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河南豫剧司鼓青年振伟」

时间:2022-11-26 09:25: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家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河南豫剧司鼓青年振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马金凤在洛阳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15岁就登台演出穆桂英、艺龄长达90多年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以铿锵的梆子腔唱响了一个时代,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个传奇!《穆桂英挂帅》是她演绎一生的代表剧目。那出征的场面:旌旗招展、将士簇拥、刀枪林立、“虎头”开道、鼓乐齐鸣、惊天动地,何等气派,何等威风!半个多世纪以来,正是在这金声玉振的铿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派”唱腔代表作,创立了威武、豪放的“帅旦”行当,塑造了粗而不俗、泼而不野的艺术典型,绽放出老骥伏枥的“常青树”神采。观众们忘不下穆桂英,也忘不下程七奶奶、姜桂芝……她们都是女中英雄、女中豪杰、女中丈夫,个个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她们是“洛阳牡丹”,是“中原金凤”,时时绽放出艳丽色彩,显现出飒爽英姿!

“平常”的“马派”唱腔

人们都说,马金凤的唱腔唱起来通俗、简洁,平平稳稳;听起来明朗、上口,顺顺畅畅……所以有人认为“马派”唱腔太简单,太平常。这话说的似乎有道理,却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马派”唱腔运用最多的板式是豫剧的基本板式【二八板】,这种板式多以叙事、抒情见长,大段的叙事抒情唱段,一唱就是百十句,能使人百听不厌,靠的是演唱者高超的功力,如果唱不好,的确能把观众唱跑。马金凤能把“不平常”唱成平常,能把“不简单”唱成简单,而正是这种通俗、简单的演唱才使“马派”戏能够如此传得开、留得下。这才叫功夫,这才是大家!

豫剧是贴近民众的剧种,“马派”唱腔是在她长期为河南民众演唱的沧桑岁月中形成的。5岁学艺“7岁红”的马金凤,从小苦练成才,扎根中原乡野村镇,一生上演了数百部剧目。她之所以年近八旬仍能活跃于豫剧舞台,除了幼时练出的一副清脆圆润、水灵通达、高低自如的好嗓子,还在于她那娴熟的演唱技巧和自然流畅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她以小嗓为主,大嗓为辅,又常常大小嗓结合,吐字真切清晰,喷吐爽利,行腔运气轻松自如。在豫剧流派的传承上,马金凤曾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上世纪30年代初曾先后向马双枝、管玉田、司凤英等学习祥符调, 1938年入太乙班向著名男旦燕长庚、翟燕身学习豫西调,1949年入安徽界首豫剧团学唱豫东调。正是有了对各路流派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自成一格、底蕴丰厚的“马派”艺术。马金凤是豫剧豫东调的杰出代表,但其唱腔在保持豫东调巧、快、柔等特点的同时,又能将豫西调的舒展、深沉融入其中,使简单的板式呈现出有特点、有规律的不简单的变化。在唱腔创造上,节奏紧凑、平稳,旋律很少作跳进处理,字多腔少,词密腔简,惯于使用流畅的“叠句”和紧凑的“连垛”等手法,“大段词从容贯连”“小叠句轻快垛唱”等多种节奏形式,使唱腔显得丰富、多变,而又简洁、集中、通俗、口语化。特别是在大段叙事性较强的【二八板】中,更显示出这方面的特长。如《对花枪》中姜桂枝“老身居住南阳地”这段唱就有123句唱词,马金凤却能唱得丝丝入扣、环环相接、活泼风趣、自然流畅,让人百听不厌。其俏丽明快、清脆爽利、洒脱刚健的风格,很符合河南人干脆、爽朗的性格特点。这种带有地方化、平民化的风格,才是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的“马派”唱腔深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横空出世”的“帅旦”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是一个激情燃烧、崇尚英雄的年代。满怀报国使命感的马金凤对传统豫剧《老征东》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她把它改编成了充满爱国情怀的《穆桂英挂帅》,当“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旋律回荡在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中国海军“长江号”炮舰之上时,不仅《穆桂英挂帅》火了,《穆桂英挂帅》创造的穆桂英这个形象也火了。戏曲原本没有帅旦这个行当,演这类人物,或归青衣,或归刀马。然而,艺高人胆大的马金凤就是凭着自己积淀的硬功夫,同时在人物装扮、作派气质上接受梅兰芳大师的指点,大胆地融入了青衣、刀马旦、武生等诸行当的唱念做舞,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立体、更生动、更丰满。当人们问起这个形象的行当归属时,马金凤即刻答曰“帅旦”。一个戏曲新行当就横空出世了!所以,“帅旦”这个行当是属于马金凤的,是属于豫剧的,也是属于戏曲的。

