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时间:2022-11-30 18:29:03 来源:古玩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大家好,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一 漆御酒杯(M1 ∶ 139-19-⑥)内底


图二 漆御酒杯(M1 ∶ 139-19-⑥)外底


图三 漆素面杯 (M1 ∶ 341-2)


图四 漆曹字杯 (M1 ∶ 139-15-⑨)


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于古代漆器的研究也历经百年,对古代漆器百年研究史进行梳理和述评,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依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等,可将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考古工作基础薄弱,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漆器的各方面的认识都十分欠缺,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基本的器物介绍和说明,在70年代才有了些关于出土漆器铭文和产地的基本问题研究。


较早的研究主要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围绕着日本学者在朝鲜半岛汉乐浪郡汉墓清理出土的漆器进行的研究,中国学者要么翻译其资料和研究成果,要么利用他们的材料进行一些有限的研究,基本上为铭文和图案的研究,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并佐以乐浪汉墓的发现,对漆料、汉代漆器的概况及夹纻胎骨进行初步的研究,由于当时考古发现有限,主要利用了文献的考证,而缺乏考古学的证据,还有学者记录了当时所见到的非科学发掘的长沙漆器。

这批漆木器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为研究汉代漆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从2016年6月开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漆木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统计、整理与分类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此次整理工作共涉及海昏侯墓出土漆木器2000余件,其中较为完好、能辨识器形者1100余件,其余多为漆木器残件或漆皮残块。现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木器整理情况介绍如下。


图五 漆李具杯(大)(M1 ∶ 2-1)


图六 漆李具杯(大)(M1 ∶ 2-1)


图七 漆李具杯(小) (M1 ∶ 310)

图八 漆李具杯(小)(M1 ∶ 310)


图九 朱漆卮(M1 ∶ 633)



图一〇 黑漆卮(M1 ∶ 713)


图一一 漆小卮(M1 ∶ 139-2-①)


图一二 漆御酒盘(M1 ∶ 139-19-③)


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发现的漆器稍多,主要出自湖南长沙战国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和河北满城汉墓等。中国学者根据自己发掘得到的资料,对漆器进行了一些简要梳理,主要是对长沙楚墓出土漆器情况和漆器图案的介绍;李家浩对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龟盾”上的漆画内容进行了分析;孙作云对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作了考释;熊传新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作了简单介绍;陈直根据当时漆器出土情况对汉代漆器进行综合研究;和惠对宋代墓葬出土的团扇和雕漆扇柄作了探讨。

关于漆器上文字的研究,包括文字的考释及以此为基础的关于漆器产地、制造者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如对满城汉墓漆盘铭文的研究,对临沂银雀山西汉墓漆器铭文的考释,对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漆器产地问题的探讨,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的探讨。这一时期学者们也关注漆工艺研究,沈福文简要梳理了中国髹漆工艺美术史;索予明的研究偏重于文献记载和馆藏品,如从先秦典籍角度讨论三代漆工、对馆藏楚漆器及漆画风格的探讨、对夹纻胎及其源流的研究等;王世襄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对中国古代漆器装制工艺进行了探讨;王和举从工艺技术角度对漆器源流进行了探讨。



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初步发展阶段


在70年代考古发现几批重要漆器后,八九十年代,随着各地配合大规模基本建设而相继展开的考古发掘,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等一批大型墓葬和墓葬群,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漆器,使中国古代漆器资料大为丰富,学者们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的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拓展。


《髹饰录》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学者们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和阐释,取得了丰硕成果。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是集大成者,对《髹饰录》作了全面而详细的注释和讲解;何豪亮、陶世智的《漆艺装饰学》分三编,《上编》讲原料、工具、设备等,《中编》和《下编》分章阐述不同说法,王世襄评价其“弥补了《髹饰录》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此外,在漆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沈福文、李大树对中国漆艺的传承和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出一整套漆器创制工艺的技术,逐渐建构形成漆艺的技术体系;沈福文按照历史朝代顺序简略介绍了中国漆艺继承和发展情况,并对现代各地区漆艺情况作了概括介绍;王琥对中国漆艺史、外国漆艺史、漆艺材料、漆器器形及纹饰等方面作了概要介绍。关于天然漆及其利用方面,日本学者见诚敏子对古代漆器的涂漆和干燥技术进行了研究;熊松青对天然漆及其利用等问题作了探讨。关于中国漆器的起源,陈振裕作了有益的探索;高炜对陶寺龙山文化木器进行了研究并对北方漆器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先秦漆器,陈振裕对夏商时期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唐云明对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漆器的渊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王明利对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进行了探讨;殷玮璋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漆器进行了研究;王巍对西周漆器的制作工艺技术、螺钿漆器的源流、漆器的功用及其与青铜礼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永山对西周漆器作了概述;张长寿、张孝光根据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对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进行了研究。

