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论证的艺术》:写作高手 都掌握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如何指导议论文写作」

时间:2023-02-06 19:01:02 来源:燕晓悦品读书

大家好,《论证的艺术》:写作高手 都掌握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如何指导议论文写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燕晓:职业撰稿人

这是与您共读的第46本书。欢迎关注燕晓,一年完成52 本经典好书的阅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领导让你写个总结汇报,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会写作的同事们都升职加薪了,唯有你还在原地踏步。

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许多人不得不在家待业,会写作的人在互联网上写写文章就能赚到生活费,而不会写作的人只能天天在家躺平,哀叹疫情怎么还不过去?

事实是,当疫情过去后,世界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那些偷偷在用功的人,总会悄悄惊艳全世界。

事实证明,写作能力将越来越重要,它将会是二十一世纪脑力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你会说,写作人人都会,但却不一定写得好,这需要天份!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区。

在中国,90%的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写作好的人是天生的,他们才思如泉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而实际上,写作高手也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毫无章法,他们知道好的文章就是让读者有共鸣感。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就是需要完成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因为这样的文章才会被读者认同。

《论证的艺术》就是一本帮助我们能够写出清晰、合理和富有说服力的观点,学会寻找问题、建立分析框架和解决问题作为论证核心的书。

本书作者之一是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约瑟夫·M·威廉姆斯,他也是先锋写作项目的创始人。另一名作者是格雷戈里·G·科洛姆,是弗吉尼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

俩人共同在芝加哥大学联合讲授高级写作课程,指导过成千上万名学者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著作等等。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真是欣喜万分!原来,掌握了这套论证思维模型,不仅能够提升写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真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证的艺术》吧:

01运用批判性思维,打破认知边界

畅销书作家乔希·贝诺夫拥有超过30年的商业写作经验。在他看来,所有的商务写作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影响你的读者。

读者无论是看公关新闻稿,还是杂志文章又或是阅读分析报告,都想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有价值的观点。

所以,商务文章的写作原则就是:读者的时间永远比你的宝贵,如果他们在阅读后没有任何变化,你就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作者说,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没有考虑读者的观点,就很有可能显得像一个自以为是、狭隘的思考者,那样便会陷入到我们常说的“自嗨”当中。

此时,我们需要运用论证五要素来构建论证的核心,有时候,仅凭五要素中的三个问题就能够说服读者:

你的“主张”是什么?

你的主张建立在什么“理由”上?

你的理由是以什么为“证据”?

若有些读者的思维特别缜密的话,仅用上面三问来说服他们就会变得有些困难。这时候,我们需要为我们的论证核心再增加一个层面——承认和回应。

当我们能够承认和回应我们的观点和读者之间有不同时,就会显得具有合作精神,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展开讨论和辩论。

为了承认读者的观点,我们首先得提前设想,读者有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会是一种战斗状态,还击一切反对的声音;而作者主张我们多听听读者不一样的声音,这样会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还能拓宽自己的眼界。

许多人担心,承认了对方就否定了自己,这会破坏我们的论证。而事实恰恰相反,开放的心态会帮助我们不断打破认知边界。

作者说,人类思考最常见的缺陷是:我们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只寻找支持它们的证据,而本能地忽视与之矛盾的证据;或是扭曲自己的发现,直到它支持我们的立场。

这并非我们故意而为之,只是潜意识里的信念让人不知不觉就这么做了。

正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认知偏差,我们就更需要主动寻找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并加以研究,直到弄清楚为什么有人会相信它们,我们就可以弥补这种偏差。

02区分事实与观点,才能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例如:左图:冰激凌非常美味。(观点)

右图:冰激凌通常是用奶制品制作而成。(事实)

批判性思维建立得越早,就越早能够站在事实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越全面。

不过,无论怎么样努力,我们都还是会存在认知偏差,这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在国内,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把观点与事实混淆不清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把父母的观点当事实,把老师的观点当事实,还在代代相传。