《穆桂英挂帅》之所以成为常演不衰的豫剧经典,与其取得的出色艺术成就紧密相关。首先,它体现在马金凤精湛高超的演唱艺术。一是运用朴实、简洁的旋律节奏表现穆桂英的威武、庄重。如演唱“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在了身……”以规整对称的上下韵和大段词从容贯连的唱法进行,并以连续顶板起唱,使曲调显得质朴、洁净,节奏干练、有力,表现出三军女元帅威武、庄重、从容干练的气魄风度。

二是以集中精炼的拖音、甩腔抒发人物的情怀志向。在“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这段48句唱词的唱段中,马金凤只用了一个拖音、两个甩腔。一句拖音是“帅字旗-飘如云”,它以旋律上行四度跳进在高音“2”的长拖音,来形容校场千军万马、旌旗飘荡的壮丽场面,马金凤那清澈、嘹亮的嗓音,唱到此处似有穿云裂石之势,格外挺拔、高昂,再加上乐器模拟金鼓齐鸣的音响,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穆桂英重见帅旗时的激动、感慨和她的豪情壮志表现得突出鲜明。第一个甩腔是“谁料想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哪”,在“谁料想”的“想”字上收音、顿住,然后以旋律上行四度跳进到高音“2”和强有力的切分音节奏相结合的方法甩腔。这里采用了“一收一放”的唱法,充分表现了穆桂英“五十三岁不服老,两鬓霜白又领兵”的豪迈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个甩腔是“穆桂英我本是她的母亲哪嗨呀”,前六个字旋律采用同音重复的方法,后七个字则采用大幅度、波浪式的方法来甩腔放声,一顿一挫,把穆桂英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表现得极为贴切、动人。

三是以鲜明强烈的调式对比、变化,表现人物激荡的情感,复杂的内心纠结。“接印”一场,马金凤在“想当年我跨马提刀、威风凛凛、冲锋陷阵”这段近20句豫东调【紧二八板】唱腔中,别具匠心地插入了一句豫西调下五音落腔,使整段唱腔顿生波涛,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气势。这里,上句“我若是不到校场去传令”,用的是豫东调,演唱高旋、激越,表现穆桂英出征之前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句“聚将钟催得我两耳轰呵”,突变为豫西调的唱法,旋律由高而下,翻卷跌宕,又似大河奔腾,形象地显示出穆桂英二十年后猛闻号角连天、战马嘶鸣,聚将鼓阵阵催人时激动、感慨、振荡之心情。在这场戏中,马金凤还十分独到地安排了一整段豫西调【慢二八板】“未开言来心如焚”,与穆桂英在全戏中的100多句豫东调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她面对老太君心急如焚地唱出了对宋王昏庸、佞臣当道的无比愤慨,也唱出了对杨家世代忠良屈死沙场的英雄无限怀念和深切惋惜,一反常规地运用音乐唱腔的悲壮基调把穆桂英的戏推向了一个情感高潮。

