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家长不懂艺术 如何带孩子看展览活动「家长教孩子作业不懂怎么办」

时间:2022-12-01 11:25:02 来源:童行书院

大家好,家长不懂艺术 如何带孩子看展览活动「家长教孩子作业不懂怎么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看点:说到亲子游玩,看展是多数父母优先考虑的项目之一,可是怎么看?各馆适合多大的孩子看?看完能学到什么?一连串问题让父母疑惑不解。今天的这篇文章,将一扫大家对看展的各种疑惑。

周四

思维

全文共4885字,阅读时间5分钟

在女儿一岁左右的时候,我就开始频繁带她看展了。这里说的展包括画展、艺术展、博物馆等等。

在帝都,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内容常新,有很多还是免费的,自然不想白白浪费掉。

我们差不多每周都会安排至少半天去看一次展,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女儿也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想去博物馆,我想去看展……有时还会出现一去一上午,然后赖在那里不肯走的情况。

但是有人也会问:有些艺术展我都看不懂,怎么带孩子看呢?或者:孩子那么小,能看懂吗?看不懂不就白逛了?

其实,一开始我带娃去看展,也不是为了她能看懂些什么,或者学到什么知识,单纯的因为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还有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要找个遛娃的地方。但是后来也渐渐发现,孩子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力、审美力、思考力的发展都有了合适的土壤。

怎么让孩子喜欢上看展呢?

如果简单的走马观花,或者和孩子不恰当的互动方式,都会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对看展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我也想就看展这个问题来聊一下:

为什么要带孩子去看?

看些什么?

怎么看?

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这项活动呢?

01

为什么带孩子去看展?

01.

儿童游乐场vs看展

相比热闹喧嚣的儿童游乐场所,我更喜欢带孩子去看展。

当然,不是说反对孩子去儿童游乐场所。儿童娱乐场所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贴心、富有童趣,适合孩子操作和发展各项能力,而且孩子都非常喜欢。

但是大部分儿童游乐场,尤其是室内游乐场,有点太过于吵闹了,背景音乐喧嚣,玩具和色彩丰富,娱乐项目种类繁多。

对于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声光电交杂在一起其实是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当孩子适应了这种强感官刺激之后,对于一些静态的美、一些细微的东西体察的敏感度就会降低。

或者,有的时候孩子可能这个玩具没玩多久又去玩另外一个,很难专注下来,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注意力不停的在转移。

看展的环境相对来说会更安静一些,即便有背景音乐也是很轻柔的。这样孩子更容易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而且展馆里目之所以的地方,在审美上的水准更加有保证,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相对经典和审慎。

但是游乐场,其实更多为了迎合“大人以为孩子会喜欢的”审美来设计的。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吐槽文《审美不重要吗?审美要从娃娃抓起!》(戳蓝字温习)。

02.

为什么要看现场?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展馆里面看呢?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在电脑上,或者图书上看不也是一样可以欣赏到各种丰富经典的作品吗?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都在中学美术课本上欣赏过莫奈的睡莲,它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这幅画在书上看起来是这样子的。▼

而实际上,挂在博物馆里的画作是这样,占了整整一面墙。▼

我还清晰的记得我在法国留学时,第一次去博物馆里看到这幅画作时震撼的心情:原来这幅画可以给我如此强烈的感受和视觉冲击啊!

我才开始认认真真的欣赏它,那些叠加的颜料,近看是一个样子,远看好像又不一样了,太神奇了。只有看到真实的画作,我才发现了很多以前所不曾关注的细节。

原作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图片无法替代的,而艺术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却主要来自于作品对他视觉体验上的感动。

这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同样的一部电影,在电脑上看,和在影院中看,在imax3D上看,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

所以当孩子走进艺术殿堂,同作品或者创作方式零距离接触、身心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丰富的视觉、触觉体验,那种鲜活的现场魅力是无可替代的。

02

如何看?

一、看展前:

01.

提前“预习”一下

看展前,父母最好先查阅展览内容和作者资料。不用作为知识来灌输,而是轻松地了解一下。看看这次展览的主题,相关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和艺术家相关的纪录片,然后介绍给孩子。

02.

带着问题去看展

在对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可以问问孩子,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最想了解哪一部分?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带她去自然博物馆,她最大的问题和担忧是:恐龙会不会咬我?

当然,看过之后她还是放下心来。她还通过恐龙的牙齿学会了辨认,哪些恐龙会是吃肉的,具备“咬人”的能力,哪些是吃草的,不具备这种能力。

带着问题去看展,孩子会更加主动的从展览中观察、思考和获取信息。

二、看展中:

01.

观察和提问

以画展为例,如何引导孩子看画展呢?可以尝试一下维度提问:

思维与推理:里面画了什么?(人物或动物)他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在做些什么?

感觉和情绪相关的:你感觉到什么?里面的人物是怎样的情绪?他们可能在经历怎样的事情?

