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尼古拉斯.帕蒂「尼古拉斯画家」

时间:2022-11-29 12:05:06 来源:出色WSJ中文版

大家好,尼古拉斯.帕蒂「尼古拉斯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尼古拉斯·帕蒂于工作室

开篇图:《陨石人像》,2022

软粉彩 亚麻布

149.9 x 127 x 3.2 cm

明亮丰盈的色彩、如梦似幻的秘境奇景、欲语还休的人物肖像…….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画中的世界以缤纷的视觉表达,容纳了对经典绘画题材的回应、对艺术史的指涉、对人与自然的哲思等层层意涵,隐隐地触碰观者的感知与情绪,邀请大家一探画中究竟。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却并不强调明确的解读,而更像是引导我们在视觉之旅中,获得焕然一新的感受,从而重新看待身边的日常景观和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

尼古拉斯·帕蒂 1980 年出生于瑞士洛桑,现居纽约。在成长过程中,他接受过系统的古典艺术教育,同时也接触了 3D 动画影视制作,还进行过大量街头涂鸦和公共艺术创作。尼古拉斯·帕蒂广泛的兴趣及多领域的涉猎经历,逐渐塑造了他创作中的核心元素:融合了具象抽象的表达、平面高饱和高对比色块营造出的体积感与景深、和谐又富有动态张力的画面结构。

自 2020 年以来,尼古拉斯·帕蒂就成了新兴艺术市场的一股旋风。他的这种充满安慰与弥合、松散又柔和的风格,备受后疫情市场的青睐。去年,帕蒂的粉彩景观画《Landscape》当年便于佳士得以近 2200 万元的价格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尼古拉斯·帕蒂最“破圈”地无疑是他画中的色彩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然而,仅停留于对他创造的图像本身的讨论,也是对艺术家最常见的误读——事实上,尼古拉斯·帕蒂在不断地重访,甚至某种程度上“复活”了一些绘画艺术史上的重要议题。

尼古拉斯·帕蒂近年来坚持使用粉彩颜料进行创作,将这种在艺术史上被“轻视”的媒材复兴并重新带回主流视野。在中世纪就已诞生的粉彩原料与最初的化妆品原料同源。相比油彩,粉末状的粉彩具有即时、便利等特征。直至 21 世纪,粉彩在没有工作室的创作者、尤其是居家的女艺术家群体中极受欢迎。相应地,正因为其受“家庭主妇的喜爱”及不如油彩的持久性,除了洛可可时期的短暂“昙花一现”,粉彩在艺术史上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兴趣爱好”而并非严肃的职业创作。

尼古拉斯·帕蒂,《红色森林》,2022

软粉彩 亚麻布,149.9 x 127 x 3.2 cm

尼古拉斯·帕蒂对粉彩的运用正是想挑战这种观点,并拓宽粉彩使用的更多可能性。在他的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嘴唇与眼部色彩被强调,隐隐地用粉彩“短暂、脆弱”的特征去呼应化妆、取悦自我与他人在女性主义框架下的讨论。在景观和静物作品中,他打破了主流对于粉彩应用一贯地“柔和、通透、朦胧”的效果预设,反而营造出饱和、浓烈、不透明的色块和细腻明晰的肌理,用粉彩进行了更丰富的视觉实验。

除了对于媒介的探索,尼古拉斯·帕蒂也全方位地通过自己海量、大规模的创作,对静物、人像、景观这三大具象绘画主题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尼古拉斯·帕蒂于豪瑟沃斯洛杉矶个展

「林下」(Sottobosco)现场

摄影:Joshua White / JWPictures

尼古拉斯·帕蒂的肖像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巨大的人像雕塑表面,立体的五官并非是由雕刻物理实体形成的实际凹凸,而是通过覆盖于原胚表面的彩色“皮肤”绘画而增强的视觉错觉。彩绘雕塑的概念呼应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雕塑的重新诠释的历史。白色的大理石雕塑一度成为艺术史上压倒性的权威,直至近代人们才发现,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雕塑,实际上都是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创作的。另一方面,这种用色彩营造体积感的技法也与他过去的 3D 动画制作经历有关。在早期的三维特效建模中,需要先绘制出简单的二维平面几何图形,再通过旋转或增厚来为其赋予体积感,形成基础的标准件。尼古拉斯·帕蒂的人像也是如此这般“标准”:中性、同质、无关年龄性别种族、亦无明确的叙事背景关联。与此同时,人像的眼睛似乎在直视着观众,令人难以移开视线,不禁被这些迷一般陌生又熟悉的面孔拨动情绪,浮想联翩。

