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靖远县博物馆彩陶欣赏展「彩陶文化欣赏」

时间:2022-12-09 18:45:05 来源:甘肃文物

大家好,靖远县博物馆彩陶欣赏展「彩陶文化欣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靖博器缘”之彩陶综述

张启芮

大约在8000年以前,人类发明了彩陶,而以彩陶为特征的陶文化,是黄河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恬淡、闲静的心态。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甘肃的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十个发展序列。距今8000年左右的秦安大地湾文化,是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甘肃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80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地弯文化依存中发现,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代表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文饰美观,线条流畅,标志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达。

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而得名,距今约5300年至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马家窑文化彩陶,从遗存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绚丽的纹饰图案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彩陶史的巅峰,被誉为“彩陶之冠”。

靖远县境内的乌兰镇、若笠乡、大芦乡、平堡乡、糜滩乡、双龙乡、石门乡、兴隆乡、永新乡等各地都相继出土了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美的史前彩陶。靖远县博物馆收藏有马家窑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等各时期的彩陶500多件,其中尤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常山下层文化彩陶居多,品相居好。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羽状水波纹双鋬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2012年11月征集于靖远县若笠乡米塬村上杨社

高9.5厘米,口径17.3~21.5厘米,腹围58.8厘米

泥质红陶。敞口外翻沿,椭圆形腹,平底。腹部饰双鋬。口沿及外壁施黑彩。主题纹饰浪花纹、飞羽纹绕器物外壁一周,浪尖间羽状纹似鸟的头部。鸟儿随着波浪,一会儿没于水中,一会儿露出水面,波浪翻腾,鸟翅扇动,动感十足,是马家窑类型器物中的精品。

彩陶上的鸟纹,是借候鸟随季节变化南来北往迁飞的特征,再现寒来暑往轮回交替的规律,为“太阳鸟”的最早形式,观念表示的需要,鸟形解体,走向以翅翼局部形式简化,产生各种各异的鸟形变化,为鸟形的象征形式;不同的感悟与理解,鸟纹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文化的彩陶上。

因为鸟的身姿优美,自由飞翔。所以,在古代,鸟被认为是太阳的化身,是太阳降临人间的形象,是太阳的使者,而以鸟为图腾的部族,往往通过对鸟图腾的崇拜而达到对太阳崇拜的目的。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载阳之鸟”的传说。在《山海经》里记载说:最初天上共有10个太阳,都居于东方巨大的扶桑树上。九个太阳居上枝,它们轮流值班,每天由乌鸟载运一个太阳出来和回去,再载运一个太阳出去。

鸟纹最早出现于半坡类型彩陶,继而广泛存在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石岭下类型彩陶,有多种变化了的鸟纹。庙底沟类型彩陶多以剪影形式而存在,也以长三角纹的象征形式,以弧边形三角纹的简化形式,以及其飞翔旋动意象羽状纹的变体形式,以小钩子纹的解体形式和向漩涡纹的过渡象征,体现了复杂的变化。在写意形的准圆圈纹中,以鸟与太阳形的组合,为“太阳鸟”的寓意象征,以鸟纹展翅飞翔﹑周而复始的形态,再现太阳升而又落﹑轮回旋转,季节推移﹑不断更替的周期规律。

内外黑白彩旋弧圆点网格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2014年靖远县大芦乡庄口村出土

高9.5厘米,口径16.3厘米

内壁用黑、白两彩绘旋弧纹,外壁以黑彩绘成细密网格纹,在外口沿和下腹部绘两周白彩圆点纹。器型规整,纹饰美观,为目前靖远县境内出土的唯一一件黑白两彩的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出现了黑白两色并用的绘彩方法,此类彩陶多见于永登、红古及青海东部。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镶于黑彩的周边,也有少数彩陶是黑底上缀以白点,使得黑白映衬。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成为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的突出特点,强烈对比的黑白彩交替灵活运用,白色线条与点状花纹,在不同的黑色线条与位置游刃有余地多次出现,展现了陶艺大师的非凡技艺。

内彩圆圈纹双鋬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会宁县刘寨乡张湾村张湾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口径16.3-17.2厘米,腹围56.6厘米

口沿饰锯齿纹,器内满施黑彩,图案在陶地上留白出大小不等、布局不规则的圆圈纹,形似蜂窝状。

陶质细腻,做工精细。器型精致小巧,纹饰别致美观。

(来源:白银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