这出戏在酿造充满豪气的声腔气势的同时,也酿造了充满豪气的舞动气势。穆桂英的亮相、台步、云手、水袖、眼神,其韵律中、节奏里,招招式式都散发出巾帼豪气。“接印”一场,当穆桂英在为那“招讨帅印”犹豫徘徊之时,突然听到聚将鼓响了,“咚!咚咚!咚咚咚!”擂起第三声时,背身而立的穆桂英在“崩、登、仓”的锣鼓声里,快捷利索地转身、翻身、挺身、提神、丁字步亮相,这雕塑般的造型闪现出穆桂英二十年前提刀跨马、横扫敌寇的威风,那炯炯发光的双目放射出被战鼓激发出来的豪情。当唱到“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时,马金凤借鉴了盖叫天的武生动作,在“山膀”“云手”“蹉步”“跨马”等一系列舞动的流程里,张扬出女元帅威武雄壮、叱咤风云的自豪感。紧接“抱印”一节戏,是以水袖的柔韧力度来释放人物的情怀。只见穆桂英激动地将双袖弹出覆盖在招讨印上,然后捧起凝视,颤巍巍地抚摸,将脸亲切贴至帅印,好像久别重逢的战友,情深意厚。忽然,金鼓频催,她迅速转身,右臂伸出托起帅印,左袖搭上,二目炯炯注视帅印,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中长身,那搭在臂膀上的水袖犹如张弓射箭,有力地徐徐拉开,而后顺势行至下场门,又一个转身抓袖亮相,挺身急下……穆桂英澎湃的激情即刻被融注在这水袖的起落张弛间。马金凤这种将人物内心情感与表演动作高度契合的起、承、转、合,使人物创造臻于“化境”,往往让观众因陶醉其中而备受感染,因心灵满足而潸然泪下。这里,青衣的沉稳庄重、刀马旦的英俊洒脱、武生的刚健威武所熔铸出的“帅旦”戏的瑰丽与壮美,将永久镌刻在戏曲艺术的画廊上。

“一戏一格”的“混合旦”

马金凤不但是艺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不甘平庸的艺术家。她不但在《穆桂英挂帅》中特立独行地创立了“帅旦”,在传承排演其他旦行戏时,也绝不甘愿老戏老演地“刻模子”,她甚至像当今现代派导演们追求的那样,“一戏一格”,每创排一出戏,都能对传统的行当程式戏路有新的理解,新的变化和突破,力争创造出更鲜活的“这一个”。对于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是何等难能可贵啊!她的代表作“一挂二花”中的《花打朝》《花枪缘》,即是这种重大突破的典范之作。

传统戏《花打朝》讲的是程咬金夫人程七奶奶进京告御状的故事,将一个以往舞台上颇为“丑相”的行当人物,转换成一个豪爽泼辣、粗中有细、见义勇为的喜剧形象,对于擅长青衣、花旦的马金凤的确是一个挑战。在著名编剧、导演杨兰春的启发指导下,马金凤将花旦的俏丽活泼、彩旦的泼辣幽默、刀马旦的豪爽英武、武生的勇敢仗义融进了人物之中,大胆创造了一个观众特别喜爱的四不像的“混合旦”。对于豫剧旦角艺术是又一个了不起的成果!第一个精彩处是人物登场亮相时的“三进三出”。程七奶奶要到罗府赴宴,在小郎催促下,她先是着急慌忙冲到台口,观众还未看清真面目她却一拍腿一跺脚,哎呀一声蹿了回去;二次上场,错把拨浪鼓当折扇,跑到台口儿摇了一下,瞪一眼小郎又转身蹿了回去;三次上场终于稳下身来,以飘逸潇洒的碎步走至台心展折扇从容亮相,这个亮相好似孔雀开屏,光彩照人!一个爱说爱笑、洒脱倜傥的“土诰命”形象呼之欲出。这种“先藏后露”“欲扬故抑”堪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手法媲美。

“午门斗奸”一场,为了惩治皇亲国戚苏定方的霸道气焰,这位“丑面夫人大脚板”的程七奶奶于镇定自若中突然飞身起脚发力,不仅踢飞了苏定方一双朝靴,并把一双大脚翘在其肩上,以俗中出奇的表演彰显了人物嫉恶如仇的刚烈。最出格的是“闹殿打朝”,为了表现这位“土诰命”怒不可遏情势下斗邪恶的“无法无天”,人物表演更是激情饱满,有声有色。当程七奶奶为救罗通上殿保本,对唐王用“耐心”“痛心”“决心”的说理方式失败时,便毫不留情展开了“反击战”。通过金殿之上追逼唐王的“一蹦”“二跳”“三拍”“四砸”的火爆动作,把人物由忠言劝告到攥拳捋袖,由慷慨陈词到双脚蹦跳,由悲愤控诉到举椅猛砸,心理流程表现得跌宕有致,层次分明,步步推向高潮。使整个“打朝”既打得痛快、打得爽朗!又展现出了有情有理、有急有缓、有刚有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女中豪杰形象,是戏剧行当表演的一个新飞跃!