风景画的历史回溯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关系,尼古拉斯·帕蒂则致力于描绘没有人类痕迹、不受干扰的自然景观,尤其是树木、岩石等最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被充分表达过的、最常用于象征自然界的符号。他明确表示自己更倾向于描述“人类文明前”或“人类文明外”的景观。最新的洞穴和陨石系列创作,便是基于对于“史前景观”、“外星”或无机生命图景的联想,以及衍生的关于孤独、内省的启示。尼古拉斯·帕蒂画中的景观因此更具永恒性,用其独特的视觉表达,为这些我们所熟悉的风景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看方式。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

软粉彩 亚麻布,99 x 94 x 3.2 cm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

软粉彩 亚麻布,149.9 x 127 x 3.2 cm

尼古拉斯·帕蒂认为艺术史里仍然有很多概念性的新视角值得探索。艺术家曾表示,他对于“在已有的艺术分类里提出新问题”感到着迷:例如,景观画如何考察我们与自然的连接、肖像画使我们思考与觉察自我、静物则揭示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物质化的社会。在每个议题下,艺术家都试图削减一切非必要的元素,让观众能通过观看他的绘画,从画面纯粹而凝练的表达里感知到这些核心讨论的存在。正如艺术家所言,“只要长久而深入地观看,你就会从陶罐中发现神性”。

今年 6 月 30 日,《尼古拉斯·帕蒂:红色森林》新展览登陆香港,该展览既是对他代表性粉彩绘画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他在个人美学上的一场最新实验。

《WSJ.》:对于每个展览,你都会因地制宜,特别地设计展览空间。2018 年你在北京木木美术馆和 2020 在豪瑟沃斯洛杉矶的展览空间设置的拱门和立柱令人印象深刻。对于本次香港的展览,你有什么安排,之后有更多的中国展览计划吗?

尼古拉斯·帕蒂 :之前坚持亲自到场,结合现场的体验进行大型创作与布置,这也与我过往大幅的墙绘涂鸦的经验有关。但很遗憾,因为疫情,这次我无法前往香港进行现场创作。我远程完成了布展,它将保持我一贯的风格,展览空间的墙面会用变幻的色彩对应不同的画作,营造沉浸式的氛围。

我曾经多次到访中国,十分喜欢中国的传统和当代艺术,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展览我的作品,并创作大型装置和墙绘。目前有两个大型项目在前期讨论,虽然由于国际旅行尚未恢复而不能确认落地时间,但我十分确定它一定会发生。

《WSJ.》: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你的主要创作主题之一。这次展出的新作《陨石肖像》系列,很容易让中国的观众联想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哲学,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感想吗?

尼古拉斯·帕蒂 :我认为在人与自然的框架下,东西方哲学有共同之处,西方也有类似的“水木火土”四大元素的理论,将来源于自然的能量与人体相连接。最近的种种危机在提醒我们,这种连接变得脆弱而不稳定,尤其是气候的突变带来的环境危机和由此影响下蔓延全球的焦虑气氛。本次展出的肖像作品中的“陨石躯干”部分代表着金属与石材的双重元素。陨石来自地球之外,我也在思考,人是否也是自然中的“外来力量”。同时,陨石的表面纹理也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人石和由石头联想“微缩山水”的赏石供石文化。

尼古拉斯·帕蒂,《陨石人像》,2022

软粉彩 亚麻布,149.9 x 127 x 3.2 cm

《WSJ.》:你的创作根植于对艺术史的研究,尤其是大型展览一定会根据展览地点的历史文化进行特定演绎。可否分享本次在香港展览的相关探索?

