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如何看待产品设计的泡沫化 「产品设计中的三化」

时间:2022-12-20 11:49:03 来源:设计癖

大家好,如何看待产品设计的泡沫化 「产品设计中的三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行业的泡沫化,是设计从业者的集体挣扎。

文章来源:想哥的工业设计ID:xiangge-id作者:李想原文标题:产品设计的泡沫化编辑:卝生

01

“最近忙啥呢?哥们。”

“在家呆着,没什么事情。”

“筋膜枪有没有兴趣搞一搞?”

“筋膜枪?”

“对,就是一种按摩的电动仪器。”

“我知道什么是筋膜枪,只是纳闷你怎么对这个产品感兴趣了?”

“你不知道,现在筋膜枪可火了。我们这边所有人几乎都在搞筋膜枪。”

“所有人?疯了吗?”

“我认识的几乎所有人,似乎都在玩这个。好多人问我要好的设计方案呢?所以我想到问问你,看你有什么好想法?”

“这东西都快玩坏了吧,这么多人在做,还都这么起劲。”

“听说市场非常大,一个朋友找我要方案,说要是有好方案马上给一万块买下来。所以你赶紧想想有没有好方案。我去卖给别人。一个方案就一万块,多香啊。”

“你知道的是所有人都在搞筋膜枪,我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在设计筋膜枪。”

“对啊,所以你赶紧也设计一个啊!”

“我设计过的,这个产品没什么好做的,如果内部结构不改进,外形基本都是这样的。听上去10000块一个方案,钱很好赚,但是什么样的方案才能被看上呢?肯定不是随便什么方案就可以卖10000块。”

“那肯定啊,所以要有特点有新意的。”

“反正我做不出什么有新意有特点的方案,要是我真有这种方案,还拿给你去转卖?还不如我自己去申请个外观专利,再去卖给别人,那肯定有人抢,是不?”

“好像也是哦。”

“所以我觉得这个产品不会靠一个外观设计火起来的。外观设计在这种产品上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存在一个可以鹤立鸡群,标新立异的外观设计。”

“不会的,我坚信,一定会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诞生的,只是还没有人想出来。”

“行吧,我反正没想法,你再问问别的设计师。”

02

“诶?你们这个专业应该就业前景还不错吧?”

“没有,没有,不行的。”

“这些年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好像挺火的吧。我以前公司里面,那个ID部门我看挺吃香的。那时候就在我们楼上,看他们一个个都像是艺术家似的,有的留着胡子,有的染着头发,都很酷的。”

“我们这个专业其实原本是那种大学里的调剂专业,就是没人选的专业。也没多少人知道的。后来,也就是这些年,产品发布会开始流行起来,这个专业就开始声音越来越强,很多人就开始知道了。然后,很多孩子也知道了这个专业,觉得特别高大上,自己也喜欢这种带有上帝感受的专业,于是学设计的人数就极具增加,这个专业就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

“是哦,这些年,好像什么产品都要说一下自己设计怎么怎么好,然后得了什么什么设计奖,不然就比不过别人,就卖不出去似的。对了,那个叫什么红点设计奖是吧。好像什么产品都能申请这个奖对吧?”

“是的,它几乎包括了所有产品类型。不过这些都是为了营销啦。德国设计奖,设计界的奥斯卡,专业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营销词汇。我们这个专业的名词,基本上都可以用作营销炮弹。”

“对的,对的。我们公司那个时候不是产品不够出名嘛,然后专门从宝马挖了人过来,组建设计团队,来搞外观设计。结果搞了一年,什么都没搞出来,都被赶走了。后来公司又去法国找了一家什么有名的设计公司做设计,也没什么结果。他们说,还是得本土的设计师才行。之前的都是些噱头。”

“是呀,你想,最完整的生产研发产业链都在珠三角,最好的设计也一定出自这里。找个宝马的品牌价值抱抱大腿可以理解,但是挖个宝马设计团队,就是犯傻了。和宝马沾边,在销售上可能还是有效果的。不过设计就没戏了。”

“对的,他们那时候设计一些美观线什么的,还说是根据宝马的车灯的线条产生的灵感什么的。”

“宝马车灯的线条,本身一直在变化的,扯那些个也就骗骗外行罢了。”

“对的,很牵强的。他们还搞过什么保时捷联名款,好像这个产品就是保时捷设计的似的。很唬人的。。。”

“是的,真有技术含量的内容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这些噱头。”

“不过我觉得这个专业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吧?你看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产品,外观都越来越好。有的质量一般的,但因为外观很好,所以很多人会心动。感觉这个行业应该前景不错吧。”

“专业本身价值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是一个不需要很多从业者的专业。一个品牌再大,产品再多,也就一个两个设计团队能搞定了。如果人员效率高能力强的话,团队人数都不用很多。”

“也是,我看我们原来公司那个ID部门,人不少,每天做方案,做的密密麻麻的方案,但是大多都没屁用。仅有的被采纳的一两个方案,结果还做不出来。最后还是老大自己修改,定稿的。”

“所以啊,人海战术都是为了热闹,真正明确的设计方向,是不用出一堆方案的。”

03

这是最近和朋友发生的两段对话。可能你看了有一些想法,但不知道我到底想说什么。

今天的话题还得从我听到的一个词汇“艺术泡沫化”说起。

罗胖讲过一个画家,很年轻也没有名气,常年在作画。

“小伙子,你这画多少钱?”