一些观点深深烙进了脑海,一蹦出来就会把它当成事实来对待。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还必须预见到读者也会受认知偏差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聚焦到理性思考的质量上来,防范推理过程中因认知偏差产生的障碍。

首先,我们不能用根据代替证据。“根据”就是我们的“观点”,比如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身边的朋友都在为我们鼓掌,根据这些赞美声,我们就会误认为得到了许多的支持。

而实际上,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多少人进行了互动。

那么,这些数据就是事实,事实是我们的文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受欢迎。“证据”就是“点赞、评论、转发”的真实数据。

其次,我们不能随性地收集证据。若仅仅针对某一个主题去收集数据,并不能客观地收集到合适的证据。

比如,客家人做了一个调查,出海前拜了妈祖的人都平安回来了,以此作为“证据”,证明“拜妈祖能够保平安”的论点。

而实际上,没有平安回来的人,大部分也拜了妈祖,他们只是无法提出反驳了而已。

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否定的证据,一旦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可靠的主张时,便要停下来想一想,有什么证据可以否定它?

最后,我们要客观阐释证据。无论收集到的是什么证据,哪怕相互矛盾,我们都不要否定它。同时不要对自己太有把握,时刻保持谦逊,这样,将更有助于我们给读者呈现一种客观的论点。

03围绕解决问题,建立思维模型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作者说,我们进行论证,是为了解决两类问题:实践性问题和概念性问题。这两类问题都有相同的结构:

问题=失稳状态 代价/后果

对于实践性问题,答案始终要指向某种形式的不快乐、痛苦、损失、苦恼等某些我们想要逃避的东西;而对于概念性问题,我们的答案始终指向另一知识上的差距或认识上的缺失。

学会了运用批判思维客观地看待问题时,现在,我们就要了解如何围绕解决问题,建立思维模型,如何写出我们的论证内容了。

作者将论证的内容归纳到以下的五个要素里,只要用好这五个要素进行写作,人人都可以写出精彩的好文章。

一,主张。主张有两重含义,一是主张某事是如此这般;二是请读者花些时间思考并给予回馈。

层次分明的问题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所以,无论我们断言的主张侧重于实践还是概念,都必须依靠推理、以证据为基础、以根据为担保,展开支持观点的论证。

二,理由和证据。理由和证据这两个要素都是用来支撑主张的,理由和证据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区分清楚。

比如(主张)让孩子上学时喝一杯牛奶能够长高(问题),(理由)是牛奶里含钙,(证据)是对应一些喝了牛奶升高的数据。

证据还分为直接证据和证据报告,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谋杀案审判中,直接证据可能是一只沾满鲜血的手套,而证据报告则是将所有证据收集整理之后的综合材料,这份材料更具有说服力。

三,承认和回应。这两者合为一个要素,我们需要尊重读者在论证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读者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使读者更愿意参与进来,对我们的作品提出宝贵的建议。

四,为主张和理由提供根据。“根据”和“证据”又有什么区别呢?

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根据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性条件,一部分是推断出的结论。

比如因为冬天路面湿滑(一般性条件),所以你需要四轮驱动汽车。(推断出结论)

有了证据不是可以“铁证如山”了,为什么还需要这些根据呢?

那是因为读者或许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懂专业的证据,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根据来推理出观点来让读者认同和接受。

如此严谨的论证五要素,便是以理服人的五步论证法。书中还有更多更详细的解说和练习,只要反复操练,便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果能将这样的思维模型,运用到每一篇文章中,用心与读者互动,为读者解决问题,还愁我们的文章不受欢迎吗?

04结语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若没有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又怎么可能对这个世界有清晰的认知能力?若没有清晰的认知能力,又怎么写得出“有理有据”的好文章呢?

《论证的艺术》教会我们将批判性思维和论证的技能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迅速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能够学会写作,还能够掌握思考、表达的技能。

这样的技能,将会使我们比普通人更具洞察力、更具说服力,我们将因此而获得更幸福的人生!#以书之名#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