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艺术:当代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十二种呈现

时间:2021-05-26 17:45:31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当代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十二种呈现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当代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十二种呈现。

与中国迅猛的城市发展速度同步,近年来博物馆建筑同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各地被建造,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这种近乎疯狂的规模与数量使大众引发了对这个宏大景象背后的深层问题的思考:博物馆建造于使用、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呈现于观察、事件与日常性•••于是建筑师与艺术家联手举办了这次“蜃景”的展览。

此次展览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已建博物馆,未建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和未知博物馆。

已建博物馆的作品:

张佳晶装置作品:九段

这件作品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主题,进行切割的装置。作者坦言,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把当代艺术博物馆给切开,掐头去尾的切成9断,切开之后也没有刻意的附加任何意义,就是想看他是否还是如此傲慢,高不可攀!是一件大胆、有趣且“单纯”的作品。

未建成博物馆的作品:

冯路/刘宇杨模型、装置作品:未建成

这部分作品也是对当代博物馆的另一种反思。

未建成,由未建成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的设计模型聚集而成。未建成是展览空间的再展览、再生产和再消费,是展览也是对话。未建成包括两个世界:美术馆内的展览现场时未建成的现实世界,模型从建筑学退化成纯粹的展览物;网络APP是未建成的虚拟世界,在那儿,模型试图重新还原建筑设计的内容。

未来博物馆的作品:

杰弗瑞•约翰逊喷绘:美术馆的未来(数字化制图)

中国目前人均拥有美术馆的数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新的类型和形式往往出现在美术馆的规模扩张、名声鹊起的时期。在这关键时期重新思考美术馆及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目前的美术馆热潮时对过去美术馆文化的延续,还是预示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型?中国的美术馆是全球化消费文化的延续,还是对一地的现状、传统和愿景的反应?抑或两者都有?美术馆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要如何适应这些新的角色和功能?这个展览展示了一部分中国巨构城市实验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展墙上一系列美术馆的平面图不仅显示了中国美术馆的庞大数量,而且反应了其扩张的规模、多样的形式、以及建立地标的雄心。

未知博物馆的作品:

邱黯雄装置作品:艺术出借计划

这件装置作品中大多数属于绘画,由作者向艺术家借来展览的。这些作品可以出借给观众,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出借条件,观众如对作品感兴趣,愿意以艺术家提出的条件借出,且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提出的条件,便可租借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出借期满后作品将归还艺术家,并提供作品的陈列情况的照片,以及观众对作品的观感和评价。这些图文资料将与作品图片、合同一起作为参展作品的档案记录和编辑。这个对项目的全过程的记录会反映出许多有趣的艺术价值判断的差异。

凸镜之树

俞挺装置作品:正见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现场中俞挺的装置作品《正见》,既不从属与之上的四个展览内容,同时也与建筑并无紧密关联,更像是置身于展览之外的第三眼反观空间本身。据俞挺介绍,这幅作品是其根据其他作者的作品而创作的装置作品。本想在每位作品旁摆个凸镜,能够反射出作品的另一面,由于其他作者的反对,从而重新创作了名为“正见”的作品。

我们总是习惯带有个人观点的语言特点去发表看法和意见,当别人不能认同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生争论乃至争吵,这是因为我们需要被接受,被理解和被认同,一旦不能被认同,就会认为,别人对我们是有偏见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正见,真正的何为正见、何为偏见已不重要了。

此幅作品,巨大的凸镜之树并不代表智慧,只是带有一种偏见的旁观,希望观众在镜中看到变形的博物馆呈现。

据悉,本次展览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至7月18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