“20万一幅。”

“很贵啊,卖得掉吗?”

“不瞒你说,一年也不一定能卖掉一幅画。”

“那你这是何苦呢?卖这么贵?”

“哎,你不了解我们这一行,我们这一行是要靠时间熬出来的,你别看我年轻的时候20万一幅画卖不掉。等将来,我功成名就了。这画要是进了拍卖行,至少一千万一幅,所以现在我不能贱卖自己的画作,我年轻的时候吃点苦,老了我就有钱了。”

“你这账算的也没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条出路呢?干脆别干这行了,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去设计一些日用品,然后卖掉,如果卖的好,现在就有可能发财呀。”

“你说的这也是一条路,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可能没有办法转型。”

罗胖认为,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其实也想要有钱,却一直假装看不起钱,本质上是路径依赖之后,用自己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宁愿在老路上一直踏步,也不想找一条新路迈几步。不过这样看上去却一直在努力奋斗,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那我们一点点来看这个对话。

首先,年轻人为什么认为自己以后如果功成名就,老了就会很有钱呢?这个设想靠谱吗?

我第一次听也是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结论合理且成立。但深想一下,好像不对。请问,他为什么能够笃定地预测自己的未来呢?

现在吃苦,老了发财,似乎是一种信念。那这种信念来自于哪里呢?肯定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

但是,前人的经验可以套用的前提是,社会的客观条件都没有改变,否则,这个逻辑可能就不成立了。

这就说到了艺术泡沫化的话题了。

我们熟悉的以前的艺术大师,比如米开朗基罗,他一生艺术创作所挣来的个人财富,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35亿英镑。

不过我们熟悉的类似艺术大师,都是在摄影技术发明以前的。随着颜料成本的下降和拍摄技术的普及,之后的绘画大师似乎我们都不怎么听说了。

再到现代,PS绘画技术,雕塑软件建模技术,再加上3D打印。大师似乎都藏于民间,不为人所知了。那么那个年轻人所说的功成名就,还会真的到来吗?

因为他这个想法的逻辑基础就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支撑的。他可能不明白的是,功成名就除了长时间的不断努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壁垒来保证。

想到之前看到过关于美院毕业生的文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所以,这位年轻画家只不过正好夹在了,梦想活在过去,身体却生在现代的痛苦之中。其实在每一种技术门槛逐渐消失的时候,都有很多这样处境的人。比如当计算器出现,代替了算盘的时候。比如话筒和扩音器出现,代替人声发音的时候。

所以那些活在去过,抱着已经逐渐消失的技术壁垒的老家伙们,开始高歌情怀。尤其是教育领域,各种玄学内容的出现,让学生们距离就业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远。

比如之前批判我的评论中,提到的让我好好研究一下学术层面的东西。不禁让我呵呵一笑。我们这个专业搞“学术”?可能只是在炫耀自己的自卑而已。

但这些都只是少数,大多数聪明人是能够看到时代的变化的。所以像罗胖说的,艺术家很多选择了另一条路,开始进入产品设计领域。

但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资金支持,其实就是一种创业,一开始也挣不到钱,大多数人会失败。

从宏观角度去看,艺术没有了技术壁垒,使得我们的产品世界开始变得普遍艺术化。当艺术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的时候,艺术这个词汇都会发生改变。如果生活里到处都是艺术,那就等于没有了”艺术“,因为艺术化和被设计是一种常态。这也称作为“艺术已死”的观念。

我还是忍不住放一张我觉得反差最强烈的农村和工业设计产品的合影(淘宝买家秀)。

拜托,这里不要有人跳出来争辩到底什么是艺术,这个讨论很没意思。请注意这里的重点是“泡沫化”。指的是一种原本稀缺的资源和现象开始普及甚至泛滥。

04

那么绕了一大圈,我们的产品设计领域,有没有泡沫化的问题呢?文章开头两段与朋友之间的对话,就是为了说明这个。

其实各种迹象早已呈现,只是在没有听到“艺术泡沫化”这个词汇之前,在思维中,对这些迹象无法进行总结和归档。

工业设计或者产品设计的泡沫化表现你一定看到过。

一个表现就是没有大师了。因为大家都是艺术家,哪还有什么艺术大师呢?或者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师咯。如果人人都在家做好吃的,那人人都是大厨,如果人人都在家学习理发,那人人都是Tony老师。这是一种正常规律。

