看一下笔挟风雷的杨涛及书写,他应该是深知于此的。

本想从传统书法的意象谈杨涛,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话语,那就把“初月天涯”权且作缘起,并借此生发出属于原本的真实吧!并以此与杨涛及诸同仁交流互勉。

玉壶买春

饮之太和

辛弃疾·贺新郎 49cm×36cm 2016年

放鹤任人联 136cm×34cm×2 2016年

小窗幽记 节录 360cm×144cm 2017年

陆游 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248cm×129cm 2015年

万里二分联 136cm×34cm×2 2016年

林环 题兰 33cm×28cm 2016年

初月天涯

——说说杨涛的书法

文/王登科

相对于书法而言,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评论要好表述一些。一来他们都是语言的衍生,用一种语言来说另外一种语言,有点像翻译,即便不能完全会意,但大抵可以清晰。况且,作家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气质类型可以直接与作品的风格意象相对应。但是,书法却不能。很难用现代的语言去状括书法的“语汇”和意境,也很难将一个人的书写风格完全与他的经历和气质想联属,这一点或许也正是当代书法批评所面临的窘境和尴尬。

刘义庆 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 直径28cm 2016年

但是在古人那里,这种问题可能是不存在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和话语方式来说出书法的妙趣。用比拟、象征、形象喻知等方法,而不是用枯燥的概念。

此刻,我想谈谈杨涛的书法,也想尝试一下用另外一种方式,于是头脑中就冒出了“初月天涯”这几个字来。

整体上,杨涛的书法给我的印象是一种感受式的。他有点像诗人的写作,对生活的体会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看似漫不经心,但事实在作品中却呈现出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丰盈与饱满,也就是说他不会去引经据典地写作。即便他博览群书,但他最终会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杨涛的书法大抵也有如此的特点。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他可谓是一个专业的路径,对经典的深入与临摹是所有过来人都深知的甘苦。同时,这种教学和传统的方法也会造就出一种雷同和了无新意的模式。深入传统,但最后深陷其中,“喜乐窘穷”皆是古人的感喟,“我”变成了一架“肉身机器”在重复和惯性里讨生活。其实,这绝不是中国文化的本怀,当然也更不是书法传统的初衷。在此,杨涛应该是有他自己特别感受的。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他走出了时代同仁们共同的误区,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视野,面对传统、审视经典的意义,并最终呈现出了饶有特色的书写风格和审美品质。为什么会如此,这恐怕是杨涛自己也回答不出的一种精神意趣。其实,在古人那里,也是断然没有这样怪怪的诘问的。若真有人问,答者也会告诉他,就是这样,像禅宗和尚之间精悍的问答。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36cm×34cm 2016年

一直以来,杨涛被称作是草书大家,或者称之为“专擅大草”,而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妥帖。书体之分实与文字学攸关,若将此移来说书法,可谓是理尚可以,但于情却不通。其实,所谓真草篆隶之属完全可以看作是风格的流转,各禀其精神意趣,而绝不仅仅是方圆平扁的形制。从此意义而言,我认为杨涛的风格属性可以说是属于“草书”的,是属于那种“流而畅”的类型。激情与速度,状态与感觉,这或许正是前人所谓的“喜怒窘穷,一寓于书”的指向吧!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传统”应该不是一件泛旧的“衣钵”,它应该是一种忠于内心和发自心底的人生智慧。有些人一辈子在“传统”的大河中摸爬滚打,到头来却是与传统渐行渐远。也有一些人,只是临清流一望对岸,却也就真的与之道妙暗合。当然,杨涛是属于那种“摸爬滚打”之后又一望对岸的那一类人。

张籍 凉州词 105cm×36cm 2017年

其实,杨涛不应该是那种“诸体皆精”的所谓全能型的书家。历史上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倒是一位写什么都具有“草情”的人。比如他的大篆、他的隶书八分,都会有一种看似抑制不住的情绪在其中,当然,最后他还是有非常好地控制,这也是他用笔的高明之处。

在书写中,杨涛又是偏理性的,这一点是他与很多“擅草书”者的不同之处。任何时候,他也没有进入到迷狂和放肆的程度,而是每到此他便会以一种姿态止于当下,止于优雅的端口。这一点也可以从杨涛为人的心襟气度里见其一斑。

王摩诘 山水论二则 37cm×240cm 2017年

董其昌 论画二则 37cm×240cm 2017年

抛开所谓玄妙的雾水,我总是在想,书法究竟是写什么?又究竟想表达什么?每每当下,自己也会陷入一种久久的沉思之中。其实,在每一位真正的书者心里,都知道这个秘密,只是不好说,或者是不想说。看一下笔挟风雷的杨涛及书写,他应该是深知于此的。

本想从传统书法的意象谈杨涛,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话语,那就把“初月天涯”权且作缘起,并借此生发出属于原本的真实吧!并以此与杨涛及诸同仁交流互勉。

玉壶买春

饮之太和

辛弃疾·贺新郎 49cm×36cm 2016年

放鹤任人联 136cm×34cm×2 2016年

小窗幽记 节录 360cm×144cm 2017年

陆游 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248cm×129cm 2015年

万里二分联 136cm×34cm×2 2016年

林环 题兰 33cm×28cm 2016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64cm×144cm 2015年

马祖常 姚左司墨竹 33cm×28cm 2016年

幕前垂令联 138cm×35cm2 2016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