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关于夏天的好书推荐「读书好书推荐」

时间:2023-11-04 08:35:21 来源:搜狐

每到七月就习惯性地想放暑假。想起之前奢侈的暑假,每天吃、睡、看剧,像瘫痪一样卧床不起,一边忍受爸妈的唠叨,一边大快朵颐,那样逍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咯。

不过,现在有点后悔了,暑假还是应该更好地利用起来,多读书或者去实习、出去看看世界。

所以,亲爱的读者,你们暑假都做什么呢?

本周照例荐书。

目前手上在看的有几本都想推荐给大家。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近来这本出版于1985年的畅销小说突然又火起来了,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原因之一是最近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其次是因为,阿特伍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创造的反乌托邦世界(dystopia),如今读起来却有一股熟悉的气息。

阿特伍德在采访中说,她于1984年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她当时身处西柏林,用一台租来的打印机写作,脑袋里一直想着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当时她搜集了很多新闻剪报:

There were stories of abortion and contraception being outlawed in Romania, and reports from Canada lamenting its falling birth rate, and articles from the U.S. about Republican attempts to withhold federal funding from clinics that provided abortion services. An Associated Press item reported on a Catholic congregation in New Jersey being taken over by a fundamentalist sect in which wives were called “handmaidens”—a word that Atwood had underlined.(from New Yorker)

包括罗马尼亚禁止堕胎和避孕的新闻、加拿大抱怨出生率下降的报道、美国共和党人试图拒绝资助提供堕胎服务的诊所的报道,还有美联社关于基要主义派别接管新泽西天主教团体的报道,而这一派别把妻子叫做“handmaidens”,阿特伍德在这个单词底下画了线。

毫无疑问,这些报道给阿特伍德带来了创作灵感。

小说讲述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经历了某种生态灾难后,人们的生育能力大大减退,然而所有的锅都要女性来背。女性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权利,包括工作、财产、追求幸福等等。

在这个叫Gilead的、以《圣经》为圣谕的神权政治社会(fundamentalist theocratic society)里,女性最大的价值是生育能力——行走的子宫。

按照职能,女性被分成:

▷ Wives,上流社会纯洁的女人,身穿蓝色服装象征圣母;

▷ Aunts,类似于中国清宫里调教嫔妃的嬷嬷,又有点像女德宣讲师;

▷ Marthas,类似于女仆,未婚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在上流社会家庭工作;

▷ Handmaids,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被认为道德败坏,或是同性恋、或做过第三者、被强奸过、堕过胎、性工作者等,分配给上流社会妻子未生出孩子的家庭,身穿红色袍子头戴白色檐帽的代孕工具;

▷ Econowives,下层社会男人的妻子,在家同时担任上流社会的wife, Martha和handmaid多个角色;

▷ Unwomen,如果handmaids犯了罪或者跟多个上流社会男性尝试多次无法怀孕,则将被送到充斥放射性废物的地方处理垃圾直至死亡。

光看这个分类就很让人毛骨悚然了。此书出版不久即成为畅销书,卖出去几百万本,翻译成多国语言,包括中文。

这本书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又火了起来。19世纪末期开始的女权运动,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可能是直线的,总有“push and pushback”。

年初世界各地举行了女性大游行,阿特伍德也在游行的队伍中。

Among the signs she saw that day, her favorite was one held by a woman close to her own age; it said, “I can’t believe I’m still holding this fxxking sign.” Atwood remarked, “After sixty years, why are we doing this again? But, as you know, in any area of life, it’s push and pushback. We have had the pushback, and now we are going to have the push again.” (from New Yorker)

那天她看到很多标语,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个年纪与她相仿的女人举的(阿特伍德78岁):“无法相信我现在还要举这种该死的标语。”阿特伍德说:“60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又游行?你懂的,无论生活哪个方面,都有前进和倒退。我们已经受够了倒退了,现在我们需要往前推。”

最近英国影星艾玛·沃特森在巴黎地铁里也藏了数本The Handmaid’s Tale

炎炎夏日,快来一起阅读这本书吧!

《儿童法案》

The Children Act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更像是一部专业的法律著作,然而其实是一本小说。作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这本200多页的小说据说是继《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之后,麦克尤恩又一创作巅峰。我本人非常喜欢《在切瑟尔海滩上》,电影也已杀青,作者本人参与编剧,所以非常令人期待。

《在切瑟尔海滩上》剧照

麦克尤恩出道时以“恐怖尤恩”的称号闻名。原因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st Rites)讲了一系列恐怖故事,该书获得了“毛姆奖”,麦克尤恩一举成名。

书中的小说内容多与孩童相关,笔调冷静,在貌似还算平和的叙事中,突然冒出猥亵儿童、乱伦、强奸或者其他类似情节,让读者心灵惨遭重击,久久无法恢复平静。

而后,他的写作内容逐渐转变。评论家将他与英国哲学家、作家艾瑞斯·梅铎(Iris Murdoch)相比,二者都试图在小说情境中去探讨伦理、宗教等问题。

在《儿童法案》中,麦克尤恩探讨了交织在一起的法律、宗教和伦理问题。小说讲述了59岁的女主菲奥娜·迈耶的一段经历。

开篇,身为高等法院法官的菲奥娜面临结婚35年来作为灵魂伴侣的丈夫出轨离家的痛苦局面。然而菲奥娜没有时间去痛苦,她手上的案件一个接一个,需要她集中精力去作最后的裁决。

