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收藏百科:李平秋的中国画近作

时间:2021-11-08 13:45:18 来源:

李平秋的中国画近作

最近,江苏画家李平秋出版了一本画集《生活·心迹———李平秋中国画近作选》。“生活·心迹”由画家本人拟定,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他的创作缘由。从这本画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近年来创作上的蜕变脉络。

李平秋自2002年创作“新疆系列”作品,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尽管这个系列一直命名为“新疆系列”,但游目其中,我们发现,他现在的作品,无论是体格还是风貌,均已大有改观———他对新疆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更丰富了。

2002年秋天,李平秋第一次踏上新疆那片土地。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他做了大量的记录,如拍照、画速写等。新疆之旅那段难得的经历和体验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一笔重要财富。

李平秋 中国画《闲适》

异域风情的吸引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李平秋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关注和兴趣。他利用每次旅行、写生的机会,记录所观所感。他的创作力求消解猎奇心理、剔除对象表面的虚华,从而把这些对象回归到与众生平等的层面上。

第一次新疆之行的记忆,早已定格在李平秋最初的胶片和速写本里。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创作的“新疆系列”逐渐为自己,也为观画者打开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他的画作,从最初色彩强烈、紧凑生动的忠实写照,逐渐蜕化成貌似松散、随意的水墨淡彩;从对大场面的集中刻画,渐渐浓缩为对小场景的单独描写。他在创作成系列作品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波折和转变。他最近创作的作品,用笔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琢,对人物进行的是“雕塑”处理———色彩,不要;姿态,不要;表情,不要;背景,不要———每一次感悟的获取,都是从舍弃中来。

李平秋 中国画《伴侣》

粗看李平秋的创作历程,可谓复杂多变。其个人绘画技法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为交错纵横的个人创作经历。水彩画和中国人物画对他来说就像是交错的两条脉络,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影响。他的水彩画多写静物或风景,富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其水彩画要比中国画成名早。悉心钻研中国人物画十余年来,他刻意避免水彩画留下的痕迹,借鉴徐悲鸿学派的人物画,偏重于写实手法。通过大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揣摩中外绘画大家的原作,以及不断的自我省思,他认识到艺术从创造中来,也从历史中来———既包括别人的过去,也包括自己的过去。

作为一个时时关注现实的艺术家,李平秋并未沉醉于对单一地域风情的刻画。2004年前后,他延续《大周末》(创作于2000年),开始了“都市系列”的创作,专注于捕捉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影像记录、写生、做笔记、访谈等,他记录下最普通的场景,捕捉到最普通的人物,“借他人以述己言”。经历了这些,他对人物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近年的两度欧洲之行,则彻底改变了他对“风情”的理解。回望曾经一度停滞的“新疆系列”创作,在历经时间和理念的洗刷、沉淀后,一些东西被涤曳而去,一些东西则更为清晰。

如果说李平秋在“新疆系列”的创作中经历了从对风情、场景的描绘到对对象本身的塑造和刻画的话,那么“惠安系列”就是他对笔墨、线条在当代应用上的坚守和探索。除了笔头功夫外,惠安题材本身也引发了李平秋对惠安女这一群体的关注。惠安女的纯粹、质朴,每每都被他浓缩于她们的劳作场景中。画家对其肢体语言、服饰场景的描绘也从面面俱到的对景写实变为纯用色块和线条表现,使画面拙味盎然。

综观李平秋的“新疆系列”和“惠安系列”,被除去色彩、特色服饰、肢体动作的人物回归到最本质、最单纯的描绘对象这一身份上,富于特色的场景也被淡化或剥离,没有地域概念,而是着重表现当代人的身份。即使是题记,也仅仅是对人物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无形枷锁一旦解下,李平秋的绘画语言便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一方面,他以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执掌画面,皴、染兼施,甚至还大胆运用了传统山水画中的笔法;另一方面,他刻意弱化特定的场景,而潜心描绘人物的面貌,挖掘其当代气质。两次欧洲游历的体验,让李平秋在创作之余重新审视和思考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和相同之处。雕塑艺术的形意结合、绘画艺术的色彩线条、设计产品的工艺相融,甚至是社会生活本身,都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新起点。(文左附图均选自《生活·心迹———李平秋中国画近作选》,上者为《闲适》,下者为《伴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