色彩和明暗:这里面用了什么颜色?色调是偏暗还是偏明亮呢?

构图和布局:观察一下这幅画的构图是怎样的?人物分别在画中的什么位置?

经典的构图法则,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一下。

金字塔

三分法

最后可以问下孩子:是不是喜欢这个作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不喜欢的原因又是什么?

上周带女儿去看的画展,上面这两幅作品她说喜欢左边的土拨鼠,特别可爱,不喜欢右边的狮子,因为看起来有点凶猛。我们还模仿了一下土拨鼠拥抱的动作,非常有爱。

可以引导孩子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艺术作品“讲”出来。

我女儿看到一幅画里有一只哭泣的猴子,我问她:你觉得它为什么哭呢?

她想了想回答:因为这只小猴子它不想睡觉,它还想玩,但它妈妈非让它睡觉,它就哭了。

后来她看到了下面这幅画:▼

我问女儿:你觉得画里面画了什么?这两个人在干嘛呢?

她说:上面这个人是妈妈,她要去上班了,下面那个是她的宝宝,宝宝不想让妈妈去上班,抱住了她。

这些解读当然不是画家的本意,但是看展也是通过艺术作品看到自己的一种途径。一个两岁多的娃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她的解读更多的是通过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完成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视角和经验是不同的,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欣赏和解读没有标准答案。

跟孩子聊作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解读视角,不要把大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

当孩子能够给出他们的表达,不去评判对与错,更多的是从上面几个方面引导孩子多观察,形成相对比较有逻辑和完整的表达,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增加和背景知识的积累,他们的解读也会更加丰富。这就是训练孩子的鉴赏能力的过程。

如果你有关于你们所看作品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将给孩子听,但是也要告诉他:你刚才的解读也很有趣,我都没有想到呢。

但是不要把看展的过程变成授课和说教的过程,那就太枯燥了。有些父母会倾向于灌输知识,“来,过来,我跟你讲讲这幅画,这是xxx画的,画于xxxx年,表达的是作者……你记住了没?”

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想必大人也记不住多少这样的信息。

在讲授之前,先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爸妈也可以讲讲想自己的,把看展的过程变成交流互动的亲子过程,就变得有趣多了,记忆也更加深刻。

展馆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的场所,相比于那些专业化的文字简介,孩子更容易被实物所吸引。

看展的意义在于: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开启孩子对某个知识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兴趣。

有时,孩子的关注点可能跟我们不一样,或者是在我们想不到的,甚至跟艺术品不相关的地方。

上周我带孩子去美术馆,她看着看着画,突然发现了木头背景板上的洞洞,于是趴在那里看了十几分钟,一会在这面透过洞洞看风景,一会又跑到了另一面,发现原来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啊!

这种情况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特别常见。我想起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在美术馆里爬了半个小时楼梯。

你想让孩子专心看展,他们却对那些在你眼里习以为常、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兴趣。这不是浪费吗?

但是别忘记了,生活就是学习。

而且谁又能说“看洞洞”这项活动就不是学习呢?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发现世界有多奇妙的过程。

放下“看展就是要来学知识的执念”,千万别说,“你不好好看,下次再也不带你来了。”

只要孩子能在这些看看展的过程中找到他的乐趣,不管是画面的一角,还是一块他喜欢的颜色,还是地毯上一个让他感兴趣的洞洞,都是有意义的。

02.

模仿

让孩子模仿艺术品中的人物动作,表情。

通过模仿可以感受到更多细节信息,比如人物的情绪,肌肉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等等。

要想模仿的很像,孩子们必须非常仔细地观察艺术,以便将其表现出来,这将鼓励他们学习和吸收艺术品的细节,这些无疑都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

这些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有趣!

有些孩子可能比较害羞,父母可以先模仿一下,表情动作力更夸张,更滑稽,把孩子的积极性和模仿欲调动起来。

然后把模仿的样子拍成照片,对比一下,看看谁模仿的更像。(首先请了解博物馆关于摄影的规则,是否允许拍照和使用闪光灯。)

女儿一岁时模仿雕塑艺术品《我看到了幸福》

我始终觉得,带娃看展,带着好玩有趣的目标比学知识更明智。

孩子在展馆里好玩有趣的经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

03.

策展思维

对于大点的孩子,其实可以关注的不仅仅是展品本身,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理解“策展思维”。

什么是“策展思维”?就是从设计展览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这场展览的主办人,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展览的方方面面。

策展人就是把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后来的新媒体手段的解说,用不同主题概念穿起线索引导,通过展品合理的陈列设计,娓娓道来讲故事,把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一种直观的体验与经验。

如何启发孩子的策展思维呢?可以尝试一下几个方面:

比如灯光如何布局。有些展厅光线会很明亮,有些会比较昏暗,有些会在作品上方打光,有些可能会在四周打光。

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下:这些光线布置的原因是什么?是想达到怎样的效果?展馆这样布置是否合理,你有什么建议?