一天晚上她接到一个电话,又来了一个棘手的案子,需要很快给出裁决。案子的主角是一个差三个月即成年的17岁犹太男孩,身患白血病需要输血,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然而作为虔诚的耶和华证人宗教团体成员,男孩全家都拒绝输血,因为输别人的血会玷污自己神圣的身体,这是他们的教义不允许的。

不过,因为小男孩未成年,在法律上依然受到《儿童法案》的保护,即“法庭在解决任何关涉……儿童养育问题时……应优先考虑该儿童的福祉。”

法官探访小男孩之后给出了裁决,而这次探访对小男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的情节发展也非常地麦克尤恩,甚至是非常艾瑞斯·梅铎。就不剧透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中文译本上个月上市。

小说以菲奥娜的视角出发,以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描写各种困难重重的案件和菲奥娜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经典裁决。小说的最后以一种胸口一记闷拳的方式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贝伦与露西恩》

Beren and Lúthien

世纪文景出版的又一部J·R·R·托尔金(J.R.R Tolkien)著作,关于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由托尔金的儿子,现年93岁的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根据父亲在不同阶段写作的文稿整理而出,书里配的是著名拖延症画家艾伦·李(Alan Lee)的插画。

这段伟大的爱情故事发生在精灵公主露西恩和凡人贝伦之间。凡人之子贝伦在家族惨遭魔苟斯的毒手后,一个人闯进了精灵的领地。他目睹了精灵公主露西恩在林间的舞蹈,深深爱上了她,露西恩意识到凡人的存在,也渐渐爱上了他。

后来,贝伦被精灵发现带到了精灵王辛葛的面前,他抒发了自己对露西恩的爱慕之意,辛葛对贝伦嘲讽一番,提出要求:去魔苟斯那里取回一颗精灵宝钻,就答应把公主嫁给他。

魔苟斯是初代黑暗魔王,比《魔戒》中的索隆还要强大恐怖,他的手下也异常邪恶。凡人贝伦明知危险重重,但为了露西恩只身前往魔苟斯的领地,被魔苟斯手下夙巫囚禁险些丧命。露西恩为了救出自己的爱人,施展魔法,从精灵王的软禁中逃跑出来。在神犬胡安的帮助下,露西恩救出了贝伦,并施展魔法窃取了魔苟斯王冠上的一颗精灵宝钻。

最终胡安在与最邪恶妖狼的战斗中丧命,贝伦也死去。悲伤的露西恩去曼督斯(掌管亡灵的主神)的面前求情,曼督斯破例让贝伦重回世间,但二人只能以凡人的身份生活,终有一死。为了贝伦,露西恩放弃了不死的精灵之身,甘做凡人。

托尔金一生与妻子伊迪丝(Edith Bratt)感情笃深,在妻子去世后的那一年,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锥心的丧偶之痛。托尔金希望把“露西恩”刻在妻子墓碑上的名字底下。后一年,托尔金辞世。

在托尔金的笔下,露西恩是无与伦比的精灵公主,拥有绝世的美貌和舞姿;在现实中,露西恩就是他的妻子。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说法,托尔金与妻子“于1916年3月结婚,当时他24岁, 她27岁。他们起初生活在斯塔福德郡的大海伍德村,但在那年6月初,他出发去了法国,参加了索姆河战役。由于染病,他于1916年11月初被遣回了英格兰。在1917年春天,他驻扎在约克郡。”

在给儿子的信中,他回忆了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源于何处——“在约克郡的鲁斯附近,她曾在一小片开满了野芹花的林中空地上翩然起舞。”

“她就是那个后来成为《精灵宝钻》首要部分的故事的源头……在那段日子里,她秀发乌黑、肌肤光滑,眼睛比你所见过的还要明亮,她能歌——而且善舞。”

就像贝伦与露西恩一样,托尔金与伊迪丝的爱情也来之不易。

由于父母早逝,托尔金和弟弟希拉里在天主教神父监护下长大。托尔金在16岁的那一年遇到了比自己大三岁的伊迪丝,二人很快坠入情网。尽管是秘密约会,但很快还是被周围人知晓。

伊迪丝和托尔金

神父担心恋爱会影响托尔金的学习,出手干涉。虽然约会不能继续,但是小情侣还能时常看到对方。果然,第一年托尔金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失败,神父下狠心要求托尔金年满21岁之前未经允许不得与伊迪丝往来。第二年,托尔金成功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学习古典学。