比如我们如果搜索工业设计方面的纪录片,能找到的好像只有这个了。

纪录片还是不错的,但是看完总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感觉。为什么呢?还是那个原因,在行业处于新生或者稀缺的阶段,大师就成立,因为同样稀缺。于是我们看到的大师故事,会是那个年代的。还有明星学校,明星奖项,在过去还是成立的。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一切开始变淡了。艺术生活化的普及,使得原本的百年品牌,大师级设计作品的价值不断缩小。以前一直申请红点奖的品牌产品,现在都不再继续了。因为对销售效果作用不大。

另外,学这个专业的人太多。于是作品集网站上充满了同学们的原创作业。同一类产品,被不同的人反复设计。当然我也这么干。我也会去做一些虚拟的设计项目,来补充自己的作品集。不过我会选择一些,少有人设计过的。比如,最近在研究ECMO的设计。

你可能也看到过,那些泡沫化的设计课题,泡沫化的设计作业,泡沫化的毕业设计。设计教育上的泡沫尤其明显。这泡沫可能就是所谓的学术。大家成天讨论一些有的没的,好似宗教辩论一般玄幻。设计的内容也常常脱离地球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设计这个领域,设计泡沫化特别明显。

假如在平面设计领域,过多的设计方案,过多的设计人才,好像被市场消化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平面内容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印刷领域,装饰领域,界面交互领域等等,都可以发挥平面设计的价值,所以很多工业设计的学生转向那个方向。

但工业设计则不同,它的泡沫就这样一大坨一大坨,晃晃悠悠地飘浮在一个大大的过滤网之上,无法消解。这个过滤网就是工业生产本身。

我们先拿豆浆的制作打个比方。豆浆刚刚打完,会余留很多豆渣和气泡。

所以过滤是很重要的。渣渣和气泡都要滤掉,因为影响口感。不过,过滤方式有所不同。

不锈钢丝网,可以过滤掉豆渣和一部分气泡。

为了进一步去除泡沫,还可以用纱布进行第二次过滤。

而工业设计这个领域,在设计技术和方法的门槛消失之后,大量人群涌入这个行业,学习手绘,学习建模渲染。但就在靠近这个专业的真相的时候,发现面前有两道大大的过滤网。

一道是生产工艺,一道是生产成本。

就是一方面要看能不能生产得出来,另一个方面要看需要多少钱才能生产出来并且能卖多少钱。于是大量的奇思妙想被挡在了过滤网之上。有的泡泡破了,但新泡泡还在不停地涌入。

就拿当下疫情中使用的口罩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网站上能搜到的口罩设计作品是这样的。

看上去设计活动非常活跃。但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口罩样式非常少,都是那种方便生产的款式,因为现在口罩是曝光率最高的产品了,即使是特别专业的口罩,也没有那么花里胡哨的设计。这就是滤网上和滤网下的反差。

可以说工业产品上的滤网非常严格,以至于上面看着像啤酒,下面却是蜂蜜。

我们在滤网上面看到的都是热闹,滤网下面的情形却不容易看得见。就像我们自己过滤豆浆,只能看到纱布和泡沫。

于是大多数人被挡在了滤网的上方,设计理论,设计哲学,各种方法论大多产生于此。

在滤网上方是供给过量,内容过量,人数过量,无法穿过滤网,大多数同学会转行。但在滤网下方,却是供给不足,缺乏优秀的设计师。这是一种常态。

说到这里,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但这些内容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都是老生常谈,只是在不断出现罢了。如同刚倒到杯子里的啤酒泡沫,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许会慢慢消解,但也会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但这次疫情的加速作用可能会改变这个缓慢的过程。如同有人直接拿起啤酒杯大吸一口,泡沫一下子去掉大半。

当然有的说疫情是一脚刹车,有的说疫情是一脚油门。我感觉加速作用会更加明显。这里的加速是指社会的加速变化。

从教育角度来看,从小学到大学,两个月的线上课程,足以把所有学生变成习惯性的线上学习用户。而教师的能力也被无情地放在一个平台上检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远程办公的能力,也因为疫情变得更加重要。远程办公期间,个人能力变得一览无余,可能很多人可以在家无所事事,舒舒服服地假装工作,但这也说明,你的岗位可有可无。再加上企业资金运转的压力,裁员会更加准确有效。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一切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内容都会被去除。那么工业设计大滤网上方的泡沫将会变得更加脆弱。这里声明,我没有唱衰经济的意思,相反,我反而更看好自己国家的未来经济。大洗牌不代表未来就不好。

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毕竟我没有呆在职场,具体会怎么样发生,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你可以和我说说自己看到的一些情况。

注意:本文含有投票,请到设计癖官网(shejipi.com)参加投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