时间久了孩子对光线布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不同的展馆之间又是如何分类布局的?是按照历史脉络,还是主题脉络?

比如,国家博物馆,主要是按照时间脉络区划分展馆的,从远古到近现代,一个时间段是一个场馆。

自然博物馆更多是按照生物种类去划分的:植物、古生物、动物、海底生物和人类。

引导孩子去思考不同展馆划分的方式,也是锻炼逻辑思考力的过程。

展品的摆放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个放在中间?是不是它比较重要?

这里就涉及到了展品摆放知识和视觉技巧等等,这里就不展开聊了。

最后可以问问,如果你办一个画展,你想如何安排你的画作,按年龄来排还是按主题来排放呢?你觉得画的最好的作品放在哪里呢?哪个位置是最抓眼球的呢?

04.

可以玩的小游戏

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我上周跟女儿玩的,你可以在这些画中找到三只小狗吗?

看画也可以变成有趣的“寻找游戏”,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最后,我觉得看展无需面面面俱到。

我们一般看展都有这种心理:尽可能多的看,最后一个都不落下,才对得起票价。但是大部分展馆其实想要做到“一个不落下的看完”都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更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完。

那怎么办?

其实,带孩子看展,相比“全部都看,走马观花,但是都没啥印象”,不如“一次就看一个作品,但是看得深入”更有意义。

不要把看展变成一种仅仅是打卡拍照的“形式主义”活动。

我们上面也提到了很多方法,每次去看展能用上一个两个也就足够啦。不需要每个都要实践一遍,活动“设计过满”,留给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空间也就少了。所以,不需要因为没有全部实践而感到焦虑。

三、看展后:

01.

自己策展

每个孩子都有很多自己的作品,不论是绘画、手工还是捏的橡皮泥,这些作品完成以后大部分都放在一个箱子里或者角落里了。

如果能在家办个小型的画展或者作品展,也能增加一下生活的仪式感。

可以开辟一个小角落,或者利用一下家里的走廊,让孩子自己筛选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自己规划摆放一下。

某日下班回家,看到女儿在蹦床上摆了一圈自己的画。她说在办画展,叫我快来看。▼

虽然这个“画展”看起来很简陋粗糙,但是也带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02.

自我创作

看完画展以后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一下,哪个作品带给了他灵感,可以试着做一件自己的作品,不论是画画、书写、做粘贴画还是画一个思维导图都可以。

当然这个首先采用孩子不会感觉到有负担的形式。父母的参与,把它变成一个好玩的亲子游戏,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看展Tips:

1. 每次去看展前,跟孩子普及一下在展馆内的礼仪和规则。比如:保持安静,不损坏展品,不奔跑嬉闹,不吃东西等等。

2. 对于小点的孩子,最好看之前能吃点酸奶饼干之类的小零食。以前我带娃去做看展,刚看到一半,她的心思就不在观察和探索环境上面了,缠着我要饼干吃。所以后来我干脆在看之前先满足她肚子里的”馋虫”。

3. 提前准备好一个便于外出使用的画材包(彩笔、素描纸、画板,方便收纳的泡沫坐垫、收纳包),重量适宜,便于携带和存储作品即可;很多孩子都会在特殊的场景刺激下,画兴大发,这时候让孩子直接临摹原作,就是最好的学习。

艺术要“从上往下学”,就是让孩子直接从最好的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

03

看展是种生活态度

我们小时候其实看展的机会是不太多的,即便是去看也是跟着父母或者学校组织的,带着强烈的教育目的去的,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感触,回来总是被要求写个观后感,也是压力山大,看展的兴趣也被一点点磨灭。

但是看展本身可以是一件特别轻松愉快的事情,它应该和吃饭、看电影、游泳、去公园一样,是我们生活中特别自然的一部分。

我在欧洲生活期间,经常会在博物馆里看到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去看展,他们拿着展馆的资料,仔细研读,有时也会带着书,边看边查阅。

他们去博物馆肯定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更不是为了自拍发Instagram。是因为,即便他们到了这样的年纪,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天然的渴望。

看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他们去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这种习惯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或者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我们现在带着孩子去看展,出发点最好也是我们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带着热情和好奇心,开启探索之旅,这种态度和习惯也会言传身教的传递给孩子。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论长到多大,不论是不是有人陪伴,依然能享受一个人看展、一个人探索世界的乐趣。

互动话题

你是如何带孩子看展的,有没有什么小经验,或者有意思的故事和我们分享呢?文末留言区,等你来~

大家育儿中有什么困惑,或者对什么话题感兴趣,也可以留言给我们。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扫描海报,购买《年度大课》直减60元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正面管教讲师

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

育有三岁宝宝,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