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音乐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中国音乐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时间:2022-12-19 12:37:05 来源:小太阳NARUTO

大家好,中国音乐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中国音乐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堂乐歌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传统乐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 , 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吝等,代表作品如《体操一兵操》、《春游》 等。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开端。


2.沈心工

沈心工(1870- -1947), 学堂 乐歌的代表人物之-,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字叔造,笔名心工。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 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 - -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乐歌题材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代表作有歌曲《体操- - 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 《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

李叔同(1880- -1942) ,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一-, 艺术教育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 年东渡日 本学习美术与音乐, 1910年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 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雅秀丽,许多作品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 -首三部合唱曲。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 .批优秀艺术人才,并于1906 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一《音乐 小杂志》。


4.《体操一-兵操》

学堂乐歌代表作品之一。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沈心工1902年创作于日本。音乐源自《日本游戏唱歌》--书中的《手戏》,旋律简练流畅,节奏活泼欢快,歌词明白如话。该曲是学堂乐歌中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具有“开-代之乐风”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5.《音乐小杂志》

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1906年李 叔同独立编创于日本,仅见一.期。该刊包括

“社说、乐史、乐典、乐歌、杂纂”等九栏十九目,内容主要有文章七篇、乐歌三首、词章五阙。其中“社说”栏《音乐小杂志序》是全书最有分量的音乐论著;“乐歌”栏以五线谱刊登了《隋堤柳》、《我的国》、《春郊赛跑》三首乐歌,对研究我国近代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乐史”栏所刊息霜的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则是现见国内最早发表的贝多芬画像。该刊国内未见存书,今所见为孙继南先生寻访所得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书之复印本。


6.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901年赴日 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唱歌。1913年赴德,先后在菜比锡音乐院、施特恩音乐院学习音乐,期间以《关于十七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文获博士学位。 1920年归国后致力于 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 ---国立 音乐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此外,萧友梅又是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问》等大量歌曲作品,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

洲作曲技法,明显地受到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7.《问》

艺术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作于1922年,初刊于歌曲集《今乐初集》。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歌词偏于古雅,音乐借鉴德国古典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在祖国外受帝国列强凌辱、内有军阀混战的现实下,忧虑和不满的情感。


8.赵元任

赵元任(1892- - 1982),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天津。1910年赴美留学后 曾学习音乐。创作有歌曲百余首、大型合唱曲一首及器乐小品若干,代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和平进行曲》(目前所知最早正式发表的中国钢琴曲)等。其创作在歌曲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上处理独到,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方言和白话文。另外,赵元任的作品十分注重中国风格问题,--方面运用民族调式.民间素材进行创作,一方面大胆进行中国化和声的探索.并最早撰文《“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予以理论总结。


9.《教我如何不想他》

艺术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作于1926年. 收入《新诗歌集》。歌词选自刘半农的白话体新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音乐创作.上,借鉴欧洲歌曲创作手法,同时在和声旋律曲调上有意识地作民族化探索,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并配有钢琴伴奏。此曲是一- 首广为流传的反映“五四”精神的佳作。


10.《新诗歌集》

近代歌曲集。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共收录了赵元任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14首歌曲,如《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等。歌词均选自当时著名的白话体新诗.在音乐旋律、和声上有意识地进行“中国化”的探索,并在“序”中提出具体理论观点。这些歌曲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精神,代表着20世纪20年代我国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11.黎锦晖

黎锦晖(1891-- -1967).音乐家。湖南湘潭人。自幼学习传统音乐,1906年考人中学后开始学习西洋音乐知识和声乐、风琴。1916年参 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20世纪20年代筹建了中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 -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后组织专业歌舞团体--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剧社等。建国后任职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是他创造的新的音乐体裁,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形态。此外,他还致力于“平民音乐”的创作,作品如《毛毛雨》、《桃花江》等,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长期被冠以“黄色音乐鼻祖”的贬低性与批判性称谓。


12.儿童歌舞表演曲

歌舞音乐形式。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有意识地结合民间歌舞和西洋歌舞而创造出的一-种边歌边舞 的儿童音乐形式。这类作品富于儿童生活气息,旋律流畅.歌词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学校中十分流行。黎锦晖共创作24首该类作品,其中以《可怜的秋香》影响最大。这一"形式后来也为其他作者所运用。


13.儿童歌舞剧

戏剧体裁。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创用,是一种供儿童表演的,兼有诗歌.音乐和舞蹈因素的戏剧形式。既接近中国传统的曲牌体歌舞小戏,又吸收了外国歌舞.歌剧艺术的某些特点。题材符合儿童审美趣味,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流畅通俗,演出形式简单,适于儿童表演。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共创作12首该类作.品,其中以《麻雀与小孩》最早问世,《小小画家》最为成功。其他

作曲家如邱望湘等也创作过该类作品。


14.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 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后在江阴、 常州中学教音乐,期间多处学习民族乐器与民间音乐。1922年起赴北京执教于 高校,同时学习西洋乐器、钻研西洋音乐理论。1927 年发起组织并主持“国乐改进社”,著文阐述借鉴西乐、改进国乐的主张。1932年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猩红热病故。主要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光明行》等10首及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虛籁》及琵琶练习曲15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记录《梅兰芳歌曲谱》,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谐》。刘天华是近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对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5.《光明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 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16.王光祈

王光祈(1892- -1936), 音乐学家。字润玛,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早年曾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等著名社会团体。1920年赴德攻读政治经济学,后为“礼乐救国”而改学音乐。1927 年人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 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病逝波恩。其研究涉及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东西方音乐比较等领域,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王光祈在我国最早系统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


17.大同乐会

音乐社团。1920年由郑覲文等人发起成立于 上海,宗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演奏古代雅乐、仿制古乐器.传授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整理改编传统乐曲等。该会是活跃在.20世纪20- 40 年 代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民族音乐社团,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国乐改进社

民族音乐社团。1927 年由刘天华郑颖荪、 吴伯超.曹安和等35人发起成立于北京,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宗旨,并提出了“借助西乐研究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目标。该社举办过多次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专场演出,自1928年至1932年共出版10期不定期社刊(音乐杂志》,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1932年刘天华去世后停止活动。


19.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管弦乐团。前身是1879 年在上海租界内成立的铜管乐队一。上海公共乐队,1907年扩充为管弦乐队。1918年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接任指挥,从欧洲招聘乐师,扩大规模.提高演奏水平,并更名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该乐队常与来沪演出的世界著名音乐家合作,规模和水平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成员都是外国人,服务对象也以居留上海的外国侨民为主。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日本人接管乐团并改名为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建国后改称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交响乐团。


20.黄自

黄自(1904- -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考人北 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 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 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8年病逝于.上海。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 - 次开设,培养出一一批专业作曲人才,如贺绿汀、陈田鹤等;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 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1.《玫瑰三愿》

艺术歌曲。龙七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出.版的《春思曲》。作品分两段,第一段以叙事性手法 表现玫瑰花平静优雅的神态;第二段展示其人格化的三个愿望, 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