在失联期间,担心自己年纪渐长的伊迪丝与别人订婚了。托尔金终于等到了自己21岁生日,开始给伊迪丝写信,才得知24岁的伊迪丝已经跟别人订婚了,但是托尔金告诉伊迪丝他对她的感情没变,他们见面了,托尔金成功说服伊迪丝嫁给她。然而,事情依然不顺利,托尔金是天主教徒,伊迪丝是英国国教教徒,伊迪丝被叔叔赶出家门,不过好在神父接纳了他们。

晚年的托尔金和伊迪丝

在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里,在精灵王的强烈反对之下,精灵与凡人战胜重重困难第一次结合。《魔戒》中的人类之子阿拉贡就是他俩的后裔,而在《魔戒》的最后阿拉贡也迎娶了精灵公主。

妻子去世了,托尔金写道:“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恳求。”

要说浪漫,谁能比得上托老?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托弗节选了《神话概要》、《蕾希安之歌》、《诺多史》等诗歌中关于贝伦和露西恩的片段,展示了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随着托尔金创作的推进发生的演变。

本书译者依然是石中歌、杜蕴慈和邓嘉婉三位《魔戒》的译者,译笔准确、流畅、优美。故事中邪恶猫王一段的描写十分滑稽有趣,可见托老是极度讨厌猫,又极其喜爱狗的。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

The Little Book of Hygge

最近这本设计精美、畅销欧美的小书登陆大陆。这是一本解释丹麦词语hygge的百科全书,介绍了丹麦人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books about Danish hygge, such as The Book of Hygge andThe Year of Living Danishly: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World"s Happiest Country, hygge has become a trendy lifestyle philosophy to pursue happiness, just like danshari several years ago.

近年来关于丹麦hygge的书很流行,比如《Hygge之书》或者《像丹麦人一样生活一年:揭开世界上最幸福国度的秘密》。Hygge这个概念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理念流行起来,像几年前的断舍离一样,人们想要通过践行这个概念过上幸福的生活。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的作者麦克·维金说:

"The reason why there is so much global interest in hygee, Denmark and happiness these years is because of the global feeling that a lot of countries have got richer without their people getting happy. So, people are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from successful cas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ooking into Denmark for inspiration for quality life."

“世界各地的人们对hygge、丹麦以及幸福这个概念产生这么多的兴趣,是因为很多国家虽然变富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变得幸福。所以大家想从成功的案例中寻找灵感。越来越多的人想从丹麦这里寻找优质生活的灵感。”

Hygge在英文或中文里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精准解释它的含义。可以说是:“制造亲密的艺术”、“灵魂深处的舒适”、“烦恼尽消”、“享受当下一切让人欣慰的愉悦”、“温暖的相聚”或是“烛光伴热巧克力”。

Hygge, a noun, an adjective or a verb in Danish, means "cozy intimacy" that one shares with one"s family and friends.

Hygge,可做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意思是与家人和朋友共享的“舒适的亲密感”。

维金是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的首席执行官。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典型的hygge案例:

He and his friends were spending a weekend in an old cabin one winter. It was the shortest day of the year. After a long walk outside, they arrived at the cabin, put on warm sweaters and sat near the fireplace, each holding a cup of hot drink, and talked until everyone fell asleep. The silence was enhanced by the sounds of bubbling beef stew and crackling firewood.

他和朋友有一年冬天在一个老木屋里度过了一个周末。那天是冬至,经过户外漫长的步行后,他们抵达木屋,穿上温暖的毛衣,围着点燃的壁炉坐着,每个人手捧热饮,聊聊天直到昏昏欲睡。周围一片安静,只能听到锅里炖牛肉的咕嘟声,以及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

If the weather outside turned worse, with the wind howling and the rain pouring, it would have been a more hygge time for them, he writes in the book.

如果外面的天气状况再糟些,风雨交加,对他们来说氛围会更hygge一些,他写道。

维金说,hygge就是一种氛围和经历(a kind of atmosphere and experience),与爱的人一起玩耍,有归属感(hanging out with loved ones and feel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lifestyle of hygge) i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something inexpensive and accessible," he says.

“Hygge的生活方式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不贵,人人都可以做到,”他说。

维金还列举了hygge的十个关键词:

▷ atmosphere (dim the lights),

氛围(调暗灯光);

▷ presence (turn off the phones and be attentive),

当下(关掉手机,集中注意);

▷ pleasure (coffee, chocolate, cake or candy),

愉悦(咖啡、巧克力、蛋糕和糖果);

▷ equality (share tasks),

平等(共同承担任务);

▷ gratitude, harmony (it"s not a competition, so no need to brag),

感恩、和谐(没有人要竞争,不要吹嘘自己);

▷ comfort (it"s all about relaxation),

舒适(一切都是为了放松);

▷ truce (talk about politics another day),

休战(改天再谈政治吧);

▷ togetherness and shelter.

亲密无间、归属感。

前些年日本整理专家的“断舍离“概念很流行,可是当人们处理了大多数不需要的物品,也清空了积压内心多年的心理垃圾之后,是不是会感到内心有些空虚呢?

那么就不妨参照上面的十个关键词,试试丹麦人的hygge大法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