此外,一些综述和综合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郭德维对先秦时期漆器发展进行了探讨;陈振裕对东周漆器的分区进行了初探,并对先秦漆器作了概述;周世荣对湖南出土的战国漆器进行了综述;马文宽对战国漆器进行了分析;高炜对东周漆器进行了研究;郭德维对先秦时期漆器发展情况及曾侯乙墓漆器特点作了分析;李如森对战国秦汉漆器进行了综述。


这一时期,楚墓出土漆器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余秀翠对湖北当阳赵巷四号春秋墓出土漆俎的图案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王红星对包山二号楚墓漆器群进行了研究;黄纲正对湖南楚墓出土的漆奁和漆樽进行了分析;聂菲对楚系墓葬出土奇案进行了研究;胡志华对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漆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进行了初步分析。

商承祚对三件漆器作了名物考释;陈振裕探讨了楚墓出土漆器的产地问题;李昭和对“巴蜀”与“楚”漆器进行比较分析;陈绍棣对战国楚漆器作了简要介绍;陈振裕对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手工业进行了研究;院文清将楚与秦汉漆器进行比较分析;滕壬生对楚漆器进行了探讨;侯德俊对楚国的漆艺术和漆工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陈振裕对楚国漆器装饰艺术与工艺进行了研究;皮道坚对楚艺术史中的漆艺进行了相关研究;蔡全法对楚国绘画进行了分析。


图一三 漆绪银盘(M1 ∶ 703)


图一四 漆素面盘(M1 ∶ 139-8-⑤)


图一五 漆医工盘(M1 ∶ 17-1)


图一六 漆绪银碗(M1 ∶ 858-1)


图一七 漆庞氏碗 (M1 ∶ 139-12-⑥)


图一八 漆庞氏碗 (M1 ∶ 139-12-⑥)外底


关于秦汉漆器,综述和综合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陈振裕对湖北出土的战国、秦、西汉漆器进行了综合研究;张燕梳理了扬州漆器史;杨权喜对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进行了综合分析;周琍对汉代江南漆器制造业进行了初步探索;王仲殊对汉代漆器进行了综合研究;张理萌对汉代漆器进行了综述。此外,聂菲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功能探讨了汉初长沙地区风俗习惯;林蔚文对先秦秦汉时期越人竹木漆器手工业状况进行了初步论述;余华青对秦汉漆器价格进行了探讨;陈振裕对湖北战国秦汉漆器进行了年代分期。


关于秦汉漆器上文字的研究包括文字的考释及以此为基础的关于漆器产地、制造者等诸问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的研究有宋治民对汉代漆器制造手工业的研究;方诗铭从出土文物探讨汉代“工官”的一些问题;肖亢达对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漆器刻铭与秦代“亭”、“市”地方官营手工业进行了分析;逢振镐从髹漆纹饰等方面比较分析胶东、临淄、临沂三个地区出土的汉代漆器,从而推断它们的产地;孙斌来对汝阴侯漆器的纪年和M1主人进行了探讨;陈振裕对湖北战国秦汉漆器文字进行了研究,并对楚墓出土漆器的产地问题进行了分析;蓝日勇、杨小菁对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铭文进行了分析;符钰对汉代漆器文字进行了综述。


这一时期从工艺和艺术角度对秦汉漆器的研究成为热点,张荣、皮道坚、张承志对漆器造型及装饰进行了研究;后德俊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与楚国漆工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夹胎漆器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考古发现及其制胎、制漆、与巴蜀漆器的关系等方面对楚国漆器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正光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黑地彩绘棺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李晶寰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王纪潮讨论了战国秦汉漆器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此外还有一些漆器图录中的关于漆器的综述文章等。


关于汉以后漆器,这一时期考古发现少,研究成果也不多。王世襄对安徽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出土的两件犀皮漆杯进行了研究;孙机从制作技巧、年代、服饰、墓主人思想入手,对固原北魏墓漆棺画进行了研究;陈晶对三国至元代漆器作了概述;朱家溍对明代漆器作了概述。


三、第三阶段(21世纪至今):全面发展阶段


对于漆器的研究更加全面,既有对考古新材料的追踪探索,如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也有对已有考古材料的深入挖掘,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对于某些方面的研究已渐成系统,多学科合作研究逐渐推广,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漆器的大致面貌。


髹饰工艺和漆器保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有两部专著问世,一是张飞龙对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作了综合研究;二是长北对《髹饰录》记录的古代漆器髹饰工艺与东亚漆器髹饰工艺进行了综合研究。潘天波在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注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诸葛铠主要从纹饰入手对中国古代漆器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陈振裕对中国历代漆器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陈振裕所著论文集收录19篇漆器论文,包括漆器制作工艺、造型、纹饰与文字等方面内容;周世荣对长江流域出土漆器的主要特点、文化内涵、工艺概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张荣、裘琤对截至20世纪考古发现的漆器资料进行了简要梳理和扼要分析。