与《花打朝》泼辣火爆的“混合旦”不同,《对花枪》中马金凤塑造的姜桂芝是一个超凡脱俗、开朗高雅的“混合旦”。为了塑造这个身世坎坷、武艺超群的女中豪杰,造型上是“老旦少扮”,突出其贤淑、开朗、高雅的“老来俏”形象。叙述人物身世时,既有以老旦身份对戎马倥偬生活平和、沉稳的叹息与感慨,又有以小旦唱作的俏丽风趣表现少女生活的稚气欢乐,玲珑活泼、笑傲人生的态度充满了中原人的乐观、豁达。高潮戏“众位英雄跪在地”这段面对忘恩负义老罗艺的【二八】【流水】唱段,以大开大合的跌宕旋律和喷吐有致的腔调韵致,酣畅淋漓地倾诉了姜桂芝40年的活寡、40年的委屈,恨中有爱,爱中有怨,急中有恼,恼中有怜,将一个忍辱负重、豁达大度的女中丈夫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老骥伏枥的新跨越

20世纪,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豫剧“六大名旦”为代表的艺术大家,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创立了豫剧旦行六大流派,为豫剧艺术的划时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岁月浩茫,随着老一代艺术家的先后谢世,马金凤——这位跨世纪的艺术大家,为了豫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责无旁贷地捧起了沉甸甸的“帅印”,擂起聚将鼓,怀着对豫剧的赤子情怀,带领将士们再出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家的初心。

年轻少壮时马金凤曾长期为工人、农民、战士演出,到六七十岁后仍心系基层观众,经常组织小分队到偏僻山村演出。一次,她专为两位大娘站在村口路边儿迎着山风唱《穆桂英挂帅》。她说:“好的口碑是一个村一个村唱出来的。”

74岁,曾代表豫剧赴香港演出,庆祝香港回归。她说:“穆桂英能53岁挂帅出征,我为什么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

76岁,马金凤为河南省戏剧大赛参赛剧目《情系小浪底》甘当配角儿,并打破门户之见,提携“阎派”弟子赵晓梅。她说:“一辈子学生给我配戏,我这次甘愿当绿叶。”

78岁,2000年时的马金凤以非凡的眼界,超人的胆略,赶时髦地将豫剧来了一次“洋”突破!策划运筹了由河南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国家交响乐团与河南豫剧界一流院团合作组成强力团队,在北京保利剧院演绎了一台大型交响乐版的舞台剧《穆桂英挂帅》。十场演出,座无虚席。恢弘的音乐,壮丽的场面,强大的阵容,精湛的表演,前半场由高徒柏青冲锋,后半场由师父马金凤压阵,老少联手,众星捧月,气势非凡地推出了中西合璧的世纪交响,成就了《穆桂英挂帅》的新辉煌!

87岁,耄耋之年的马金凤为推动豫剧艺术传承发展受聘于中国戏曲学院,为第一次开办的豫剧表演本科班倾囊授课。次年,为庆祝建校60周年,88岁高龄的马金凤亲自登台携学生共同演绎《穆桂英挂帅》 “出征”,她说:“中国戏曲学院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恁啥时候叫,我啥时候到。”

马金凤今年5月29日仙逝,终年100岁。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这位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的见证者、推动者,一个为人民唱了一辈子戏的艺术家,以90多年的舞台生涯,坚持守正创新,诠释着豫剧的繁荣发展。她的一生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教学相长中探索艺术真谛。她的谢幕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她那威风凛凛、一生披挂不卸甲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年轻一代,抖擞精神,为戏曲艺术的下一个百年目标而“金声玉振”,谱写新的华章!

作者:谭静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