尼古拉斯·帕蒂 :我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很感兴趣,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我了解到有艺术家将其一生投入到例如陶瓷、文人石等单一媒材的研究中。跨越几十年甚至世纪的变迁,这些取材于自然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丰富。本次展览中我也在试图建立这种联系。

西方艺术史上一贯把自然物质纯粹当做改造利用的材料,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理石雕像:我们将人造的各种意义加之于其上,这些意义和材料本身并无任何关联。而中国艺术崇尚基于材质最原朴未改造的状态来观照自然,从中发现本质的美,并引申出以物喻人、以景喻情的哲学。刚才提到的文人石也是如此,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会从欣赏石材天然形成的纹理、形态、特征出发,从一小块供石的纹理,引申到宏大的山水和对于“一花一世界”的自然哲学的思考。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也做了相关的参考,例如中国景观画中云的表达和深浅不同的将山水连接的青绿色。在《陨石人像》中我尝试了将青绿与橙色并置,试验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然而,我仍然在持续的学习中,这些尝试很多是作品完成后的回溯产生的联想,而非直接的由明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

软粉彩 亚麻布,99 x 94 x 3.2 cm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

软粉彩 亚麻布,110 x 140 x 3.2 cm

《WSJ.》:如此说来,你的作品中充满了多层令人解读的空间,你如何看待艺术作品的叙事、情感与主张?

尼古拉斯·帕蒂 :在采访中我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及背后的故事,包括前面提到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感想。然而,在实际的作品创作和呈现上,我对于“阅读理解”般地解读情感与叙事非常谨慎。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有直白明确的既定指向,而是希望保持完全地开放性。

我会用色彩、构图上的特定表达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用整个展览空间的设计试图令观众置身其中,然后让每个人获得各自不同的感官体验。就好像文人石,人们可以对着它冥想数小时,产生完全因人而异的思绪与体会。这可能也是艺术和自然相似的地方,一块上千年的石头和一件历史上的艺术品,都可以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所欣赏所感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会与感想。

《WSJ.》:具体到创作过程和手法中,你如何实现你所说的这种开放性的?

尼古拉斯·帕蒂 :我不会营造刻意营造体验——我只想创造一个能产生、承载体验的物体。我会尽量地减少具象的指引元素和叙事。在创作过程中,我不会将具体画笔的动作、我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去做归因,而更偏向即兴、即时。这和早年的涂鸦经历有些相似——涂鸦十分强调绘画过程中的动态与动作,而且一开始往往尚未完全计划好所有的细节,而是在边创作的时候边构思。在作品完成后,我也许会回顾整个作品,并将我的思考分享出来,但这绝不是解读作品的“索引”。在大型展览中,我会围绕着作品创作墙绘、拱门、布置展厅,营造出一个“画中世界”,让来自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徜徉其中并各自产生不同的联想与解读。

尼古拉斯·帕蒂个展

「紫色暮光」(L’heure Mauve)

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展览现场

《WSJ.》:大多数观众对你的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鲜明浓烈的色彩,以及由色彩对比形成的体积感。对于这次展览中的新作品,你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新的尝试?

尼古拉斯·帕蒂 :我依然在持续地探索高对比高饱和度的不同色彩所营造的视觉效果。于此同时,我也在尝试一些单色作品,想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例如《红色森林》,相比那些更梦幻的景观作品,这副画和现实有更强的关联性——它的灵感来自于森林火灾,浓烈的红色其实和现实经历中的感受一样强烈。西方宗教艺术中有“地狱之火”的描述,万物在其中被燃烧为灰烬,这幅画也是结合现在的环境危机,对于艺术史上这一表述的回应。强烈的色彩和其背后的破坏力意涵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图像的吸引力。我十分好奇观众将对这幅画有怎样的反应。

尼古拉斯·帕蒂,《风景》,2013

墙面喷绘,格拉斯哥项目「157天的阳光」现场

600 x 3000 厘米,摄影:Patrick Jameson

图片由艺术家及

The Morde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 提供

《WSJ.》:最后一个问题,你尝试过涂鸦、3D 动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媒介,又在世界各地生活过,这些对于你现在创作有什么影响?你如何将多领域的尝试转化为统一的艺术语言?

尼古拉斯·帕蒂 :我非常乐于从新的尝试中找到创作的激情。我现在较多地使用粉彩为媒介进行创作,但是每次都会在表达上有点变化,也会根据不同的地点和空间进行新的试验。由于前面谈到的关于陨石和“非人类环境景观”的启发,我最近在尝试金属上绘画。目前我正在意大利托斯卡纳进行三星期的墙绘创作。随着我的经历变化,可能我的创作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每天画画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就算我没有展览,又或是不会取得成功,我还是会坚持做一样的事情:一边学习,一边创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