关于先秦漆器,石超对浙江史前遗址出土的漆器进行了分析;张飞龙、赵晔对中国史前漆器文化源与流进行了探讨;张飞龙对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进行了探讨;李娜对良渚文化漆器进行了初步探讨;洪石对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嵌蚌漆牌饰”、商周螺钿漆器、先秦两汉漆器的髹饰工艺、先秦两汉嵌绿松石漆器进行了研究;卢一对先秦礼器中的漆器传统作了探讨;罗运环对郭店一号楚墓所出漆杯上的文字内容及墓主和竹简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赵吴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所出漆车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它们分为Ⅴ型:Ⅰ型车疑为“金根”车,应属战车类,多见用金、银、铜、铁和玻璃态珠、红色玛瑙珠装饰;Ⅱ型车为战车类,不见金、银和各类料珠串饰装饰材料,使用铜、铁材料,多见车整体髹漆,朱漆彩绘;Ⅲ型车疑为安车或轓车,车舆结构结合处多采用铜肘件连接固定,左右横出D形车耳,多见车整体髹漆,朱漆彩绘;Ⅳ型车疑为戎车或役车、猎车,戎车就是战车,有椭圆形样式、圆形样式和方形样式;Ⅴ型车仅见一辆,舆厢为木板结构,未髹漆,无装饰。


关于秦汉漆器,陈春生对西汉漆奁作了概述;孙机对汉代漆器相关问题作了分析与研究;洪石对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与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松长对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出土汉代漆尺彩绘图像作了解读;刘芳芳对战国秦汉妆奁进行了研究;胡玉康、潘天波对汉代西北地区漆器手工业及其民俗文化特征作了初步论述;胡玉康、潘天波对中国西部秦汉漆器艺术作了探讨;马乐对战国秦汉釦器进行了考古学初步研究;朱学文探讨了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王意乐等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进行了研究;聂菲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铭文及相关问题作了探讨;洪石对汉代嵌宝石漆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锥画漆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油画漆器及西汉漆器饮酒具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漆器图录,收录了大量漆器并附相关综述。


关于汉以后漆器的研究不多。赵瑞民、刘俊喜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上的文字进行了考释;刘贵斌对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工艺进行了探究;冯沂对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器类、制作工艺、铭文以及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书“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李梅田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助丧习俗;郑岩从南昌东晋墓出土漆盘上的图像入手,探讨了南北朝墓葬高士图像的含义;谢在华根据福州茶园村宋墓出土漆器,对宋代雕漆进行了初步探讨;陈邵龙对福建宋代漆器的发现和研究进行了梳理;韩倩对宋代素髹漆器形制及分期进行了探讨。


这一时期,关于战国秦汉漆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两部研究专著出版。一是2002年洪石博士学位论文《战国秦汉漆器研究》,对战国秦汉漆器作了综合研究,填补了当时关于战国秦汉漆器考古学研究专著的空白;二是陈振裕对战国秦汉漆器群作了详细分析与研究。此外,洪石对秦代漆器作了研究;朱学文对秦漆器作了综合研究;聂菲对湖南楚汉漆木器作了综合研究。


关于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的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陈建明、聂菲主编的《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三册出版,上册详细讨论了马王堆汉墓漆器类型学、铭拓释读、遣册考释等问题,并附文物检测分析报告13份;中册为25篇相关论文的集录,对马王堆汉墓漆器所反映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重点探讨了湖南楚汉漆器类型和纹饰演变规律、漆工艺特征、文化因素、漆器制地等内容;下册“图录”刊发大量高清文物彩图。该书为马王堆汉墓漆器资料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集结,在研究方式方法、研究视野、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创新点与别具一格的亮点。



图一九 漆勺 (M1 ∶ 129)


图二〇 漆壶(M1 ∶ 139-3-①)


图二一 漆樽(M1 ∶ 854)

这一时期漆器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科技检测分析手段在漆器研究中逐渐推广。金普军等采用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等分析方法对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出土的两件木胎漆器进行了髹漆工艺研究。长沙市风篷岭汉墓M1出土漆器百余件,为研究该批漆器的制造工艺及保护修复方法,蒋成光等选取多个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含水率、木胎种质、漆膜和漆灰成分多项检测和分析。

金普军等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及拉曼光谱仪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葬出土漆器残片进行了初步研究;杨海亮等对良渚遗址出土文物髹漆成分作了探讨。吴双成、蔡友振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19块漆器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X光探伤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制作工艺和材质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吴双成等还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并初步探讨了镶嵌工艺流程;张勇剑等对法门寺地宫出土唐髹漆平脱秘色瓷碗髹漆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


综观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史,可以看到,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田野考古发现逐渐增多,田野考古技术不断提高,过去发现过但很难提取的漆器,都得以提取、保护,资料也陆续发表,使得漆器资料不断丰富,为漆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漆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推陈出新,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对于中国古代漆器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综合性的研究专著很少,存在一些学术研究的空白。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漆器的研究尚需加强,努力揭示中国古代漆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的鲜明独创性,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